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特别节目为例

2014-07-09沈正赋

声屏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弘扬

□沈正赋 高 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三个倡导,二十四字”的最新概括,即从国家层面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上,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从几百字到二十四个字,更加清晰而凝练,备受社会关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电视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主流媒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舞台。而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一员,又因其在大众传播中的显著优势而理所当然地的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这也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电视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性

自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过十二年的坚持和发展及其品牌的传播,《感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乃至中国媒体的一个标志性的栏目。十二年来,一个个典型人物身上所传达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高尚的情操和精神面貌,《感动中国》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它不仅成为电视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也成为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舞台。

《感动中国》的评选浸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在经历了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价值观缺失、拜金主义盛行等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如真善美、诚信、孝道等,也受到商业主义侵蚀。因此,在构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面临社会认同这一必要过程,那些被公众认同、接受、感动的社会价值,最终才是今日中国真正需要的情感。而《感动中国》就是把这种情感发掘出来并用大众传播的手段传递给大家。

在新世纪以来国内媒体各种评选运动中,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短期内就成长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物榜”,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品牌”,成为央视重点扶持的品牌节目之一,也成为观众最期待的精神洗礼。“电视媒介在构建集体记忆和集体认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整合作用”,成为“反映并塑造社会群体这个想象物”的空间。作为深刻介入社会的年度媒介事件,《感动中国》在偶像泛滥的媒介社会中,以社会偶像的精神标尺构建起21世纪中国人的形象系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流价值更加深入地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心里。

《感动中国》在节目形态上善于大胆创新和改革。《感动中国》开拓出把“新闻生产”与“仪式表达”相结合的视听传播新模式——“新闻晚会”,即“新闻性+仪式感+参与性”三位一体融合传播的媒体仪式。媒介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唤起和重申社会的基本价值并提供共同的关注焦点”,为人们提供一种“民族的、有时是世界的时间感”,使得某些核心价值感和集体记忆醒目起来。从影响力生产的现实路径与过程看,《感动中国》通过仪式化平台构筑起提供体验“感触”“温暖”和“向善”等感动的空间,以此召唤受众并形成价值共享与想象的共同体,即基于媒体平台的中国人信仰中心,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呆板的节目形态,更加新颖、生动,更加贴近百姓。不仅如此,《感动中国》还充分调动电视在大众传播中的优势,让原本呆板、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更加为老百姓所接纳。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从第一次开始,就充分调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将这一媒介事件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到最大。舞台中间获奖人物走过的红地毯,高高树立起来的丰碑,镌刻在丰碑上的人物姓名以及颁奖词的宣读等,所有这些都营造出一种给人物“加冕”的氛围,将“崇高”“感动”和“温暖”等情绪渲染到极致。而在揭晓每个年度人物的同时,推出一段人物事迹简介,再加上现场的人物专访,鲜明地展现一段段温暖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屏幕上展现获奖人员的颁奖词,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将视听语言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创造出其他媒体都无法匹敌的最佳效果。特别是在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为了致敬《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每一个人物都用一种花的精神来表现。在颁奖的同时,通过舞美展现了舞台上鲜花伴随着音乐一点点盛开,奖杯高耸,人物的名字被一点点篆刻在纪念碑上。所有这一切,都在营造出一种仪式、一种直达人心的感动和温暖,也让这种精神和品质篆刻在受众的心里。

《感动中国》通过电视手段对多种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感动中国》节目组在长达十几年的评选活动中,并没有固步自封,独家运作,而是大胆改革,采取了“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各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这就变成了中央电视台与其他省市电视台,以及其他地方报纸之间的多种媒体间的资源整合。省市报纸和电视台先在本省制作诸如感动本省市的年度人物评选,然后将评选的结果选送给中央电视台,由中央电视台再在这些人物中进行遴选。第一,增加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范围;第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加强评选的权威性和广泛性,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历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与全国几十家媒体进行联动,在《感动中国》的影响下,全国有近二十个省市先后开展了“感动福建”“感动重庆”“感动中原”等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较大程度地深入到群众之中,增强了活动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感动中国》对节目品牌进行长期维护和有效运营。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赢得观众(消费者)为目的,然而电视节目作为特殊商品的特质是它具有艺术性,也就是在追求视觉美的同时能给人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电视节目的品牌因素离不开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和品牌文化这三个层次。

电视节目形式即电视节目的包装设置,包括场景、舞美、主持人等,他们的品牌塑造有利于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感动中国》创办十几年来,在节目的包装设置上一直注意保持统一性,场景和舞美设计虽然有一些变化,但是主要的元素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包括红地毯、舞台中间竖起的奖杯和丰碑等,“感动中国”四个字的片头一直是沿用启功先生题写的字,节目主持人也一直没变,始终是敬一丹和白岩松。这些都从外部的节目形态上保持了统一,不断增加了这个节目的品牌持久性和影响力。

在节目内容上,《感动中国》十二年来一直将“感动”贯穿始终,通过一个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发掘我们身边一份份平实和温情的感动。这些“感动”既有祖国强盛的感叹,也有情感触碰的动容,但不管《感动中国》十几年来评选的这些人物发生多大的变化,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分布在哪个社会阶层,他们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个直达我们心底的“感动”。

正是由于 《感动中国》在形式和内容上所产生的巨大魅力,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符号认同,它是电视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节目或电视媒体的品牌是经营者塑造的特色,而当这种特色形成观众的群体性认同时,它就有了知名度,成为一种品牌文化。《感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通过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整合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将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注入节目中,并通过节目持续地效果积累,推动了主流价值在社会上形成更强烈的认同感。

《感动中国》中的价值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应与解读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感动中国》中的价值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是意义对应的。

首先,《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者;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者;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者;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再把这个评判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在内容上高度地吻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标准很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精神纳入其中,用一种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感动中国》的价值观分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感动中国》自2002年10月启动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12个年头了,它也被誉为“观众一年一度的情感盛宴”“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与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诉求与建构紧密相关。在过去的12年里,已经有93个人物和17个集体获得“感动中国”奖。细究“感动中国人物”,可以发现他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有:“创新进取,成就事业”“敢于牺牲,生命无价”“当好公仆,勤政爱民”“自强不息,创造奇迹”“投身公益,服务社会”“热爱国际,民族情怀”“追求正义,守护良知”“爱岗敬业,甘于平淡”“乐善好施,热心助人”“诚信做人,兑现承诺”“忠贞于爱情”“知恩图报”“孝老爱亲”,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细致和具体的解读。不仅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精神来具体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告诉更多的普通百姓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感动中国”中获奖的人物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仅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的农民,既有掌握国家高精尖技术的科技精英,也有生活中平实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能够深入到各个阶层。

第三,《感动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之所以能在中国民众中引起共鸣,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如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七十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他们真正区别于现时带着光环的稍纵即逝的“明星”们的是他们都来自大众的身边,他们都给了人们一种最真实的信念、力量,及一种最真切平实的感动。

在给《感动中国》人物获奖人物进行颁奖的时候,主持人宣读的颁奖词和获奖名片都精炼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现时的人物事迹相结合,把我国传统的优秀品德与当下的人物事迹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人们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比如“秋兰为佩”“松筠之节”“寸要春晖”“长使英雄泪满襟”“孝更绝伦足可矜”等。

《感动中国》在人物的评选时更加注重与当年的大的事件背景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不断地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林秀贞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她相信,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这种朴素的理念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此同时,“感动中国”的思维也在不断拓展,目光关注的焦点不仅停留在国内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中国人身上,也以更开放的胸怀让一些国际友人走上了这个舞台,比如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德国人萨布利亚·坦贝肯,帮助中国人战争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出索赔的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等。国际友人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凸显了正义的精神与坚持的力量,引领公众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突破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建构,使得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内涵更开放、更丰富。

结语

《感动中国》走过的这12年,在每年的春天,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通过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一个个温暖的人物,给全体中国人带来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这些洗礼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和传承,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过十几年的品牌运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能掩盖《感动中国》作为电视媒体栏目代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贡献。只有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克服,才能使《感动中国》更好地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新闻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本文是安徽省特色专业“新闻学”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张向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多重价值与媒体资源整合的启示》,《新闻记者》,2009(3)。

2.姚利权,叶 菁:《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探析媒体对民众价值观引导趋向》,《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6)。

3.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与传播分析》,《国际新闻界》,2009(5)。

4.司朝霞:《论主流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角色》,《中国广播》,2013(10)。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弘扬
年度人物
弘扬爱国精神
《现代青年》2018年度人物评选
“感动江城”2016年度人物揭晓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感动中国”候选老兵究竟是“口误”还是“造假”
“感动中国”候选人陷“造假门”伤害了谁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