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板书问题
2014-07-09秦洋
秦洋
随着新课改形势的发展,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已显示出其强大的功能,它可以极大地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增大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它的图文并茂使得一些历史教师似乎忽略了一种传统教学手段,即板书的运用。笔者看到有的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全部是通过多媒体来呈现视频、图片、文字等,没有任何的板书痕迹。那么是不是有了多媒体,历史教师就没有板书的必要了呢?历史教师仍然不可忽视黑板这块课堂教学的阵地,没有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缺憾。教师板书是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教学进度的过程,多媒体固然也可以逐步显示课堂的提纲内容,但由于中间图片或视频的穿插播放,往往使学生来不及看清楚也来不及记录相关内容。即便最后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呈现,也因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使学生的总体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多方面的学习观摩,我认为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应在板书时注意以下问题。
一、板书需与课件相得益彰
我曾经在听有位年轻教师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发现,他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美,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将黑板上书写的内容逐一用课件呈现出来,课件最终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板书竟然一模一样,这让人不禁纳闷:这样的重复岂非多余?是否耽误了课堂时间?学生到底是看板书还是看课件好呢?另外,有位教师竟然在板书时出现了和课件内容有出入的时间标识。板书的内容与课件的内容重复、矛盾势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既失去了板书的意义又浪费了课堂时间,甚至还给学生造成混乱。板书与课件的内容不能相互矛盾,教师应让板书与课件内容相得益彰,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板书设计需科学简明
历史教师的板书应精心设计、富有新意并对课件和授课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和概括,文字不可过多,否则会突出不了重点,形成面面想俱到而面面达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情来进行课件的播放,以免手忙脚乱。板书书写过繁还容易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反,简洁明了的板书会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教师在板书色彩上再适当作些变化,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我曾听过两位教师上《辛亥革命》这一课。这一课从内容上看较丰富,知识点较多。第一位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对其评价等问题,板书也是按书上的标题来列的,对于每个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对学生强调的重点知识也很多。结果板书让人看起来显得很杂乱,而且由于强调的重点太多,学生对本课的主线根本不明确。而另外一位教师对课堂板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经过这个知识点,其板书设计为: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这样的设计非常简明清晰地突出了本课的线索,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课的脉络。在进行课堂总结时,这位教师又将板书所未呈现的具体知识点让学生来逐一补充回答,给了学生思考并回答的空间,教学效果很好。
三、板书书写时机需把握好
教师板书的过程是一个与课堂讲授及课件播放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不可为板书而板书,板书的时间也不可与讲授内容及课件播放时间间隔太长。笔者曾看过有位教师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赛课过程,这一课的内容较丰富,战争经过的某些情节较为吸引学生。这位教师不知是课堂讲解过于投入还是因为有点儿紧张,忘了部分板书内容的书写,总是在讲到下一问题时才慌忙补写上一问题的标题,甚至在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时,才去补甲午中日战争中重要战役的名称。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了遗憾。诚然,教师平时上课偶尔出现这一现象并无大碍,但如果在赛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四、板书可由师生合作完成
板书不一定必须由教师完成,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它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师生的互动,还可以减少教师的书写负担。比如有位教师在总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请学生结合黑板上主板书提示的重要地点在黑板上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简图,接着将课件上的路线图与学生画的简图作一个比较,并对这位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很好。
流行的未必是最好的,传统的未必都需抛弃,历史课堂板书应该保留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教师基本素质展现的一个平台!我们历史教师应很好地利用黑板这块教学阵地,并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