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怎样让广播评论更“接地气”

2014-07-09谢金华

声屏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接地气草根听众

□谢金华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 “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微信让 “草根”的声音从幕后走到前台

利用好听众声音,挖掘声音价值,是广播媒体创新广播评论内容与形式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2012年微信的诞生与运用,让更多“草根”的声音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微信不仅为“草根”声音的表达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平台,也使广播评论的话题和声音更“接地气”。广播电台开通官方微信账号后,每天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接收数千条听众语音互动信息。这种直接来源于微信网民的心声,既可以让广播评论“走出办公室”,增强广播评论的即时性和独创性,还可以对一些热门的事件、敏感的新闻发表独特的观点。

2013年春季,浙江省开展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简称“三改一拆”)行动。为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德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尝试在《建广评论》栏目里,利用微信平台引导民众参与评论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先后策划了“说说你身边的违法建筑”“从政府和百姓视角谈谈‘三改一拆’”等多个话题。随后,编辑根据微信平台上“草根”的声音甄选制作了《气可鼓不可泄》《推进‘三改一拆’,建设美丽家园》《这里的违建为何难拆?》等系列“草根”评论。同时,制作成“微广播”“微宣讲”等新颖的形式发送到微信平台,向市民开展 “三改一拆”工作的相关宣传。这种以“微”模式推进“三改一拆”这项“大”工作的做法,既改变了过去广播评论模式单一的局面,又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微信的到来,为广播媒体与特定群体进行语音、文字、图片等方面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了便利,众多“草根”的声音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微信平台上。编辑只要从大量的微言论和微声音中进行综合梳理并加以验证,然后把一个个“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的文字、语音,串联成广播评论,再放大到主流媒体平台,就能较好地实现对受众的引导和对舆论的引领。一名听众在微信上留言说:“以前我们有想法,大家都是在私下议论。没想到现在可以通过微信,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声音。”

微信的动态接收和伴随性强等特点,似乎与广播的传播优势一脉相承。广播与微信这种与生俱来的默契,正是传统广播媒体借力新媒体现代技术的先决前提。广播媒体与新媒体互相融合,广播的跨时空性、即时性、参与性、互动性、伴随性强、灵活高效等特点,仍旧可以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微信更具特色的语音功能,是广播媒体重温精彩片段的很好平台。微信给予了声音传播的更多自由度,以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在微信平台上,只要播音员、主持人群发语音后发起小互动,第二天就能收到成百上千次回复参与。这种既有语音又可以互动的模式,使得成千上万的受众从幕后走向前台,不再是“只接收不参与”,使媒体与受众的沟通由单向变为双向,大大增强了广播评论的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

微信让 “言论”的表达由单一变成多元

新媒体出现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收听、收看,给广播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广播媒体想要赢得更多的受众,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想要发出自己的独家言论,不断向受众传递出独家声音,必须运用其他新型媒体来对自身的节目进行创新。

传统的广播评论就是一篇很正规的文章,有规范的起承转合。伴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受众想听的广播评论也呈现多样性。大多数听众都希望在广播里听到平等对话式的评论,听到有鲜明观点的评论,听到富有前瞻性的评论,听到时效性强的评论。尤其是涉及老百姓自身权益的事件,希望听到多方的现场声音,希望很快有一个“说法”。然而,由于广播自身的软肋,广播评论往往是评宏观的多,论微观的少,缺乏互动难“接地气”。微信的诞生,为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搭起了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交流平台。微信的直观性、选择性、及时性、趣味性及互动交流的低投入性、私密性等特性,让广播评论的表达式样呈现出多元化。

例如2013年7月,杭州交通91.8广播关注了 “四川男子救人不成放手自保,事后拟赔偿5万元”的新闻。他们根据新闻事件推出讨论话题 “到底该不该救?”短短40分钟就引起8000多名微信听众参与讨论。微信可以让每一名听众“有血有肉”。如“‘菲特’来了,亲们赶紧避避风,发现险情,请随时‘微’我……”这是 2013年 10月 7日家住杭州的王明收到了交通广播微信公共账号的一则语音提醒。10月6日起,强台风“菲特”影响浙江沿海地区。为动员广大市民共同抗击强台风“菲特”,浙江广电集团所属各频道、频率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平台与即时传播工具,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布台风最新资讯。主持人与市民在微信上实时互动,对每条微信都及时回应,给以点评,形成了网台互补、信息互通、受众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可以说,广播媒体与新媒体微信的融合,更加彰显了广播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微信让 “言论”的文风由官方转向平民

广播电台官方微信的建立与有效维系,使数以万计的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菜单直接进行节目收听和新闻评论互动,可以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送到微信平台上进行圈内传播。微信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更为改变广播评论的文风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广播评论+微信语音”为受众积极地参与到广播评论中来,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条件。

2013年7月,杭州出现了高温天气。杭州交通91.8广播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爱心送清凉”活动。其中一项是主持人体验一天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生活,当天节目中有6组主持人跟着6辆出租车上路。他们通过微信抛出“哪组开出租赚得最多、服务最好?”话题后,在八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有近5000人次参与互动。广播主持人或者编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一边与网友建立起亲密的圈友,与特定群体进行语音、文字、图片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互动;一边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获取更加多样的广播评论素材,进一步提高广播评论的传播效果。如建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 《举全市之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保护新安江刻不容缓》等评论,都是编辑、记者从微信平台上发现素材,然后在深入调研采访、大量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网民的文字和语音撰写出来的。这些评论及时反映群众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针对性很强,听众反映非常好,产生了良好的共振效应。又如建德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评论性直播节目《新安说吧》,就一改过去通过录制才能够播出的习惯,在一小时直播节目中,主持人边说新闻边进行评论,并适时利用微信平台上的相关的文字和语音信息,而受众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主持人进行交流、互动。由于微信比热线电话更容易把关,使得广播评论节目的直播又多了一道安全网。

今天传媒发展的格局,对传统媒体广播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处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要着力提高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要把微信平台带来的新鲜元素充分运用到广播评论中去。比如在微信平台上,有的会发来路况信息,有的会发来独具特色的创意言论,有的会发来相关投诉。编辑会选择其中一部分,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核实,并以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家发现,在第一时间通过传统的广播媒体发布微评,向大众传播,并过滤出较适合听众的信息进行多样化、生动化的微信二次传播。这样从微信到广播再到大众,然后又从广播到微信再到手机用户,拓展了舆论监督的深度与广度,更加突显了广播媒体的主流化、专业化和大众化。

微信的应用使得广播评论节目的听众由单纯的受用者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许许多多“草根”的声音走进广播后,使得广播评论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更能体现民意,传达民声。广播评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广播评论的文风大大改观,微信使广播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广播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示。微信既满足了听众的参与心理,提升广播评论的关注度、公信力,又增强了广播媒体的服务属性。

猜你喜欢

接地气草根听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草根
草根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草根论调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