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力量与全球效应

2014-07-08胡向春

现代军事 2014年6期
关键词:敌方封锁力量

胡向春

编者按:“五环”理论引领美国空军理论已达20年之久。近日,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部综合处处长迈克尔·皮鲁查上校在“五环”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能源的重要地位,将能源生产作为“第六要素”,并据此在《联合部队季刊》2014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在战争时期,能源消耗和分配方式均将发生改变,现代军事力量在使用能源方面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更突出。交通运输是部队机动的内在基础,能源则是影响力量投送的主要制约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对中国能源生产和运输状况及其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战略封锁行动提出了个人见解。这些研究视角和思路,值得读者参考。

1988年,时任美国空军司令部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助理约翰·A·沃登上校提出了“五环”理论模式,将攻击对象国作为一个由指挥控制系统、必要物资、基础设施、民众和野战部队等“五环”目标组成的系统实施打击。“五环”理论主张空军在作战行动中绕过外环目标(野战部队),对其他各环目标实施决定性打击。该理论在打击伊拉克行动中应用的似乎非常完美,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应对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如果其他环的目标存在可以利用的弱点,那么又该如何运用该理论?

时至今日,相互联系的国际贸易网络,似乎使某些战略的效果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第三环(基础设施)的攻击很容易使经济体系遭受破坏。这些目标很可能被设定为攻击对象,因为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物资运输链的部分环节处于第五环(野战部队)的保护范围之外。海上运输的情况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印度洋-太平洋航线。

这种变化对于军事战略有着广泛的影响。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可能在对敌方实施渗透时无需面对敌方先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的威胁,还意味着空军战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即速度、航程和灵活性更适用于实施封锁战略,使敌国无法获得维持日常作战行动所需要的物资保障。因此,有必要对作为美国空军作战计划基石的“五环”理论进行重新审视。

“五环”理论模式概述

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军将自己定位为维护太平洋地区稳定的最主要力量。作为太平洋国家,美国一直明确表示要确保全球公域的准入权。正如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存在的情况,在亚太地区也有一些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相左,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历史恩怨、领土争端和资源竞争。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水域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而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则是该地区水域活动的重要内容。鉴于亚洲的地理特征,海上航线在国际交通运输方面要比公路和铁路更重要,有时甚至在国内交通方面也是如此。如果说这些交通运输线极度脆弱,或许有些夸张,但有些交通运输线路确实很容易被封锁。因此,“五环”理论的实质是“战略封锁”,这是一项联合作战任务,旨在阻止对方与军事力量或作战行动相关的资源流动。

如85页图一所示,“五环”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仍然将攻击对象国视为一个系统,但同心结构被改变,因为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运输已经超出了野战部队的保护区域,在向全球范围扩展。

印度洋-亚太战区主要是海上行动区域,物资和能源运输主要通过海洋。有些国家由于国内资源短缺,经济必需品完全依靠海上运输。2011年,亚太地区海上货物装载量在全球所占比重达51%,卸载量在全球所占比重达56%;相比之下,欧洲的这两项比重分别为19%和23%。因此,如果对亚太地区实施战略封锁,海上封锁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美国空军海上作战历程

美国使用空中力量攻击舰船始于一战后。不过,当时没人预见到作战飞机在太平洋海上作战中的巨大作用。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美国陆军航空兵作战飞机击沉敌军各类舰艇310艘(其中战舰70艘),总吨位达100多万吨,展示了空军在海洋领域的延伸范围和致命打击能力。此外,陆军航空兵布设的水雷炸沉敌军舰艇257艘,总吨位达58万吨,是其他各军兵种布设水雷取得战果的36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飞机大多为航母舰载机,直接或间接击沉敌军战舰653艘。日军被击沉的商船大多为美军潜艇攻击所致,但战舰的损失主要是因为遭受美军作战飞机的攻击。到二战结束前,海上封锁行动已经由空军来承担。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成功封锁了北朝鲜的东西海岸,防止敌对国家的海上力量介入战争。1972年,美国在越南战场实施了水雷战,旨在切断北越的海运补给,而北越方面80%的战争物资和100%的石油进口都依赖于海上运输。在越南港口及内河布设水雷,是美国收拾战争残局的重要举措,并最终推动美军部队从战场脱身。

到了1975年,B-52轰炸机已成为美国空军实施海上封锁行动的首要利器。该型轰炸机不仅能够装载大量的Mk-82/83/84系列炸弹以及由此改装的水雷,还可配备AGM-84D“鱼叉”反舰导弹,可对实施军事对峙的苏军战舰发动攻击。B-52轰炸机至今仍是首要的布雷机,并辅以B-1B和B-2A的支持,只是反舰攻击能力有所衰落。这是因为近些年来美军的作战重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继续保留反舰武器的做法得不到更多支持,使用“鱼叉”导弹实施反舰攻击也就成为了历史。

二战中的日本

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凸显了动用空中力量实施战略封锁的效果。日军参战时,有600万吨的舰船排水量在500吨以上,在战争中又制造和缴获了410万吨舰船投入战场。日本商船是国家产业的基本支柱,并且为征服西太平洋的作战行动提供保障。

侵华战争使日本可以近距离获得原材料供应,包括焦煤、铁矿、粮食和盐。但不幸的是,石油、橡胶、矾土和锰的供应地远至荷属东印度群岛和美国。1941年,日本仅仅储存了7个月的矾土供应量和4300万桶石油,远远不能满足维持战争的需要。在此情况下,日本商船不仅是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的关键纽带,还是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二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常成为对手直接攻击的目标。

“珍珠港事件”发生6个小时后,美国就开始对日本海上运输实施打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下令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潜艇攻击由此成为二战期间重要的海上封锁样式。不久,航母舰载机和陆基飞机也投入到海上作战行动之中。在西南太平洋,美军轰炸机部队主要负责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线,乔治·肯尼上将的第5航空队使用轻型轰炸机执行该项任务,并采用超低空轰炸战术攻击日本商船。这种战术在俾斯麦海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当时美军陆基战机对日本驶向新几内亚的护航舰队予以毁灭性打击,而自身仅损失4架飞机。endprint

1945年3月,美军对日本发动了“饥饿战役”,向日本内水空投布设水雷。其中,作为日本海上补给咽喉要道的关门海峡是美军行动的重点。美军对日本各类军舰和商船实施压制。虽然行动时间很短,但对日本舰船造成的损失几乎相当于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空军陆基作战飞机海上作战取得的战果。美国空军战史办公室在编撰的《二战中的美国陆军航空兵》中记载道:“第313空军联队参加此次行动相对较晚,空投布设水雷的时间仅有4个半月,而当时日本舰船已经遭受了美军的沉重打击。但就在这4个半月里,该联队空投的水雷造成的杀伤比其他任何武器都要大,被击沉的日本舰船吨位占日军损失舰船总吨位的近一半。在行动中,该联队共出动战机1528架次,空投水雷12053枚,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投水雷行动。”

为了应对美国的战略封锁,日本早在1942年就将大量商船用于保障军事作战,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1943年9月,从南部地区运送石油的日本商船有72%被封锁。到了1944年6月,这个比重达到91%。1945年,日本已无力突破封锁线运送物资。由于日军无法对太平洋上的阵地供应补给和实施撤离,只能选择放弃。由于海上运输线被切断,日本海军无法建立有效的联系,空军也无法实施巡逻和防御。美军的战略轰炸行动,对日本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在战后发表的《空中力量审查报告》中指出:“由于美军对日本海外进口实施封锁,到了1945年8月,即使不对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工业设施进行轰炸,日本的战争生产能力与1944年高峰时期相比也会下跌40~50%。”

主要教训

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有4条教训至今仍然值得吸取:

* 海上封锁不仅能够制约对手的后勤补给,还将限制其出口和力量投送。日本在太平洋岛屿上的要塞被分割包围,但在中国大陆和朝鲜的驻军并没有陷入这种困境。

* 对美国而言,这种作战方式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可谓是“不对称战略”。由于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损耗,美国并不惧怕这种消耗战。

* 封锁行动主要在日本有效防御区域以外实施。一般来说,只有在目的港才能采取防卫措施,而船队即使在护航的情况下仍需完成漫长、危险的航程才能抵达目的港。

* 这种作战样式对于打击工业化国家而言非常有效,其潜在效果很快就能在对方的经济体系中得到体现。

与北美和欧洲国家不同,太平洋地区国家更容易受到海上运输线被切断的影响,在公海区域争取有利地位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现实意义

西太平洋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通向东亚的航线受到很大限制,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狭长的群岛也会对海上运输形成掣肘。与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相像,马六甲海峡的通行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封锁。选择其他航线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遇到更多的复杂问题。吃水深的舰船如果无法通过马六甲海峡,就必须选择依次穿过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锡布土水道和民都洛海峡,从南到北总航程达1300海里。如果这些航线被封锁,那么唯一的办法是转向新几内亚和菲律宾东部。从东部驶向亚洲的主要航线大多位于阿留申群岛和夏威夷之间,且必须穿越第一或第二岛链。

对美国而言,这些地理条件可作为制定战略的重要基础,有效实施威慑,并在威慑失败的情况下向敌方实施压制。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似乎很遥远,但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却在上升。中国工业化程度高,人口众多,技术能力可与西方国家相匹敌,并且保持着相当规模的海上力量存在。中国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具备一定的力量投送能力。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是陆上强国,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生产能力要强得多。

中国运送进口物资的海上运输线,大多位于陆军和海军的力量投送范围之外。日本和韩国能够保持本国与阿拉斯加之间的北部海上补给线的畅通,但中国并不具备这种地理优势,也没有联盟体系提供支持。中国需要从海上运送大量的原材料,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矾土和铁矿石。中国还是主要的能源进口国,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对海上运输的依赖性。

能源:初现轮廓的“第六环”

再回到“五环”理论模式,这种模式显然过于简单,各国的情况也不同。有些国家的第二环根本不值得一提,第三环可能仅仅处于初级阶段,第五环也并不规则,第一环则呈分裂状态。各环相互之间可能存在许多重叠。正如上文所述,全球化国家的第三环可能呈椭圆形,超出了第五环的保护范围。对工业化国家而言,能源似乎可以作为该模式的第六要素。传统的“五环”模式将能源和燃料归为第二环(必要物资)。现如今,现代国家的能源生产应作为第六环,包括提制、运输、精炼和燃烧所需要的电力、动力、燃料和基础设施。修正后的模式将能源和传输设施分别从第二环和第三环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单独的要素。目前该要素还不能称为“环”,只能算作“连接层”—将各环连接在一起,使各环之间保持长久的联系(见图二)。为了反映出野战部队的力量投送能力,还可以对“五环”模式进行进一步修正。此时,外环类似于行星大气层,在远端非常稀薄,这也体现了远距离军力投送的难度(见图三)。

战争时期,能源消耗和分配方式均将发生改变。各环都会受到从平时向战时转变的影响,而现代军事力量在使用能源方面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更突出。交通运输是部队机动的内在基础,能源则是影响力量投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即使事先做出了计划,能源环也很可能会打破和平时期的状态。国家能源生产和分配的稳定状态被扰乱,且极易遭到对手的蓄意破坏。

中国的能源供应状况及弱点分析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矿物燃料的净进口国。中国能源需求量大,消耗多,生产能力有限。

煤炭

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近70%,在电力生产中所占比重达6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12年煤炭进口量可满足能源需求的7%。其中,动力煤用于发电,炼焦煤则用于工业生产。能源产品中有3/4用于保障商业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中国70%的煤炭储量和大多数煤炭生产设施都位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煤炭消耗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人口最密集的沿海地区。这样一来,煤炭就必须从公路、铁路或沿海水域进行长途运输。endprint

在2005年左右,中国铁路系统承运煤炭的能力已经难堪重负。虽然兴建了新的铁路,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煤炭运输需求,而且这种状况不可能改变。与有限的铁路运力相比,港口的煤炭装卸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目前共有24个码头可进行煤炭装卸,大多邻近铁路设施,这说明即使煤炭是通过水路运输,在两端港口同样需要铁路运输。

过去,中国的煤炭运输完全由铁路垄断;但到了2010年,煤炭运输有1/3通过水路完成。北部沿海地区的煤炭运输主要使用卡车和火车。但如果运往东南部地区,这种方式不仅运力不足,而且成本非常高。因此,中国采取的做法是将煤炭通过铁路运送到秦皇岛、黄骅和日照等港口,再进行海上运输。铁路是将煤炭从山西和陕西运出的主要方式,跨越省界通向东南部地区的所有15条铁路线均需穿越山区的隧道。因此,对于任何一条铁路线,只需在某一地点设置障碍便可实施封锁。

中国的沿海煤炭运输大多从北方启运,经渤海运往南方。海上运输量正在稳定增加,而且将继续攀升,这是因为铁路运输的运力已经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内河运输量也在增加,尤其是长江航线。公路运输效率较低,并且容易受到瓶颈路段的制约。自2008年以来,煤炭短缺在中国已成为普遍现象,不是因为煤炭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运输力量不够。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陆基煤炭配送网仍将满负荷运转,一旦被破坏便会遭到极大的损失。尤其是中国的铁路运输大多为电力机车,本身就依靠煤炭发电。

石油

煤炭推动电力生产,石油则推动交通运输,这两者不可相互替换。煤炭不可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只能满足19%的电力生产需要。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在世界石油需求量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已达到近40%。2011年,中国平均每天进口原油500多万桶,占总需求量的54%。中国只有10%的石油进口由陆路运输,超过50%的石油从中东进口。海上石油运输能够满足中国石油消耗量的一半。中国境内仅有2条输油管道用于进口原油,一条经西伯利亚抵达大庆炼油厂,另一条从哈萨克斯坦里海海岸连接至新疆独山子炼油厂,石油管道每天输送石油约80万桶。

中国正在努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2010年,中国商业石油存储量在1.7~3.1亿桶之间,但还没有建成国家战略储备。第10个五年计划(2000~2005年)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启动战略石油储备项目,计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4个储备点储存1.03亿桶石油;第二阶段考虑将储备点增加至8个,储量增至3.15亿桶;第三阶段预计于2020年完成,战略石油储备量将增至5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储存的是原油,而不是炼制产品,后者完全依赖于商业储备能力。中国各类炼油产品储量预计为4亿桶。

原油必须经过提炼才能燃烧,但中国的炼油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例如,中国提炼的航空燃油量就不能满足国内需求。2010年,中国每天提炼航空燃油26.1万桶,而日消耗量达34.8万桶。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这个缺口已经越来越大。在过去10年里,中国政府大力加强炼油能力建设,计划在2015年将日炼油量从2000年的不足600万桶提升至1400万桶左右,并将炼油业务集中在几家大型炼油厂。要知道,战时航空燃油需求将大大超过平时,即便民用消耗量被明显压缩也无助于改善情况。

中国境内港口众多,世界10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石油和煤炭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卸载和储存设施。中国石油进口数据显示,在20大石油港口中,有10个为大型港口(年卸载量在2000万吨以上),10个为中型港口(年卸载量在800~2000万吨之间),但只有2个大型港口和4个中型港口邻近南海,这些港口的卸货量占所有港口卸货总量的20%,这意味着大多数石油都是在远离南海的港口卸载。此外,大型港口中的南京港和上海港,以及中型港口中的杨浦港和南通港,都是长江港口,2010年卸货量占所有港口卸货总量的14%。

能源弱点与战略封锁

破坏能源供应,能够对大型工业化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实施战略封锁绝非朝夕之功,也非举手之劳。将第六环作为攻击目标,需要实施战役规模的作战行动,对大面积分布的目标进行打击。目标分布的广泛性,是防御方面临的主要困难,仅凭地空防御系统无法覆盖数千千米的输油管道、铁路和海上运输线。同样,沿海设施并非位于防御空域的纵深,是对象国基础设施中的最薄弱环节。而石油储存和炼制过程中的易燃性,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安全隐患。

实施战略封锁需要动用现代军事力量,但更强调联合作战能力,而不是对敌方防空系统的薄弱环节实施渗透。该战略通过威胁攻击敌国工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对敌方实施威慑。战略封锁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攻击方式,它并不是要对敌方陆基防空系统实施渗透,这也使得敌方防空体系建设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

战略封锁还会受到联盟体系以及对手战略纵深的影响。其中,岛屿空军基地对于攻击大陆强国而言距离太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在打击对方的远洋运输船舶方面将非常有效。在本国或盟国境内建立基地,可据此出动飞机实施空中监视,或者为海军舰船提供保障,进而形成全球基地网的关键节点,阻止驶向敌国的舰船抵达目的地。

战略封锁可能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反制战略:消耗敌方海上力量,使其无法实施力量投送,也无力防范美军的力量投送。

近岸作战:遏制对方对内水、江河和近海水域的有效使用。

攻击基础设施行动:摧毁或破坏敌国用于直接支持或补充海上作战力量的海岸设施,例如石油港口、炼油厂、维修设施、水闸、海军基地和装卸设备。此外,敌方的内陆输油管道和铁路线也应列为攻击目标。

远程反商业战略:该战略应在敌方军事力量有效延伸范围之外实施,目的并非进行致命性打击,而是抓捕和扣留敌国船只。

更准确地说,反制战略应该是对敌方的力量投送实施反制。现代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加上潜艇的性能不断提升,使得战略封锁行动将成为一场联合联军反制作战。这就要求美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潜艇部队,并使用空军作战飞机从远程对敌方舰船进行侦测、识别和攻击。endprint

近岸作战行动由于作战地域处在敌方防空系统的有效覆盖范围内,实施起来难度极大。使用低可观测性的作战平台,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要素。如果不能对敌方防空系统的某些环节实施渗透,近岸作战行动就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不过,考虑到行动成功对敌国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还是值得去冒险。从空中或水下向敌方交通运输密集的海岸布设水雷,也是实施近岸作战行动的重要手段。水雷战可对敌方海上运输造成巨大影响;即使实际上并没有布设水雷,仍然可以借此制造恐慌心理,对敌方海上运输构成有效威慑。考虑到中国境内河流众多的地理特征,在中国内河布设水雷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只是实施起来难度更大。如果一枚大型水雷在某航运通道炸沉了一艘船舶,清理沉船将会非常困难。在针对南联盟的“联盟力量”作战行动中,将桥梁炸断沉入河中就是一举两得的做法:既破坏了公路和铁路,又阻塞了河运航道。

对港口及配套基础设施实施攻击,将进一步限制港口的吞吐量,并且使对手难以采取其他替代办法。输油管道由于距离太长,且通常要穿越国境,无法实施有效防卫。美军的远程攻击轰炸机,就是执行此类任务的理想武器。煤炭装载设施也可能成为美军的攻击目标,一旦攻击得手,在短期内便可对对手的发电能力造成沉重打击。

远程反商业战略致力于从源头而不是目的地实施能源封锁,包括对输油管道和远程铁路的瓶颈区域实施攻击,但主要打击目标是海上交通运输。实施行动的地点远离敌对国家的海岸。行动的目的是迫使能源供应国保持中立,但采取的方式仍然是切断海上运输线路。而且,这种战略表现出非致命性:只是将船舶扣留而不是击沉,也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 论

“五环”理论是经典的空中作战理论,突出强调空军力量越过最外层,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作战效果。但该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对付工业化强国,1999年针对南联盟的“联盟力量”作战行动便是例证,而且对手的防空能力也在提升。在“沙漠风暴”作战行动中,攻击方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此后技术的发展对于防御方更为有利。不过,美国空军仍然固执地认为“隐身战斗机一定能够突破敌方的防空系统”。

即使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不能指望“沙漠风暴”行动迅速取胜的历史在未来打击现代工业化国家的作战行动中再度上演。俄罗斯和中国等潜在对手国也在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努力避免这样的历史在本国上演,而且他们还拥有地理条件方面的优势。在“联盟力量”作战行动中,北约空中力量的先进程度领先南联盟防空力量30年。作战行动持续了78天,北约出动战机3.8万多架次,其中有1/4是针对421个固定目标实施攻击,但很少遇到对方空中力量的抵抗,使人们怀疑针对大国动用大规模打击力量能否取得决定性战果。

战略封锁针对的是拥有先进防空系统的现代化大国。此类行动并不依赖于突入对方防空空域的纵深,而是通过运用海空军力量,对敌方防守薄弱却又至关重要的目标系统实施攻击。它广泛适用于各种危机环境,还可作为升级反应措施,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些非致命的作战样式选择。而且,某些行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动用有限的力量从远距离实施。

战略封锁行动不仅适用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责任区域,还应该是国防部优先考虑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战略封锁行之有效,并且已经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了利益。这种行动无需大力发展武器系统,可以从远距离实施,且能够取得重大效果,尤其适用于对付那些依赖海上贸易的工业化国家。而且,这种行动效费比高,使美国能够集中力量攻击敌方的弱点,而敌方实施力量投送的能力将受到限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敌方封锁力量
水果大作战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小罗汉拳技击术(上)
罗汉神打 (下)
罗汉神打(上)
怀疑一切的力量
成语猜猜猜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