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脱媒趋势下构建新型互动银企关系的研究
2014-07-09程肖君麻勇爱
程肖君++麻勇爱
摘要:银行与企业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企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我国银企的信贷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银行客户流失乃至收益下降而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等非共赢的情况,须进行调整。本文运用最新数据系统详细地分析了金融脱媒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及构建新型互动银企关系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脱媒 新型 银企互动 银企关系
一、银企关系与金融脱媒的内涵
(一)银企关系的内涵
银行和企业是市场体系中重要的微观主体,同时也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有资金借贷关系、结算关系、信托关系、现金服务等综合服务关系,其中资金借贷关系(即信贷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银行与企业以资金借贷等服务为纽带形成了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共生关系。更通俗地讲,对于银行来说,银行的经营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受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状况影响,因为企业的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资金周转,还是做大做强,都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同时,它们两者的信贷关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市场,最终通过社会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等经济交易与活动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它们间的良好和谐关系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
(二)金融脱媒的内涵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求双方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现象,又称为金融非中介化。这个“媒”狭义上指银行,广义上指金融部门。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仍以银行为主导,据初步统计银行业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近90%,故本文所讨论的金融脱媒是指狭义上的银行脱媒,即指资金供需双方绕过银行这个中介,采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或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等非银行间接融资方式。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银企关系的主要影响
银行与企业最主要的关系为信贷关系,故本文也主要从信贷关系角度来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银企关系的影响。随着金融脱媒的愈演愈烈,我国银企的信贷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性大幅下降,银行的企业融资客户在不断流失,收益下降,乃至影响到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企业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加大
随着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依靠银行贷款转向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现在经营业绩较好的大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等进行直接融资,而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也可通过创业板等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本文选取了2009-2013年度的贷款总额及其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总额及其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与200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可以说明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性大幅下降,而通过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比重在不断增加,详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间接融资发展迅猛
21世纪后,受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市场主体的趋利性、网络金融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小额贷款公司、 P2P(Peer to Peer,点对点)贷款平台等非银行的间接融资迅猛发展起来。
1、小额贷款公司
2005年国家并开始首批在四川、内蒙古和山西等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5月,国家正式将试点拓展到全国。自全国试点以来,各省市小额贷款公司迅猛发展起来,2009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已有小额贷款公司1334家,贷款余额达766亿元。在此后的四年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数量、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屡创新高,详见图1。
2、P2P贷款平台
从2007年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第一批P2P贷款平台开始出现。P2P提供了一个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富裕者和资金需求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自行配对,大大提高了资金借贷的效率。同时,对于借款人来说,借贷成本通常比银行贷款低,而对于出资人来说,投资回报通常比银行存款高。因此,P2P贷款平台的出现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并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起来。据网贷之家统计,2013年P2P网贷行业总成交量已达1058亿元,贷款存量268亿元,平台数量在800家左右,出借人超过20万人。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企业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在加大,另一方面是小额贷款公司、P2P贷款平台等非银行间接融资发展迅猛,这都对银行的资产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导致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功能和地位在削弱,影响到了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然而这种信贷关系的变化并非共赢的,对银行来说,流失了部分优质客户与潜在客户,收入和利润也受影响,对企业来说,非银行融资渠道的融资成本可能会更高,尤其是从民间借贷与小额贷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成本更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金融脱媒影响到了银企关系的和谐,影响到银企的共赢,不利于银企的和谐共同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构建新型互动银企关系的对策
(一)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开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
目前,企业对银行的融资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银行却未能及时地进行业务创新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使得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因此,银行须实行差异化战略,开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服务,以满足企业对银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按照企业的规模、资产实力、经营业绩等指标,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大企业无疑是各大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愈演愈烈,大型优质企业逐渐降低银行贷款金额及其融资比重,转向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使银行流失了大量优质客户同时银行的信贷业务收入与利润也大受影响。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商机,即利用银行自身在资金运作与融资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提供相关的配套金融服务将会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适时转变对大企业的服务业务模式,即从直接的融资服务转向积极开拓提供与资本市场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如投行业务、信托业务、集团理财服务等,通过开拓发展这些业务不但可以留住大企业客户,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另外,银行也须重视中小企业客户的开拓与维护,开发适合它们需求的融资服务。endprint
(二)完善现有的主办银行制,通过银行参股企业实现银企互动发展
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在调整银企互动关系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而我国在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也于1996年颁布了《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但跟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相比,我国现行的主办银行存在两方面的明显不足:
首先是主办银行及其服务对象具有局限性。我国现行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中所称主办银行是指为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现金收付、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并与其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签有《银企合作协议》的中资商业银行。而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与主办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的国有大中型法人企业,是主办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从这一点看,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是具有很大局限性,主办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仅限于国有大中型法人企业,而不是面向所有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其次是《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没有提及银行可以参股借款企业,没有建立起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控机制。也因为缺乏投资入股这种资产纽带,银行与借款企业双方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联结纽带和机制。因此,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跟日本的主办制度相差甚远,忽视了主办银行制度的精髓。
综上,本文认为应该尽快修改与完善现行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可以在主办银行管理办法中扩大主办银行的服务对象,明确主办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境内企业,并明确主办银行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企业对主办银行的权利与义务。另外可以在部分城市试点,允许试点城市的银行参股企业,使银行和企业以股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便于它们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动共同发展。通过参股的形式,银行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防范企业对银行骗贷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来说,银行参股后,银行会从长远角度考虑资金借贷问题,为企业的稳定资金来源提供保障,真正实现银企的互动与共赢。
(三)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截止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业务市场正成为银行的重要市场之一。然而,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部分中小企业转向创业版融资,或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渠道,使银行又流失了部分客户。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中小企业业务市场的开拓,将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从中小企业市场中发掘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并加强对这些成长性企业的培育与支持,注重与其共同发展,这些客户无疑会成为银行的潜在优质客户。银行注重中小企业客户的开拓与维护,有利于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良好的银企关系又有利于整个经济的良好运行。
在开拓中小企业业务市场时,银行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尝试:首先,银行要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及其特点,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特点及特殊性。在现实中,很多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无法提供详细正规的财务报表,无法满足银行对财务数据的审核要求。另外,大多小微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资产实力有限,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无法满足银行对抵押物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须针对它们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及审批办法。
其次,基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但资金量不大的特点,银行可以建立中小企业的专项融资渠道,简化授信贷款审批流程。部分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或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融资渠道的原因是银行的审批程度太复杂,时间太长。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银行须简化流程,贷款机制须更灵活。为了防范风险的话,银行可通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后续跟踪与联系的方式来掌握中小企业的经营动态。
最后,银行可以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结算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尽可能地帮助与培育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银行的业务空间与利润空间也是在不断加大的,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宋旺.中国金融脱媒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9。
[2]罗松江. 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41-47。
[3]王冠儒. 日本主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银企关系的启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5-7。
[4][日]青木昌彦, [美]休.帕特里克,张噜等译.日本主银行体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21-258
[5]张军.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发展策略研究一基于银企关系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11,2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