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制品产业化初探
2014-07-09颜秉忠
□颜秉忠
当你走进琳琅满目的音像市场,在眼花缭乱的货架上,到底能发现多少广播节目制品?这些少得可怜的广播节目制品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广播人之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广播节目制品在整个音像市场所占的份额少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长时间的产品缺失还造成消费者的误识,以为音像制品就是电视时代的产物,与广播似乎毫无关系。
广播节目制品市场其实是一个充满诱人前景的潜在舞台。中国众多的人口支撑起了举世无双的市场巨大空间,改革开放带来的人民生活改善,科技进步加快了视听设备的开发,日益富裕的人民在知识、文化、娱乐等方面表现了强烈渴求。所有这些,都为广播节目制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些年,我国广播界加快改革步伐,针对性、思想性、可听性、服务性、娱乐性的精品佳作大量涌现。
对广播节目或内容目前已经具备的商品潜质,应该达成以下共识。
首先,广播具有稍纵即逝、无法选择等诸多“缺憾”。“寻找缺憾,就是商机”。它给我们在发掘广播节目制品的商品价值时,不无启发。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对喜闻乐听的节目因不能及时欣赏而引为憾事。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突破人类缺憾为乐事。以如今大行其道的磁带、CD等媒介载体而论,完全可以进行信息内容的储存、复制、记录,弥补媒体自身不足。这一来,以往的缺憾过程,其实就是商机,就是产业。
其次,精品资源中孕育着无限的商机。近年来,广播媒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创作了大量的精品佳作。然而,这些作品的存世生命力极为短暂,利用价值很低,一般除了参加几次评奖活动以后就束之高阁,难见踪影。仿佛精品的终极目标只是创优,没有创收的期望。这种广播媒体内部长期形成的成本核算观念稀缺,直接的原因恐怕还得从把电台仅仅作为宣传单位的惯性认识去寻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广播节目创作,既要在配合中心、紧跟时代、传播知识、开启心智等方面有所作为,拿得出更多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精品来。同时,也要在切准市场脉搏,看准市场走势,抓住消费群体等方面有所作为,向市场提供更多的高档次文化商品。事实上,各地广播电台已有不少“两个效益”都丰富的优秀广播作品或节目,在广大听众中享有百听不厌的美誉。如果培育几个广播节目制品的交易市场,全国大小广播电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花较少的钱购买优秀的节目,起到丰富播出内容、广播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举多得作用。可是,很多广播电台对长期以来纷至沓来的听众求索信函不胜其烦,却没有从中掂量出巨大商机。
一、细“化”出特色消费群体。即使在多种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的今天,广播也拥有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细分服务对象,会使这种特色呈现无遗。譬如目不识丁者、双目失明者、风尘仆仆的旅行者、手脚忙碌的工人、苦读勤学的学生等,他们就是广播忠贞不渝的“铁杆听众”群体。至于地方戏、长篇评书、小说连播、诗词欣赏、风俗介绍等,兴趣取向又营造了特色明显的固定听众群体。因此,重新认识媒体优势,研究听众结构的意义,不仅是广播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培育节目特色和消费群体的需要。
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播媒体最大的收获之一,即是广播人的对象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强化。他们会在芸芸众生中划分受众群体,并以此为依据,对节目、内容进行量身定制。由此,广播框架日趋细化,节目的服务功能、宣传效能、特色也在这样的求索中凸现出来。这些努力为广播节目转化为商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二、出版大空白留下大潜力。纵观我国已出版的广播教程、作品欣赏、学术交流类广播图书,图文和声音相结合的有声读物精品依然较少。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两千多家广播电台,数以万计的广播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另外还有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业余通讯员达一千多万。可见,填补广播有声读物出版空白,该会做出多大一项产业。
产品只有在产业化的背景下,才能大行其道,进入市场。而推进广播节目制品产业化,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把媒体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播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广播媒体生产规模小,效益低下,我们要学会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以市场为导向,着眼国际,使广播结构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
三、培育龙头,通过组织创新做大产业“蛋糕”。日益提高的市场化程度,要求彻底摒弃以前那种 “一个馒头也上蒸笼”式的小生产格局,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演变为行业的群众行为。也就是说,当务之急必须培育能为众多媒体把舵领航的产业组织。
目前,摆在广播媒体面前的难题是,众多媒体规模普遍较小,积累和投入能力低,尤为突出的是市场运作经验十分贫乏和空缺,以及真正能够具有商品价值的广播作品的产量,就单个电台而言还不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所有这些,使得单家独户进入市场有许多困难。在这方面,其他行业或产业已经走出成功路子可资参照。我们建立自己的经济组织,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效沟通,减少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提高广播制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广播节目制品是座尚待开采的“富品矿”。要发掘其中蕴藏的巨大利益,除要有商业慧眼外,品牌意识和营销意识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后者,对我国广播界来说目前还是弱项。“好酒也要勤吆喝”。广播制品既然姓“商”,就必须重视营销,必须在流通领域做足文章。生产者也要以品牌意识贯穿经营全过程,以此提高民族广播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转换模式,通过体制营造产业竞争新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着进行国际性竞争。因此,我们的眼睛不仅要盯在身边的现在市场空间,更要关注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国内音像业,包括广播制品业现在基本上可分为节目制作、出版、复制、发行、零售等几个环节。出版大权牢牢统一在少数规模偏小、资金紧缺的出版社手里。按照这个行业体制,国内一般广播媒体根本无法染指音像产业。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格局根本不符合现代音像产业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国外,音像甚至根本没有出版这个概念,其流程是“龙头”公司掌握大量资金,不断开发新节目、新产品,制作好节目母带后只要拿到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然后通过流水线大量复制,再发给中间网络,产品即可迅速覆盖音像销售终端。
是产业就应该围着资本和资源转。我国的音像经营模式要转换到现代化产业上来,打破多种限制,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体制。这样,新兴的广播节目制品产业将会迎来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