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2014-07-09程云歌
□程云歌
据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大量实验得出的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却占55%。换言之,人际之间信息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如果不注重首语、手势语、姿势语等肢体语言的运用,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要么显得刻板单调,不能很好地表达感情,与观众产生距离感;要么手舞足蹈,动作过于夸张,给观众带来反感。因此,电视主持人和出镜记者必须认真研究体态语并合理运用,发挥肢体语言的重要作用。
情感交流要积极主动
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与嘉宾或采访对象的接触除了语言交谈外,肢体语言也十分重要。节目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表达一定情感、进行情感交流的效果。如眼语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人们在相互交谈过程中,两个人的目光相互接触的时间达到交谈时间的50%至70%就可以形成比较融洽的感情交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电视主持人要学会用眼语交谈,用眼语交流。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才有情,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才可以更好地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因此,平时在主持节目时无论是面对摄像机镜头说话,还是直接面对观众说话,都应注意抬头,并尽量少眨眼。眼神尽量随访谈人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同情或赞赏,让对方感到你非常认真且投入地倾听他的叙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观众进入节目当中去,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相比之下在镜头前有的主持人眼神游离,不顾采访对象或仰视或翻白眼或目光闪烁不定,令采访对象不适的同时,也使观众看了不舒服。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选择与嘉宾和采访对象相互交流时,应选择适当的位置,保持适度的距离,过远显得生疏,过近失于唐突;主动去握手表示欢迎,对方先伸手要迅速回应,慢了则显得冷漠。
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在烟台采访年过90的老奶奶,出境记者吴丹就像回老家看望自己的奶奶。她亲热地拉着老人的手,向老人问候,听老人的家人说老人爱吃糖,马上从糖果盘里拿了一块剥好送到老人嘴边。老人高兴地吃着,伸手也剥了一块糖递给吴丹吃,此时吴丹感到老人像自己的亲奶奶一样慈爱。这个过程出境记者和采访对象都没有说几句话,但双方交流的气氛是语言交流无法达到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一下子达到了融洽采访对象之间情感的作用。
在现场,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不仅要和嘉宾或采访对象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还要有和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交流的概念。即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向观众传达一定的新闻信息。有一次,大连推进器厂制造的一台大型船用推进器完工,记者出镜报道,背景是身后那台近两层楼高的推进器。记者在现场熟练地背诵着拟好的新闻稿,并附有手势。手势的运用将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记者的身上,分散了观众对新闻的“主角”大型推进器的注意力,这显然是考虑不周。如果她站在推进器的侧面,讲到什么地方,手就指到什么地方,用肢体语言引导观众注意这个推进器形体的高大、材料和工艺攻关的困难,以及对国家舰船建造的意义,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体验要大方得体
主持人在演播室与嘉宾访谈、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可以在嘉宾和采访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做一些体验,亲身体会采访对象的喜怒哀乐,使节目充满生活气息,更加丰富多彩。主持人和出镜记者这么做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嘉宾或采访对象的贴近,而且通过自己的体验,对于采访对象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讲述语言更形象、生动,增强节目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首届全国十佳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之一、大连电视台的小叶是较早集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出镜采访无偿献血时,自己当场献血,在医务人员抽血时,她面对着镜头,平静地介绍着当时自己被抽血的感觉,得到业内和观众的好评。因为当时无偿献血还不普及,许多人对抽血有一些顾虑。小叶通过体验,在献血过程中现身说法,有可信性、说服力,是宣传无偿献血的好教材。
体验自然包括品尝食品。现在关于美食的节目不少,品尝的镜头不可避免,观众也能够接受。而且主持人、出镜记者采访,采访对象会把他当客人、当朋友对待,希望你赏识他的手艺和食品,为他们扬名,不品尝反而不合情理,使采访难以为继。不过,品尝不能过于夸张,要大方得体;报道也不要言过其实,要实事求是。
有一年,央视周末直播节目到平遥,直播古城商业街周末热闹景象。主持人敬一丹走进一家当地传统食品店,看一位老师傅正在炸油糕,问了糕点的名字,是否好吃,老师傅请她尝一尝。敬一丹夹起一块闻了闻,说:“真香啊,一定很好吃!”敬一丹的动作大方、端庄、优雅,既有对老师傅盛情的回应,又不失风度,十分得体,值得我们学习。
也有些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令人不敢恭维。有一次,央视某节目的出镜记者到某地梨园采访,其他环节都中规中矩,但在品尝环节,出镜女记者吃相有些夸张,好像迫不及待的样子,给人的印象是“一脸吃相”。更出格的是,她还说“我要多摘几个带回去,让同事尝尝!”,两手各拿着一个梨往裤兜里塞。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记者连吃带拿,脸皮厚”的误解和不良印象。也许她想借助夸张的动作刻意表现这里的梨特别好吃,但产生的社会效果却使节目添了几分俗气,同时也损害媒体人的形象。
模仿要有勇气
时下主持人在演播室与嘉宾访谈、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许多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会模仿嘉宾和采访对象的动作、技艺。这样做,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嘉宾或采访对象动作、技艺和有关物品感兴趣,也是一种用动作或者说肢体语言去互动、交流的行为,是拉近与采访对象心理距离的举措。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采访,这些地方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出镜记者都会“现学现卖”,参加当地民众表演的队伍中,手拉手的舞蹈、联欢。有的还染黑牙齿,有的被抹了一脸泥巴都不在乎,始终满脸笑容。
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模仿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因为你初学乍练,难免动作拘谨、笨拙,甚至可能出洋相,会引起观众的笑声,但这并不是你不知深浅、弄巧成拙,而是节目情节的组成部分。观众的笑声也不是在讥笑你,而是称赞你善于活跃气氛的机敏。同时,你的模仿还能衬托嘉宾或采访对象动作的潇洒、技艺的精湛。主持人和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切身感受,可以更形象、具体地介绍采访对象动作、技艺的细节和奥妙之处,增强所做节目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主持人和出镜记者的现场模仿需要有一点勇气,特别是那些模仿看似险象环生的的环境和动作,大都是有惊无险的。因为采访对象对我们十分爱护和尊敬,不会让我们真正去冒险,模仿有风险的动作。如果“师傅”不赞成,我们不要逞强,如果“师傅”赞成就可以按照“师傅”的指点大胆去做。你信任“师傅”可以赢得“师傅”更多的信任。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出镜记者唐天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时,喝过70度的高粱烧,吃过放了53年的臭猪肉。到新疆巩留县恰西牧场采访驯鹰的哈萨克老猎手更有勇气,老猎手擎着的那只鹰体重20公斤,还没有完全驯服,带着眼罩仍然还有点凶气,不停地抖动翅膀。唐天骄虽然有点怕,但很镇定,脸上挂着往常采访一样的笑容,话语轻松。在老猎手的指点、鼓励下,她勇敢地靠近鹰、摸鹰的头,并且戴上皮套袖,把站在上面的雄鹰擎起来。她的动作显现出对老猎手的信任、尊敬,老猎手也紧密地配合她的采访,向她讲述驯鹰的知识,并演示给她看。特别是老猎手讲到这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只是为了民俗表演,已经不随便捕猎了,展现了哈萨克人民的新风貌,为这次采访添了彩。
如上所述,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其他人体语言符号间要密切配合,产生一种和谐力,形成一种默契,这样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才能完美地表达节目中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运用肢体语言时,一定要适当、贴切,做到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力求真实可信。另外,主持人出镜时不宜一味地模仿别人的肢体语言,学习贵在创新,要创造一种适合自身特点、富有个性特色的体态语言,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形成鲜明个性。主持人和出镜记者应自觉地加强肢体语言修养,努力提高正确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电视主持人节目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