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善行”舆论引导 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4-07-09李艳李禾丰
李艳+李禾丰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宣传好、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好中国“好声音”,释放社会正能量,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树典型 育新风 形成善潮涌动的好效应
要通过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在全社会弘扬树立核心价值观。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有一句名言,叫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很平常,但很有理论的味道。“帮助别人”怎么就能够“快乐自己”,把“帮助别人”真正变成“快乐自己”需要怎样的道德力量,这样的问题很发人深省。传统媒体应通过宣传,让人们感受到当好人、做好事不吃亏、有好报、受尊重、有光彩。我们提倡“善行”,让大多数群众意识到坚持一切为他人、为公众、为社会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情感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善于体谅他人,越来越“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有没有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越来越愿意帮助他人,慢慢地“善行”就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再由于更多人的认同,“善行”就升华为更具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范。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专题晚会,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表彰晚会,有关部门创作推出了一批宣扬善行善举的文艺节目和系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这些最美人物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在天南海北广为传颂,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在各地呈现出“井喷”状态,乐于助人、履约践诺、爱岗敬业、孝老敬老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另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刊发播出各类动漫公益广告,漫步各地,公交站点、活动广场、街头电子屏幕等处,满眼尽是“崇德善行”的宣传标语、公益广告。而当这样的语言、思想成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其社会实践活动就具有了巨大力量。
搭平台 造声势 形成弘扬善举的大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生活、良好道德风尚和社会环境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善”的诉求。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与文化观念也都在发生巨变,都在影响着公民道德素质。过去我们的道德建立在“熟人道德”的基础上,而当今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与原有的伦理道德就不相适应了。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从过去的极端重精神,又走向了重物质。
我们要用好新闻媒体,引导青少年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要立足当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把当代青年个性化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青年人喜闻乐见、时尚流行的形式和语言加强对青少年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引导,抓好志愿服务重点品牌,深化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此外,有关部门要继续集中力量抓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重点品牌,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逐步形成特有的社会功能。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促进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强化实践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真正发挥其凝魂聚魄、固本强基的作用。开展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实践活动,必须搭建实践平台,为群众参与提供便利有效的载体。传统主流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追求,大力宣传善行、积极倡导善举,要不断加大对道德楷模的报道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报道,使善行义举得以彰显。
当前,新闻界大力宣传我国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道德典型,发现和报道了一批先进人物典型,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信心,激发了人们对真善美的信任和追求,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责任是记者赢得尊敬、媒体赢得市场的关键,公信力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无形资产。然而,现在有少数记者和媒体娱乐无底线,热衷于炒作“三俗”新闻。更恶劣的是,某些媒体记者片面解读、恶意扭曲中央精神,完全忘了记者的社会责任,丧失了媒体的基本立场。有个别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炒作一些负面事件,大肆宣扬报道低俗人物,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社会道德缺失的假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社会不以低俗为耻、反以低俗为荣的不良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当今社会,如果用道德模范来否认严重的现实道德问题的存在,是不客观的。同样如果我们用败德行为来磨灭道德典范的光辉,也是不科学的。《深圳外企女高管地铁口晕倒死亡 50分钟无人相救》是今年2月27日很多网络媒体转载的一条新闻。该新闻给人的感觉是,现在的社会世风日下,人心冷漠。然而,细读新闻就会发现,50分钟无人相救显然不是事实,而是媒体在有意放大负能量。不错,社会道德领域的确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分不清是非善恶;整个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不能否认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还是好的。少数媒体刻意放大社会的负能量,说轻一点是忘记职业操守,说重一点是别有用心。
重监督 求正义 传递社会强大正能量
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有公信力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才能“理直气壮”。新闻媒体代表社会履行舆论监督的重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就可以随心所欲,忘记了公正、客观的起码要求。2013年记者节前后的接连几日,记者陈永洲的风波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媒体道德的揶揄段子在民间瞬间流行,不断加剧着中国新闻人的内心憾恨。这样的一个事件,将一道考题如此沉重地摆到了新闻从业者的面前:我们正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面临何种时代挑战,担负什么社会期许,又被赋予了哪些使命?我们该如何铸造铁肩,担负起时代的道义?
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中纪委一直十分注重加强舆论监督推进反腐,高喊“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化反腐倡廉的正面引导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发现线索,查出了一大批贪污腐败典型案例。新闻与网络的监督,不仅有力震慑了腐败者,也是对官员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撰写出了一本本反腐倡廉的“活教材”。一起起滥用职权的事件被曝光,一个个作风奢靡的“问题官员”被舆论监督拉下马,使更多的官员心存畏惧,感觉到了被“放大镜”集体俯视的压力,亦有助于整肃“官风”。据《人民论坛》杂志所做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70%的受调查的官员认为,当代的中国官员都患有“网络恐惧症”。
诚然,媒体监督成为群众参政议政、表达诉求、举报腐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是,有的群众过分倚重媒体和网络的监督作用,导致新闻媒体信息来源不可靠,难免出现诽谤、侵犯个人隐私等情况的发生。新闻媒体如何扬长避短,加强网络反腐的规范引导,也考验着我们反腐败斗争的能力。新闻和网络媒体必须顺势而为,回应社会热点。比如,制作一些形象生动、教育人的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教育专题等廉政课题和宣教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媒体对监督的社会功效,有着生动而丰富的揭示。记者调查揭开了“孙志刚之死”的谜团,引发全社会反思,推动了收容制度最终废除;正是媒体坚决不为私利所诱、秉持正义良知,“封口费”最终没能封住山西繁峙矿难的真相,也催生了一场新闻行业的清理门户行动;正是财经媒体独立、专业的报道,令基金黑幕大白于公众,迎来了证券基金市场的行业整治;正因有对“被精神病”现象的不断批评监督,推动了“精神卫生法”有关条文对这一现象的关切……
总之,传统媒体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深化拓展思想道德的新闻宣传引导工作,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通过正面引导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要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从正反两方面推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持续好转。(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赣州市章贡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