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2014-07-09丁丽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辩题辩论课文

丁丽华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辩题辩论课文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端午节的来历
借“题”发挥,焕发精彩!
辩论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背课文
同影子辩论
英国议会制辩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