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时体理论与“刚刚(刚)/刚才”的隐性时体表征
2014-07-10于秀金
于 秀 金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一 问题与理论背景
学界以往对“刚刚/刚/刚才”三个时间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句法分布、语义以及语用功能等(冯成林1981,邢福义等1990,周晓冰1993,周小兵1996,聂建军、尚秀妍1998,王还1998,谢成名2009),但有三个问题值得继续探讨:(1)邢福义等(1990)认为“刚刚”的指称点都处在事件时间的始发点上,事件时间的始发点处于某时点前不久,而“刚才”用来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不具有表示事件始发点的功能。问题是“刚刚”表时点还是时段?(2)尽管“刚”和“刚刚”在用法上略有差异,但在ERS三者关系上无差异,谢成名(2009)提出“刚”没有固定参照点,“刚才”以说话时间为固定参照点,后一观点与邢福义等(1990)认为“刚才”总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一致。此处的“参照点/参照时间”相当于“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即“现在”,其与ERS理论中的参照时间不是同一概念;就时体表达来讲,“刚刚”和“刚才”的参照时间需在ERS关系上进行验证。(3)学者对“刚刚(刚)/刚才”能否与体助词“了”同现在句法分布上作了描写(聂建军、尚秀妍 1998,谢成名 2009),但当它们与“了”共现或不共现时,对句子时与体意义有何贡献?本文的“刚刚”均为时间副词,可替换为“刚才”的时间名词除外。
ERS时体理论起源于德国哲学家Reichenbach(1947)的ERS时模型,由于该模型没有区分时与体,后来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或拓展(Johnson 1981,Klein 1994,Guajardo 2010,金立鑫2008,于秀金2013)。修正后的ERS理论明确了时和体的语义差异,句子的时与体意义是在事件时间E(event time)、参照时间R(reference time)以及说话时间S(speech time)三个参数上定义的,即SR关系表达时,RE关系表达体,SE关系对时体没有贡献。该时体意义是从语义角度来定义的,而非将时体局限为某种语法手段,时具有“现在”指示性,体没有“现在”指示性。“事件时间”中的“事件”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客观世界中的所有“情状”(situation)。
ERS中的参照时间R相当于说话者在时轴上观察事件的视点,类似于Smith(1997)有关视点体中的“视点”在时轴上的位置。陈前瑞(2008:252)曾指出,时间副词“正、正在、在”的聚焦度存在一个由强到弱的等级(正>正在>在),聚焦度与参照时间的时点性或时段性有关,参照时间越倾向为时点聚焦度越高,而越倾向为时段聚焦度越低,句中如果隐含具有明显时段特征的参照时间,聚集度较高的“正/正在”会受到限制,如“这几年他在(*正在/*正)吃中药。”因而从ERS时体理论来讲,本文“刚刚(刚)/刚才”的指称时间与参照时间R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它们所表示的时间,后者指发话者使用它们时所采取的观察视点在时轴上的位置,本质上属于“视点时间”。
二 “刚刚”的参照时间和指称时间
汉语单句有时在缺少助词“了/着/过”时,时间副词对句子的时体意义有贡献,如下例中的“刚刚”:
1) 张三刚刚到车站。
也许有人认为上例表过去时-完成体,原因或许是,“刚刚”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R=S)(“=”表“重叠”),表示说话时间前不久并且事件已经完成。但在ERS理论中,过去时必须将参照时间置于说话时间之前(R < S)(“ < ”表“前于”)。究竟是R=S还是R < S?其实完成体也有E=R和E < R两种刻画,因而例1)的ERS组配共有2×2=4种可能:
2) a. (R=S)&(E=R),即E=R=S,(现在时-惯常体或现在时-进行体)
b. (R=S)&(E < R),即E < R=S,(现在时-完成体)
c. (R < S)&(E=R),即E=R < S,(过去时-完成体或过去时-进行体)
d. (R < S)&(E < R),即E < R < S,(过去时-完成体)
我们来看例2)a-d中哪种是例1)的刻画模式。例2)a的两种时体搭配和例2)c的过去时-进行体显然可以排除;例2)d的R在E和S之间,是刻画“过去的过去”的典型模式,也排除;只剩下例2)b的现在时-完成体(E < R=S)和例2)c的过去时-完成体(E=R < S)两种可能。假设例1)表过去时-完成体,即R与E重叠且前于S,也就是发话者将参照时间R放在说话时间之前事件瞬间结束的时点上,这样一来,因为重叠的E和R一定是时点,而该时点又发生在S之前的短暂时段内,那么例1)从逻辑上讲可添加过去绝对时点状语对完结事件进行时间限定,假如S是早晨六点半,如下:
3) 张三六点刚刚到车站。
上例有两种释义:(1)“刚刚”表“正好/恰好”,与本文内容无关;(2)表达“张三在六点之前的短暂时段内到了车站”,不是“六点或六点之后到的”,“六点”充任参照时间R,表示为E < R(六点) < S,E和R之间很短暂。由于R位于S之前,那么表过去时,然而这个过去时与前文假设的过去时在ER关系上不一致,在此处的过去时中,过去绝对时点状语使E和R不能重叠(E < R < S)。如果要求E和R一定重叠在 S之前不久的一个时点上,只能是删除“刚刚”后的“张三六点到了车站”。这与前文的逻辑推理“当E=R < S时,可添加过去绝对时点状语对完结事件进行时间限定”相悖,这说明“刚刚”不表示过去不久某一时点。再看将例1)假设为过去时-完成体时与例3)的关系。例3)作第二种释义表过去时,此时在时表达上虽然一致,但ERS关系不同,例1)假设为过去时-完成体时为E=R < S,而例3)作第二种释义时为E < R < S,这说明当R和E重叠且前于S时(E=R < S),逻辑上可用过去绝对时点对完结事件加以限定,但“刚刚”却强制使R位于E之后、S之前(E ≠ R < S),这显然是一个逻辑悖论。
以上推理表明,例3)作第二种释义与例1)假设为过去时-完成体时两者的ERS关系相矛盾,因而例1)假设为过去时-完成体(E=R < S)错误,其只有现在时-完成体一个选择,即R与S重叠且位于E之后(E < R=S)。因此例1)中的“刚刚”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指称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之间的短暂时段,不指称时点。下例也可验证例1)的ERS关系是E < R=S:
4) *a. 张三刚刚正去车站。 *b. 张三刚刚正在写作业。
c. 张三刚刚到车站五分钟。 d. 张三刚刚到美国两天。
例4)a-b中“刚刚”作时间名词时都合法,但作时间副词都不合法,原因在于,“刚刚”要求E < R,而表进行体的“正/正在”要求E=R,一单句中出现两个参照时间,在单句的ERS关系中是不允许的。也可以说,现在时-进行体表时点,而“刚刚”表时段,两者相冲突。正因为“刚刚”指称时段,其允许表完结事件的动宾短语后添加表少量的时量成分,如例 4)c-d。需说明的是,“刚刚”的“时量小”是说话者的主观概念,如“张三刚刚毕业半年”,其中“刚刚”隐含事件完结后持续了不长时间,而不是指事件本身。对于例 1),“刚刚”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表达说话时间之前很短时间内“张三到了车站”,其实过去时-完成体是“张三到了车站”的时体意义(E=R < S),即R在S之前,如“张三六点到了车站”合法,但再添加“刚刚”就会改变R的位置。现在时-完成体和过去时-完成体图示如下:
图1 现在时-完成体
图2 过去时-完成体
至此可验证前言中有关“刚刚”的指称点都处在事件时间的始发点上的观点(邢福义等1990)。“刚刚”指称时段,不指称事件时间的始发点,始发点只能是时点。在不含其它时间词的单句中,“刚刚”的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重叠,表现在时,指称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之间的主观性短暂时段。认为“刚刚”指称时点的问题在于,将参照时间放在与事件时间重叠的位置上,即认为类似例 1)的句子表过去时。情状可分为时点性情状和时段性情状,在时段性情状中,“刚刚”可表“起始行”,如复句“我刚刚采访张三,他晕倒了”,其中“刚刚”以“他晕倒了”为参照时间,指称“从开始采访到晕倒”之间的短暂时段,此处的“起始行”也不表绝对的起始时点。
对于另一时间副词“刚”,尽管在语用及句法分布上与“刚刚”略有差异,但涉及到ERS关系,我们认为两者相同,不专门讨论,如例4)c-d中可将“刚刚”替换为“刚”,这说明在不含其它时间词的单句中,“刚”的参照时间R也与说话时间S重叠。目前分析结果支持周小兵(1996)的结论,即在“刚+V+M”(V为谓语动词,M为时量宾语)结构中,M的终点与叙述时点重合。
三 “刚才”的参照时间和指称时间
王还(1998)将时间名词“刚才”与时间副词“刚刚(刚)”比作英语的“just now”和“just”,尽管在互译中不一定完全对等,但体现了它们的时间差异:
5) a. 张三刚刚到车站。 b. Zhangsan has just arrived at the station.
c. 张三刚才到了车站。 d. Zhangsan arrived at the station just now.
英语例5)b表现在时-完成体(E < R=S),其不允许过去绝对时点状语修饰,如“*Zhangsan has just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t six o’clock”,而汉语在添加过去绝对时点状语后改变了参照时间的位置。原因在于,英语有显性时标记,强制要求R与S重叠,R不允许位于过去的“six o’clock”时点上(R < S),汉语没有显性时标记,需从语义上分析。英语例5)d表过去时-完成体(E=R < S),那么汉语例5)c是否和英语例5)d表相同的时体意义?例5)c中的动词词尾“了”不允许删除。至此还不能说“刚才”表过去时,“刚刚”的分析已经给了一个启示。如果例5)c表过去时,需证明参照时间位于说话时间之前(R< S)。为方便对比,将上一节部分例子的“刚刚”替换为“刚才”,如下:
6) *a. 张三刚才到车站。 *b. 张三刚才到车站五分钟。
c. 张三刚才正去车站。 d. 张三刚才正在写作业。
含有“刚刚”的合法句子替换为“刚才”后不合法,不合法的替换后却合法。聂建军、尚秀妍(1998)发现“刚才”在功能上相当于“上午/昨天”等,指过去某一时段,谢成名(2009)提出“刚”表达一种时间关系,“刚才”表达绝对时间概念。先看表进行体的合法句子例 6)c-d,进行体要求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重叠(E=R)。假设决定时意义的SR关系为R < S,恰好组成E=R < S,即过去时-进行体,这种情况是将现实中的时段E也看作时点,为避免与图2的过去时-完成体混淆,可将过去时-进行体刻画如下:
图3 过去时-进行体
过去时-进行体可表示为RÌE < S(“Ì”为“真包含于”),参照时间R可在事件时间的始发点Es和终结点Ed之间随意移动。图3中假设R与S重叠,事件时间内缺乏观察视点,进行体无法表达,或者产生如“*张三刚刚正去车站”中两个不同R的情况。例6)a不合法是因缺少体标记,但例6)b为何不合法?其实例 6)b不合法与“刚才”无关,因为删除“刚才”后的“张三到车站五分钟”仍不合法。周小兵(1996)发现,在“刚才+V+M”中,谓语不能是光杆动词,后面需带体标记“了、过”,但“*张三刚才到了车站五分钟”仍不合法,而“张三刚才到过车站五分钟”却合法,原因何在?这与“到了车站”和“到过车站”的参照时间R有关,“到了车站”的R是时点,无法与表持续的时量补语搭配。“到过车站”的R是时段,可与表持续的时量补语搭配,意思是“到达车站”这个瞬间动作实现后又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在说话时间上“已不在车站”。这也验证了周小兵(1996)关于在“刚才+V+M”中M的终点只能在叙述时点前不久的观点。参照时间前于说话时间的思路(R < S)既可解释合法句子例6)c-d的过去时-进行体(RÌE < S),也可断定合法句子例5)c为过去时-完成体(E=R < S),还可刻画过去时-将行体(R < E < S),如“张三刚才将要去车站”,但不能刻画现在时(R=S)和将来时(S < R),如“*张三此时刚才到了车站”与“*明天你去接张三时,他会刚才到车站”。这说明“刚才”倾向于是一个表过去时意义的时间名词,其SR关系是固定的,R的位置位于S之前的时段“刚才”内,但R的具体位置要看发话者采取何种观察视点,即RE关系(体意义)反而不固定。
现在可验证前言中的第二个问题,即谢成名(2009)提出的“刚”没有固定参照点,“刚才”以说话时间为固定参照点的观点。尽管“固定参照点”与本文的参照时间不是同一概念,但就ERS时体表达来讲,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在时体表达的ERS三个时间概念上,“刚刚(刚)”在不含其它时间词的单句中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在复句中通常以另一事件时间为参照时间,其参照时间相对固定;“刚才”不能以说话时间为参照时间,需将参照时间置于说话时间前不久,其位置以“刚才”为框架,相对自由。“刚才”指称说话时间前的客观短暂时段,其无法与表现在或将来的时间名词兼容,本质上是由于不同位置的参照时间发生冲突。
四 “刚刚/刚才”与情状变量
胡建华、石定栩(2006:188)提出,词尾“了”和“过”都是选择性修饰语,“了”需约束一情状变量,“过”则稍微复杂些,当表完成体时,需约束一情状变量,当表经历体时有两种情况,如果其辖域内存在一情状变量,它会约束该情状变量,如果其辖域内缺少一情状变量,它会为相关谓语结构引入一情状变量,情状变量的引入只表经历体。比如“张三去过美国”表过去时-经历体,说话时间上的情状一般为“张三不在美国”,其中“过”引入了“离开美国”这一情状,也就是说,情状变量是指针对原情状“去美国”而出现的新情状。包含“刚刚”和“刚才”的句子所反映的情状有时也有差异。先考察“刚刚”和“刚才”与“了”共现的情况,如下:
7) a. 张三刚刚去了车站。 b. 张三刚刚去车站了。c. 张三刚才去了车站。d. 张三刚才去车站了。
例7)a-b都有歧义,其一仅指“事件时间和说话时间之间的时段短暂”,其二可表明发话者的主观情态,“事件实际发生时间晚于发话者心理预期的事件发生时间,并且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之间的时段短暂”,此时“刚刚”需重读,我们只讨论第一种。例7)a-b都隐含“张三还没回来”,但词尾“了”和句尾“了”却表达不同的体意义,词尾“了”表完成体,句尾“了”表起始体①我们认为,词尾“了”的完成体义只与情状有关,与动作对象或目标是否完成无关。“去了车站”如果表达“已经到达车站”,则表示“去车站”的情状终结;“去了车站”如果表达“还没到达车站”,则表示“没去车站”到“去车站”的情状改变,即“没去车站”的情状终结。句尾“了”通常表达新信息或新情况的出现,即起始体(金立鑫 2003)。。例7)c-d都有两种解读:(1)与例7)a-b相似,也隐含“张三现在还没回来”;(2)不受词尾“了”和句尾“了”的影响,均隐含“张三现在不在车站”。第二种解读显然由“刚才”所引发,是“刚才”引入了情状变量,即“不在车站”的新情状,句子表经历体。类似例子如:
8) a. 张三刚刚爬上了树。c. 张三刚刚进了教室。e. 张三刚才爬上了树。g. 张三刚才进了教室。
b. 张三刚刚爬上树了。d. 张三刚刚进教室了。f. 张三刚才爬上树了。h. 张三刚才进教室了。
例8)a-b都隐含“张三现在还在树上”,这一点与例7)a-b不同,是因为例8)a-b又增加了一个动词后结果性补语成分“上”而引起的。而例 8)e-f仍有两种解读:“张三现在还在树上”和“张三现在不在树上”。例8)c-d)与例8)g-h的对立同样如此。但以下例子所表示的情状却没有差异:
9) a. 张三刚刚吃了饭。b. 张三刚刚吃饭了。c. 张三刚刚认识了李四。d. 张三刚刚认识李四了。
e. 张三刚才吃了饭。f. 张三刚才吃饭了。 g. 张三刚才认识了李四。h. 张三刚才认识李四了。
例9)e-h中“刚才”并没有引入一情状变量,所隐含的情状与例9)a-d相似。通过以上分析,“刚刚”和“刚才”与词尾“了”或句尾“了”共现时是否引入情状变量以及句子的体意义总结如下表:
“刚刚”和“刚才”与“了”共现 表1
下面再看“刚刚”和“刚才”与“了”不共现的情况。首先将客观情状作一简单分类,然后在情状的不同位置嵌入参照时间R,考察“刚刚”与“刚才”与其他语法成分组配时所能表达的体义以及是否引入情状变量。时段情状不隐含情状变量,而时点情状则隐含情状变量,如下图:
图4 二分情状与情状变量
在上图中,“正在行”是动态进行,“持续状”是静态持续。体义由左向右依次为将行体、动态起始体、进行体、动态完成体、静态起始体、持续体、静态完成体。首先看时间副词“刚刚”的情况。在探讨参照时间时已提及,“刚刚”不能用于“正在行”和“持续状”,如下例10)a-b,但可用于“即将行、起始行、已完行、起始状、终结状”,如下例11)a-e。对例11)a-e分别作删除“刚刚”测试,删除“刚刚”后的结构所表达的情状假设是[+Sit],“刚刚”如果引入变量记作[-Sit],不引入变量仍为[+Sit],如:
10) *a. 张三刚刚正在读书。(正在行) *b. 张三的脸刚刚很红。(持续状)
11) a. 张三刚刚准备去车站。(即将行,[-Sit]) b. 张三刚刚去车站。(起始行,[-Sit])
c. 张三刚刚到车站。(已完行,[+Sit]) d. 张三的脸刚刚红。(起始状,[-Sit])
e. 张三的头疼刚刚好。(终结状,[-Sit])
在例11)中,删除“刚刚”后的结构有的能成句,有的不能。可发现,如果初始结构表时段情状,即不隐含情状变量,“刚刚”都能给其引入一情状变量,如例11)a-b和例11)d-e;如果初始结构表时点情状,即隐含一情状变量,“刚刚”不再引入,如例11)c。如果将动词分为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单活动(semelfactive)、成就(achievement)以及达成(accomplishment)五类情状(Smith 1997),其中成就动词隐含一情状变量,“刚刚”不再引入,如果初始结构隐含由“开始”及结果补语“完、上”引入的变量,“刚刚”也不再引入,如下例12);但“刚刚”能给不隐含情状变量的状态、活动、单活动以及达成的光杆动词引入一情状变量,如下例13):
12) a. 张三刚刚出现。(成就,[+Sit]) b. 张三刚刚爱上李四。(状态,[+Sit])
c. 张三刚刚跑完步。(活动,[+Sit]) d. 张三刚刚开始敲门。(单活动,[+Sit])
e. 张三刚刚建完一栋房子。(达成,[+Sit])
13) a. 张三刚刚认识我。(状态动词,[-Sit]) b. 张三刚刚跑步。 (活动动词,[-Sit])
c. 张三刚刚敲门。(单活动动词,[-Sit]) d. 张三刚刚写信。(达成动词,[-Sit])
综合例 11)、13),“刚刚”引入情状变量时句子可表将行体、动态和静态起始体以及静态完成体,不能引入变量时的体义不确定,由其它语法成分负载。再看时间名词“刚才”对图4中不同情状的表达可能性,采用与“刚刚”同样的测试方法,初始结构的情状假设是[+Sit],如果“刚才”引入情状变量记作[-Sit],不引入仍为[+Sit],如下:
14) a. 张三刚才将要去车站。(即将行,[+Sit]) b. 张三刚才六点开始跑步。(起始行,[+Sit])
c. 张三刚才正在写信。(正在行,[+Sit]) d. 张三刚才到过车站。(已完行,[+Sit])
e. 张三的脸刚才突然变红。(起始状,[+Sit]) f. 张三刚才脸很红。(持续状,[+Sit])
g. 张三的头疼刚才才好。(终结状,[+Sit])
可发现,无论初始句是否隐含情状变量,“刚才”都不引入,再用五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测试如下:
15) *a. 张三刚才认识我。(状态) *b. 张三刚才跑步。(活动) *c. 张三刚才敲门。(单活动)
*d. 张三刚才出现。(成就) *e. 张三刚才写信。(达成)
例15)中的“刚才”不能引入情状变量且句子不合法。因而在没有词尾“了”或句尾“了”的单句中,“刚才”不引入情状变量,只具有时间定位的功能,体义不确定,由其它语法成分承载。“刚刚”和“刚才”与词尾“了”或句尾“了”不共现时,是否引入情状变量以及句子所表达的体义总结如下表:
“刚刚”和“刚才”与“了”不共现 表2
在不含其它时间词的单句中,“刚刚”指称E与R之间的主观性短暂时段,不指称时点,其R与S重叠,表现在时。“刚才”指称S之前客观意义的短暂时段,在单句中以S之前短暂时段内的任意点为R,R位于S之前,表过去时。与体助词“了”共现时,“刚才”引入一情状变量时句子表经历体,“刚刚”不引入情状变量;与体助词“了”不共现时,“刚刚”引入一情状变量时句子表将行体、动态和静态起始体以及静态完成体,“刚才”不引入情状变量。本文的研究说明汉语的时体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需从语义以及句法分布上进行验证,为明晰汉语的时与体范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附记】本文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有关章节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衷心感谢导师金立鑫教授的悉心指导。
陈前瑞 2008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
冯成林 1981 试论汉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标准——从“刚才”和“刚”“刚刚”的词性谈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胡建华、石定栩 2006 量化副词与动态助词“了”和“过”,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
金立鑫 2003 “S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金立鑫 2008 对Reichenbach时体理论的一点补充,《中国语文》第5期。
聂建军、尚秀妍 1998 说“刚”和“刚才”,《汉语学习》第2期。
王还 1998 也说“刚”和“刚才”,《汉语学习》第5期。
谢成名 2009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刚”和“刚才”的区别,《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邢福义、丁力、汪国胜、张邱林 1990 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第1期。
于秀金 2013 基于S-R-E的时体统一逻辑模型的构建,《外国语》第1期。
周晓冰 1993 充当状语的“刚”和“刚才”,《汉语学习》第1期。
周小兵 1996 《篇章·语义·句法——汉语语法综合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Guajardo, G. 2010 The Syntax of 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Embedded Clauses, Missoula, MT: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Johnson, M. 1981 A unified temporal theory of tense and aspect. Syntax and Semantics 14, 145-171.
Klein, W. 1994 Time in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ichenbach, H. 1947 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 New York: Macmillan Co.
Smith, C. S. 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Dordrecht: Klu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