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业化必须走低流失经济发展之路

2014-07-11梅子惠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

〔摘要〕尽管经济流失的观念和意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与强化,然而,经济流失的严重后果却已威胁甚至危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应该如何发展,是否还能沿着传统工业化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峻和紧迫的课题。如果再不深刻反省传统工业文明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任其经济流失的积累,那么,总有一天,随着所谓世界工厂的形成,中国必将陷入经济流失的“黑洞”。彻底摆脱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尽快从生产、市场、资源开发利用和政府调控等方面改革现行工业经济制度,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流失为准则选择技术发展线路,构建和实施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文明之路,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明智选择。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流失;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034-04

〔作者简介〕梅子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9。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需要发展,但应该如何发展,这涉及到工业化到底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说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问题早已为人们所知。但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的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虽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警世引发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论和技术的研发,使得传统工业化所产生的危害有所减缓,但是从根本上而言,中国并没有完全改变和放弃西方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对西方工业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流失经济的事实也缺乏最起码的认识。本文提出中国工业化必须走低流失经济发展之路的命题,集中探讨在中国如何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并就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证,旨在推动中国真正走上一条新型工业文明之路。

二、经济流失已成为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济流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在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中所造成的资源锐减、财富浪费、环境破坏、生态灾难及其由此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负经济现象〔1〕。考察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经济流失这种负经济现象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发展阶段不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农业社会,其生产较长时期停滞于刀耕火种方式,生产的节奏和周期与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基本同步,人们破坏了一方水土可以移居另一方,宇宙的自然力完全有能力“缝合”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裂口”;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情况大为不同,人类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无休止地对自然之物进行开发、改造、加工,使其生产和积累财富的过程明显加快,人类虽然由此从自然界获取了越来越多的财富积累,但同时也扩大了对大自然破坏的深度与广度。利益的诱惑使人类的这种征战和破坏从未停止过,并将一次次的成功等同科技进步的“奇迹”,甚至产生盲目对科技的“拜物”观念,将科技展现的强大威力视为可以主宰人类的异已力量。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200多年间爆发了多次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也使人类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总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但与此同时,面对的经济流失也日益加快。早在1998年10月1日,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表的一份题为《活的地球指数》的报告中就指出,仅1970-1995年,人类的活动就使全球的自然资源损失了1/3以上,尤其是上世纪进入90年代以后的损失更是日益加重。有资料表明,人类已经将地球在数亿年间形成的约2000亿吨石油储量挥霍了一半以上,现在按最乐观的估计,地球上的石油开采和使用最多不会超过60年,天然气、煤炭也面临同样的危机。另据研究,50年内将被消耗殆尽的“不可再生资源”还有铜、锡、铅、钨、锌、金等,即使铁矿石,也只能开采200年了。

其实,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消耗,仅仅只是经济流失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开采这些自然资源本质上也是对无数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燃烧这些资源,又造成全球空气污染及温室效应;提炼的过程则产出与日俱增的有毒废气物。而如此流失产生的裂变所导致的是更多、更严重的全球性经济流失,以至于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应该注意,而今我们所说的经济流失,已不仅指工业发展中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也不仅是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而且包括存在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的财富流失,〔2〕比如,有生产过剩性流失、交换风险性流失、分配不公性流失、消费过度性流失、技术垄断性流失、市场竞争性流失、管理缺位性流失等,还有为了占有或瓜分社会财富所产生的权力腐败性流失、社会犯罪性流失、军备竞赛性流失和战争破坏性流失,等等。同时,经济流失也不是静态的存在,如同“生物链”一样会产生连锁反应,比如,为了开采某些工业矿产,由此会破坏植被,毁掉动物栖身之地;接着会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亡;导致沙漠化侵蚀、自然灾害增加;导致生态人口迁移或贫困与疾病的威胁等等。发达国家不管如何炫耀西方工业文明的辉煌,也掩盖不了其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制造全球性、全方位经济流失的严峻现实。

三、反省传统工业文明与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的紧迫性

西方工业化在不断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制造出全球经济流失?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是西方工业经济制度的内在动因所致。市场经济制度下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厂家和商家都不会因产品满足了社会需求而停顿生产,反而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刺激人们新的消费或购买欲望;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厂商则开足马力生产人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只要能够赚更多的钱,就不会顾忌这种生产增长带给社会的经济流失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而消费者为了追求更多更好的消费,不得不争取更多工作,更多挣钱,直到结束生命。传统工业经济制度究竟给人们带来什么?是田园生活的休闲和丰衣足食还是为物欲所困的痛苦与挣扎,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西方少数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工业化,是因为凭借对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垄断以及跨国贸易与投资、乃至强权,以掠夺世界资源和财富为条件,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为代价的。目前,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14%,却消耗了全球商业能源以及其他产品资源的80%,排放了50%以上的温室气体。这些国家每年仅猫和狗吃掉的食品,就足以养活1000万穷人。对于占世界人口21%的中国而言,西方工业化肯定是一条我们不能走、也走不通的道路。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治理工业化对本国环境的污染,保护本土资源,正在把更多的“肮脏”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是发达国家实现这种产业转移的一个目标空间。如果将这种产业转移与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联系起来,我们认为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即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成为“世界垃圾场”的危险。然而,可悲的是,国内一些部门和地方竟然无视这种危险,看到的仅仅是所谓“世界工厂”的繁荣,而对这种“繁荣”背后所产生的严重经济流失却很少关注。如果不改变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沿着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走下去,盲目追求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或者说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一种紧迫感,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绝非好事,相反,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陷进一个经济流失的“黑洞”。

经济流失“黑洞”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危险正在向我们步步逼近。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仅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所消耗的石油就增长了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而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其资源消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印度的25倍。在大量耗费资源的同时,水土流失已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占28%,酸雨面积约占40% ,7大水系有近50%的河段严重污染,污水排放总量超出环境容量的82%,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第二位,〔3〕自2012年底到2013年初我国雾霾形成的污染带覆盖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9还强。这些事实无疑是一种警世,告诉我们,中国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走下去,根本不可能走向民富国强,也不可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彻底摆脱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加快工业化转型,抓紧构建和实施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四、为什么要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流失为准则选择技术发展线路

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知识的重要、科技的重要早已为人所知,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不朽使命。但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历史表明,任何进取都包含有取舍,任何创造都包含有破坏,有所“得”必有所“失”,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样如此。科学技术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增加财富的巨大创造力,另一方面弄不好也会产生破坏力或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能把科学技术看成主宰人类的异己力量,必须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路线。既要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以给人类带来福祉;同时也要看到某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会产生经济流失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比如汽车问世百年来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危及人身安全的种种后果;原子弹的诞生将人类置于现代核威胁之下;自抗生素新药剂问世后,在人体中培育出的抗药性超级病毒对人类造成的更危险的威胁,以及农药的过分使用导致现在即使上帝的餐桌上也只能摆上有毒的食品等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大量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人手之物,都是由人来掌握的。要使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就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再盲目跪拜在科技进步的光环之下,只图接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财富诱惑,而在开发和应用每一项新技术时,从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需要,研究并解决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流失问题,以此作为技术线路推动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正确放弃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盲目信仰,放弃人类短视和偏执的利益观,那么,人类历史上又将会出现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一次划时代的跨越。〔4〕

我们主张人类在选择技术发展线路上应该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流失为准则。为此,对于中国而言,需要首先摆脱的是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因为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受内在利益驱动,其技术发展线路主要集中在不断提高生产速率和生产规模上,结果是速率越快、规模越大,导致财富流失的问题越严重,比如,在石油资源利用技术方面,目前发达国家的利用率仅20%左右,中国只有10%左右,即80%-90%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中流失或浪费掉了。面对如此低水平的能源利用技术,如果继续热衷于石油开发的增长速度,岂不是对人类发展理性的一种嘲讽吗?!中国要加快工业化转型,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传统工业的技术发展线路,建立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的技术支持体系。以当代汽车产业为例,其技术发展线路主要不应该是提高汽车生产的速率和规模,而是着力解决好能源替代技术、节能技术、尾气零排放技术、安全无事故技术以及使用寿命延长技术等等。只有按照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流失的要求发展汽车技术,汽车产业才会真正回归理性发展轨道。我们的社会也只有对技术发展线路做出理性选择,技术进步才会在消除经济流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最紧迫的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确定技术发展线路:其一是发展网络信息新技术,加快提升国民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其二是发展太阳能转换新技术,不断扩大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领域;其三是发展微型产品生产新技术,大幅度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其四是发展使用生物新技术,变废为宝,以最低成本治理环境污染;其五是发展生态循环、低碳技术群,尽可能实现产业生产全过程无技术性流失或负面影响。当然,除以上五个方面之外也还应该有一些新的线路,但是,无论什么线路,其中有一条需要牢牢掌握的,那就是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为准则选择我们的技术发展线路。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工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方法问题,而是工业经济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工业经济只见物不见人的运行机制,根除物对人的奴化。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最快的国家,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社会不公,就不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使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要创立新型工业文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赶超,更不能只讲效率不要公平。只有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才会使新型工业化既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又建立在人与人实现最大和谐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低流失经济发展要求,推进社会资源配置体系革新,正确处理好市场竞争与国家调控的关系,建立一个以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新的经济体系制度。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构建低流失经济发展方式,除应该有正确的技术发展线路之外,还需要从生产、资源、市场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1.促使生产线路转型。包括生产过程由机械直线型方式向生态循环型方式转变;污染排放由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向全过程零排放控制转变;生产投入由大量物质要素重复投入向智力要素服务扩张转变;生产规模由刚性扩张向柔性置换方向转变;企业职能由一次性生产和销售产品向提供长期性产品使用服务转变。2.确定正确的资源开发线路。包括开发现有资源新用途,提升资源多级利用价值;开发可持续利用新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开发废弃性资源的新功能,发展废物可续用性资源;开发智力型资源新产品,减少或改变稀有资源的大量耗用;开发生态资源新技术,把无用生态资源转化为有用生态资源等。3.规范市场运行。包括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防止市场竞争的盲目破坏性;完善市场成本调控机制,减少社会资源或成本的滥用与耗费;健全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防范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损失;建立市场信用自律机制,约束市场交易中的违规行为;改进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方式,杜绝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市场垄断等。4.创新和强化社会经济调控体制。包括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硬指标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完善市场经济的利益均衡机制,阻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快速扩大;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遏制生态破坏可能产生的严重危害;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公共福利向弱势群体倾斜;实施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追求简朴适用,力避奢侈浪费;建设服务性政府,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

六、实现新型工业文明的必由之路

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主张构建和实施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条件下,经济发展所要支付的成本和代价在一定限度内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某些经济流失现象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这种支付成本和代价尽可能达到最小的限度,乃至于实现“零”流失。可见,构建和实施低流失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推进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在中国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只是我们探索实现低流失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之后,还应向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的高级阶段推进,包括实现某些非再生资源的零利用、生产过程的零排放、自然环境的零污染、中间产品的零库存、产需之间的零距离、消费过程的零浪费等等,在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这些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始终推崇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流失这一价值准则就能够创建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全社会成员共享富裕、崇尚节俭、文化丰富、科技发达、民主健全、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和生活幸福的新型工业文明国家。

〔参考文献〕

〔1〕梅子惠.经济流失对经济学科的呼唤〔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2).

〔2〕梅子惠.论发展中的经济流失〔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4-10-28,2004-10-29.

〔4〕梅子惠,罗时凡.科技进步与经济流失的探索〔A〕.市场与法制〔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琦)

猜你喜欢

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测度与路径转型
单元保温呼吸式外墙分析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研究
寻找失落的家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