APP下载

对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简单比较

2014-07-11薛风召黄铭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用

薛风召 黄铭

摘 要:就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结构上先介绍定义,再对两者区别进行辨析,从理论解释两者为何有这种差别,这里差别关键在于信用主体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后是针对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有很大的不均衡,并分析原因为信用体系跟不上、信息不对称和教育文化。最后给出促进中国直接金融的建议,关键在规范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和投资者风险教育。

关键词: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信用;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01-03

引言

金融市场是资金资源配置场所,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储蓄—投资转化作用。在其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也根据其在市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获取着收益,进而促使着金融市场的壮大。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金融,因为其自身特点、市场环境和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方面发展一直不平衡,长期以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在中国一直为主导,直接金融发展一直缓慢。在经历了几十年银行为主导经济发展之后,现在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这时候在金融领域有必要大力鼓励直接金融发展,来改善这种缺陷。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定义

定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主要看其融资过程中是否经过金融中介进行。

直接金融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无需经过金融中介的参与分别作为最后供给者和最后需求者,或者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资金需求者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其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这里资金供需双方的关系有债权债务关系也有所有权关系,比如债券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股票的所有权关系。

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并不是直接进行,而需要经过金融中介进行。首先金融中介机通过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资金供给者,获得资金,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其主要包括银行券、存款单、银行票据和保险单等。这里一个完整的间接金融包括两种关系,中介结构与资金供给者关系和中介机构与资金需求者关系。中国以银行存贷款为主。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关系

(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联系

作为社会资金分配的两种手段,它们都实现了储蓄和投资的转化。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作为自己资金配置方式,而两者在资金配置上既有补充也有竞争。直接金融由于其灵活简便性在经济生活中最早出现,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民间融资和商业融资,适合于小农经济发展。随着大工业经济发展,直接金融在规模上不能满足需要,间接金融却能满足这种需要,补充了直接金融的不足。而且间接金融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同时以银行信用担保,保持了金融稳定。但经济进一步发展,资金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具有多样性,间接金融对信用的高要求,并不是每个资金需求者都符合的。这时的直接金融在技术进步下,其在产品多样性上、空间上和规范性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可以配合间接金融满足多样性的需求,还能单独满足多样性需求。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别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在共同发挥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作用,两者也进行着激烈竞争,竞争谁能成为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的主导,现在国际上形成了美英的直接金融主导型和德日间接金融主导型两种模式。我们分析两种金融的区别。

1.信用与信息。金融市场也是信用市场,信用在保证资金供需达成起到核心作用,投资者之所敢将自己资金提供给融资者,除了能获取收益之外,更看重融资主体的信用,只有融资者守信用才能保证投资者收回本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进行的时候,信用主体是不同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就是资金需求者自身,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包括两个面,中介机构是资金供给者的信用主体,资金需求者是中介机构的信用主体,这样相当于中介借自身的信用给资金需求者。而信用的高低多取决于多种要素包括品德、经营能力、资本、资产抵押、经济环境。信用来源于需求者自身,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也很重要,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会使两者很难建立起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由于其自身的分散性,如果在小区域内信息不对称比较低,但在一个大区域大市场时信息不对称就会扩大,需求者比供给者更具有信息优势,这会阻碍信用关系的建立。但银行等金融中介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保证供需的顺利进行。所以更多情况下银行等间接金融在市场中占主导。但随着信用体系的建设、透明度的提高、大区域市场的建立、技术的进步等,直接金融的信息的不对称会逐渐降低,进而促进直接金融发展。

2.效率与流动性。这里效率指融资者获得资金的速度,因为融资讲究时效性。直接金融,对于民间借贷或商业借贷等小范围的融资,由于双方直接协商,简易方便,效率比较高。但在证券融资,其发行过程经历决策、信用评级、提交审批、承销,待最后获得资金要较长时间,一般6个月内。间接融资,例如贷款,对象是银行,无需其他的参与,所以比较快捷,一般就一二个月,甚至短至十几天。就效率方面,间接金融效率较高。就融资工具流动性方面,流动性能保证投资者的随时变现,流动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融资工具的发行即供需的达成。流动性在二级市场进行,对直接金融,对民间融资工具和商业票据,由于其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而对于股票和债券等直接工具由于其发达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好。对银行的存贷款工具,活期存款流动性高,定期流动性低,而贷款流动性都较差。

3.风险与偏好。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投资者偏好,直接影响着金融工具的吸引力。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从主体来看,间接金融信用主体为银行,银行自身规模较大、信用较好,同时银行的固定收益率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所以银行风险较小,易吸引人。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endprint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5] 孟慧,杨秋玲.浅析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6] 宋光辉.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5] 孟慧,杨秋玲.浅析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6] 宋光辉.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偏好上,有风险厌恶型和风险喜好型,风险厌恶倾向于安全,所以他们更喜欢风险较低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里的政府债券;风险喜好型更倾向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所以他们更喜欢直接金融里的股票、企业债。

4.成本与收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其发行的复杂性。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达成仅有中介结构银行的参与,银行在业务操作、信息搜集及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整个业务流程简单快捷,所以成长本较低,主要是银行的服务费等。直接融资需要众多服务机构的参与,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税务所、审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和承销商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费用,一般的股权融资中国大盘股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7%~1%,小盘股大概是14%,所以成本很好。

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理,直接金融以银行中介信用担保,所以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利率也较低。直接金融其风险取决于两个方面,信用主体和市场波动。信用主题的不同使风险也有很大差异,国家信用高、企业信用相对低,总的直接金融的信用主体风险高于间接金融。间接金融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总体方面直接金融收益要求比间接金融要求高。

三、中国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现状

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间接金融体系和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但就融资来源上,中国融资仍以贷款为主。以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举例,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这里融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四、失衡原因原因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失衡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直接信用体系建设跟不上。直接金融决定于信用,而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根本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开始商品经济,以及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增长,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靠投资和劳动。要实现投资,我们只有选择以银行为主打间接金融,因为间接金融的信用容易建设,而直接金融的信用体系难建设。间接信用可以先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所有的金融交易风险都有国家的兜底,这样很容易就吸引社会储蓄,所以开始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仍是国家银行为主,名义上的中国银行是银行信用,实际上是认识国家信用。直接金融信用体系需要很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像欧洲美国直接金融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们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直接信用也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形成的。所以发展直接金融关键在信用体系建设。

2.信息不对称。直接信用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信息体系建设,直接信用天生有其信息不对称性。由于直接金融是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了解对方信用很重要。另外直接交易的分散性、广域性,使得资金需求者天生有比供给者信息的优势。要想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打破。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种欺诈、造假不断,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民众更倾向投资与安全的间接金融。

3.文化教育上。东方人相对于西方人风险偏好偏低,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于自由、个人主义,东方人倾向于保守。我们的教育严重偏向功利主义,更多的教人是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教人敢不敢去做。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人们变得保守不敢冒风险。投资上的表现为厌恶风险。

五、扩大直接融资建议

1.加强市场体系规范建设。中国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有了直接信用的基础。要使直接金融市场扩大,关键是市场的规范,只有规范了才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摩擦。首先是发行市场体系规范建设包括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法律、会计、审计体系建设、承销发行体系建设和定价体系建设。其次是流动市场体系建设,要建立全国性的流通市场,完善流通机制,规范交易机制等。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关键是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包括评级公司、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等。信用建设另一个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给社会以警戒。

3.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市场透明度建设一个靠技术二个靠法规,技术升级改进有利于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另一个是降低人们的信息搜寻成本。法规建设,使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法规上强制,对信息造假欺诈要严厉打击。

4.加强投资者教育。主要是加强投资者风险自担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形成的观念是投资盈利可以亏损不可以,当一有亏损投资很容易群情激愤,造成动乱。所以投资者风险教育很重要,必须使投资风险自担原则深入人心,如果这个完不成我们的直接金融很难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金融研究,1999,(8).

[2] 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中国投资,2008,(11).

[3] 王德会.构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存的“储蓄——投资”机制[J].金融研究,1998,(9).

[4] 周力,李金霞.中国融资体制的改革与融资方式的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1).

[5] 孟慧,杨秋玲.浅析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6] 宋光辉.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投机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湖北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