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育之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绽放
2014-07-09农海碧
农海碧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内容设置方面,初中思想品德课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如何给学生教授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畏难情绪和思想困惑。还有的教师将心理教育的内容上成了纯知识传授的课程,极大地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育功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把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学知识和提高疏通技巧,尤其要重视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刚迈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心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对此,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增强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进取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遇到许多突发性的“课堂危机”,需要教师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一些技巧,来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例如笔者有一天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发现有个学生不肯坐下来,情绪非常激动,而其他学生对此窃窃私语,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上课。这时,如果不能妥当处理这件事,是没办法正常上课的。但笔者没有生气,而是先跟周围的学生了解情况。原来,昨天放学后有几个学生在教室出黑板报,用了这个学生的课桌,因时间太晚,忘记擦干净了。这个学生早上来到教室,发现自己的课桌上有不少粉笔灰和脚印,他很生气,认为自己被同学戏弄了。了解情况后,笔者首先肯定了那几个学生积极为班级做贡献的精神,同时也批评他们做事没有善始善终,应该承担责任,向同学赔礼道歉。听了笔者的话,那几个学生也知道自己做错了,诚恳向同学道了歉,还帮他把桌椅擦洗干净。接着,笔者对那个学生说:“每个人都会有过失,几位同学不是故意弄脏你的桌子的,现在他们知道错了,你能原谅他们吗?”这个学生终于冷静下来,愿意坐下来好好上课。假如当时笔者以强硬态度叫那个学生坐下来上课,他肯定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给他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给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带来隔阂。可见,在课堂危机面前,教师如果能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许多问题可以说不属于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问题,而仅仅是由于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但是,由于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太关心性格内向或情绪失调的学生,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如把个别学生的不善言辞说成是脱离集体,把一些因心理障碍所引起的不良课堂表现说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等。这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概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的做法,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从而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鸿沟,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创新教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由教师“满堂灌”向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之间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这就更需要师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坦诚地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见解,真诚地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并能够不时地产生心理共鸣,从而使师生共同得到心情的愉悦和境界的提升。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框时,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讲一两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体悟到父母之爱的事情,然后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件触碰自己心灵深处、被父母关爱打动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流下了眼泪,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通过有效途径,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境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上巧设情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体验、升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在讲授九年级“人生理想”这一内容时,针对学生认为树立人生理想没有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实验:拿出一个宽口瓶,把一些指头大小的石子一块块地放进去。直到石子塞不进去时,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都说:“满了。”教师又把沙子倒进瓶里,沙粒流进石子之间的缝隙,又问:“瓶子满了吗?”有的学生迟疑地说:“可能还不满吧。”教师这时再把水倒进瓶里,直到灌满瓶口,但没有让水和沙子溢出来。接着,笔者让学生把水先倒满另一个空瓶,再依次放进沙子、石子。这时,在不让水和沙子溢出来的前提下,石子根本放不进瓶子。接着教师问学生: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经过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这个实验表明,只有先把石子放进瓶子,所有的东西才能放进去!生活中的石子就是人生理想,要优先放进你的瓶子里,才能有所作为。这个实验耐人寻味,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进而联系到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性,巧妙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良好。
3.开展活动教学,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学观,也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观,它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重视活动在认知与能力、个性与情感以及价值观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也是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探索过程中,笔者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开展了“五分钟时事播报”、艺术欣赏、专题讲座、情境表演、讨论会、辩论赛等活动,还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4.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课堂实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与烦恼,善于运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事例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内容因贴近学生而变得亲切、真实、鲜活,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采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发挥榜样作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因为,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起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可望又可及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并感染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思想迷惑,自觉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疏通技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就能达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贾楠.浅谈初中生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6).
[2]刘观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5).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