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以反导试验谋求强国地位
2014-07-08季正明
季正明
2014年4月27日,随着一枚PDV导弹在120千米高空处成功拦截了一枚“来袭”的靶弹,印度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再次被迅速点燃。“印度再次创造历史”、“里程碑式的成功”等字眼很快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举国上下欣喜不已。套用中国人调侃的话来说,印度最近正处于国家的“上升期”,不仅军事技术和实力不断增强,而且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美国推出“再平衡”战略后,印度很快成为了各国防范中国的重要桥头堡,身价骤升,颇有待价而沽之势。
力争打造一流反导体系
作为南亚次大陆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的大国雄心早就不仅仅局限于该地区。印度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而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走向全球是印度成为真正世界强国的必经步骤。从历史来看,印度曾经经历了从辉煌古代文明大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惨痛经历,在20世纪还遭遇过1962年中印战争的耻辱,并与宿敌巴基斯坦进行过三次战争,至今两国仍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这样的经历让印度深知,要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必须具备卓越的军事实力,从地缘政治生存需求来讲,印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形成与假想敌中国平起平坐的军力,并对宿敌巴基斯坦构成战略威慑。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陆海空装备不断更新,但作为其北方邻国,中国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领域发展更为迅速,特别是随着中国数次成功进行反导、反卫星武器试验,更是直接刺激了印度敏感的神经。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早就在研制和装备自己的反导武器,中国起步虽晚,但很快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成为印度的心头之患。例如,2013年初,当媒体报道中国成功试验中段反导导弹,印度国内一片哗然。尽管印度官方一再宣称,印度在弹道导弹和反导技术上不逊色于中国,但更多的民众则认为二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甚至有人感叹“落后中国30年”。有印度网民还在网上酸溜溜地留言说,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国家做过类似试验,那就是美国和中国。还有网民自嘲地“断言”,“中国一定是山寨了印度未来的导弹技术”。
中国反导系统的发展和巴基斯坦导弹技术的进步,加剧了印度的担心,害怕印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战略威慑能力被削弱,使其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印度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坚强的盾牌,在对手日益强大的导弹技术面前,印度的安全极为脆弱,因此,建立自己的反导系统,成为关系印度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早在1996年,印度就着手研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人特有的散漫和低效拖慢了系统研制步伐。直到21世纪初,印度从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国获得技术支持,开始不断推动本国导弹拦截系统的研发。2003年,以色列还曾邀请印度参与共同研发“箭”式导弹防御系统。此外,以色列出售给印度的“绿松”陆基预警雷达和“费尔康”机载预警系统成为印度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立印度导弹防御系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2006~2014年的此次试验期间,印度已经先后进行了7次反导试验,根据印度官方说法,其中共成功了6次。在此次试验中,当日上午9点零6分,从孟加拉湾的1艘军舰上发射了1枚靶弹,数分钟后,印度从距离靶弹发射地100千米的东部奥里萨邦惠勒岛综合测试场的4号发射台发射了1枚拦截弹,并在120千米的高度成功实施了拦截。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介绍说,此次拦截使用的是全新研制的PDV型(PDV即“大地防御工具”)拦截弹。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最初设计的反导拦截系统分为两级,一种是拦截高度较低的AAD型,另一种是拦截高度较高的PAD。2009年后,印度军方用新研制的PDV拦截弹取代了PAD。国防研究与发展局发言人古普塔还披露,拦截过程由一整套的陆基雷达系统进行探测和跟踪,通过先进计算机处理雷达数据。他表示“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这次试验取得成功,达到预定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军事专家对印度的反导技术一直心存怀疑。早就有人指出,印度在历次反导试验中“令人震惊”的优异成绩有弄虚作假的嫌疑。要知道,即便是美国,在反导武器试验中也是一波三折。更何况,印度本身缺乏较为完备的太空监视能力,各种雷达也基本依靠进口,分析人士还指出,PDV和PAD实则同宗同源,均来自于“大地”短程陆基弹道导弹,弹体较粗,机动性能不佳。印度要想凭借这样的条件在“高大上”的反导领域实现“大跃进”,殊为不易。因此,外界也怀疑,这次试验是发射和拦截方共同作弊,互通数据,同步调整飞行参数,一举取得“佳绩”。即便如此,西方也承认,这次试射成功,意味着印度历时已久、雄心勃勃的双层反导计划接近实现。
虽然面临着外界嘈杂的质疑声,印度国内上下还是兴奋不已,《印度教徒报》十分激动地把这一试验称为“印度发展两级反导系统的重要里程碑”。还有媒体兴奋地解释着此次试验的重大意义,在先前进行的6次拦截试验中,最高拦截高度不过50~80千米,处于较为原始的反导阶段,此次实现了在120千米高空拦截远程导弹,是印度跻身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也意味着印度正式加入“反导精英俱乐部”。《新印度快报》也称,新试验的PDV导弹能够在大气层外摧毁射程2000千米的来袭导弹,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
顺风顺水,信心膨胀
冷战结束之后,印度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以不结盟身份继续保持特殊地位,同时又因其制度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青睐。但是,在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核试验,一度引来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印度曾面临着孤立和尴尬的处境。然而,反恐战争打响之后,印度因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作用,重新获得美国的重视,美国也逐步放松了对印度的制裁,甚至美印还签订了在核领域合作的协议。美国的姿态相当于是正式承认了印度的核国家身份,这也反过来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让印度十分受用。此外,美、俄两国为了制衡中国的崛起,都对印度进行了军事援助,尤其是传统军火供应商俄罗斯,利用中印隔阂,向印度出售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使得印度的大国雄心高度膨胀。endprint
如今,随着美国推行“再平衡”战略,印度在亚太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美国十分重视印度在制衡中国问题上的作用。由于印度对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怀疑甚至敌视,处处与中国攀比较劲,军事上更是以中国为重要假想敌。这也成为美国再平衡天平上重要的一颗砝码。一贯指责批评中俄反导试验的美国,对于印度的反导试验采取了低调处理方式,并没有对其进行类似的批评。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文章虽然对印度的反导能力有所保留,但别有用心地评价说“至少可迫使中巴增加导弹投入”,由此可见,美国对此问题的态度十分值得玩味。还有另一个有趣的情况,印度一直希望从以色列获取全套“箭”式反导系统,美国长期对此加以阻挠,一方面其中含有美国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是担心加剧南亚导弹军备竞赛。不过,现在美国和以色列已经开始把印度作为“箭”式反导系统最重要的潜在客户进行推销。
美国对印度的重视还体现在外交上。在今年5月,莫迪成为印度新总理,他一直被认为是具有强烈宗教民族主义情感的政治家。在2002年,莫迪执政的古吉拉特邦发动暴动,数百名穆斯林身亡,而他一直拒绝为此道歉,美国以此为由拒绝向其发放签证,直到今年2月美国驻印大使与莫迪进行了会晤,标志着美国着眼长远,结束了对莫迪本人长达10年的抵制。莫迪获胜后,奥巴马还表示要亲自对其进行道贺,白宫发言人公开表示欢迎莫迪访美,并将向其发放签证。美国这样看似打了自己耳光,实则就是为了拉拢印度政府,这一做法也极大地满足了印度的国际虚荣心。
不仅美国对印度另眼相看,亚太其他一些国家也不断吹捧印度的特殊地位。比如,澳大利亚正在把战略关注点向西北方向转移,频频向印度示好。2010年,两国因为印度学生在澳被杀事件关系一度紧张。之后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两国开始逐渐亲密接触。2011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宣布结束了对印度的铀禁售,传递了一个明确的友好信息。之后,澳大利亚提出了新的“印度—太平洋”地缘概念,并积极鼓励印度进军太平洋地区,推动澳印海军合作,重塑印度洋、太平洋的政治地理。2013年,澳印两国决定在2015年首度开展双边联合海军演习。2014年,出于对所谓中国海军“逼近澳大利亚海岸”的警惕,澳大利亚国内有人提出要联合印度来制衡中国海上活动。印度虽然知道澳方是想利用自己来对抗中国,但这也符合印度的宏观战略目标,因此当时的辛格总理也在国际场合欣然接受和使用了“印度—太平洋”这一用语,给了澳方一个善意的回应。
此外,与中国在东海关系紧张的日本,近年来也开始向印度抛去橄榄枝。2013年3月,印度外交部长胡尔希德访问日本,与安倍晋三等进行了会晤。日印两国签署了价值2205亿日元的贷款协议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双方还一致同意,将在安保领域加强日美印三国间的政治对话和海上联合军演,并确认将推进日印核能协议谈判。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日对抗的加剧,日本希望发展印日关系,形成对华联合阵线。近段时间,日印两国更是打得火热,不断释放出亲密信号。例如,日本和印度在国防和外交2+2副部长级对话上商定共同防范中国军舰频繁出入印度洋;日印军事交往日趋升温,共同遏制中国意图更趋明显;日本有意向印度出售包括反导技术在内的先进军事技术,削弱中国军队导弹优势;甚至有印度媒体猜测,印度、日本和越南可能组成“河内合作组织”,抱团取暖,共同对抗中国。
与政治地位上升相呼应的,是印度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有时爱用“万国牌”来形容印度的军队装备,此话确实不假,印度自身军工实力有限,从西方、俄罗斯等采购了大批武器装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近些年来,印度的武器装备水平提高很快,对提升国民信心和国际形象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印度加大了对先进进攻性武器的采购,尤其是海空军装备。根据印度的发展规划,未来印度海军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2013年11月,印度从俄罗斯方面接收了“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该舰原为前苏联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1994年俄罗斯在窘迫之际“善意”提出将其赠与印度,只要后者支付翻修和舰载机费用。印度欣喜若狂,不想后续费用不断攀升,一开始是4亿美元,2004年签订协议确定为15亿美元,俄罗斯以翻修难度增加为由不断提价,到2010年双方再次达成协议,合同额居然飙升到23亿美元,印度国内舆论讽刺翻修价格超过了购买一艘新航母。期间该舰因设备故障等问题,交付计划一拖再拖。此项交易被认为是非常典型的印度式军购行为,充满了各种混乱、高额费用和低下效率。即便如此,印度仍将“维克拉玛蒂亚”号的服役看作是印度人值得骄傲的重要事件,印度国内军事专家还将该舰自夸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在潜艇方面,印度国防委员会2010年批准了高达110亿美元的军购项目,以进口、授权生产等方式采购6艘常规动力潜艇。此外,在2013年,印度和法国达索公司达成协议,将耗资120亿美元购买126架“阵风”战斗机,这也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军购。
另一方面,印度国产武器装备计划也获得显著的进展。2009年,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2013年潜艇核反应堆正式启动,这让印度打造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迈出了关键一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拉贾·莫汉就此指出:“建造核潜艇对印度海军将是历史性的跨越。这艘国产的核潜艇将为印度在大洋上部署核武器打开大门。”2015年,印度自行制造的航母“维克兰特”号也将下水,并在2018年服役。这样即便“维拉特”号航母在2015年退役,印度仍然能保持双航母的战斗编制,继续“称霸”印度洋。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生产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巡航导弹已经装备印度军队,被认为具有极高的战斗水准,并正衍生出包括潜射型在内的系列产品。此外,2011年1月,印度花了28年才生产出来的第一款国产战机LCA“光辉”终于正式交付印度空军。尽管印度国产武器性能存在很大问题,真正国产化程度也不高,但对于积累军工经验,提高印度民族自信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国之路还很长远endprint
从古至今,强国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当前印度军事发展,既有抗衡周边强国的意图,也是实现世界强国梦想的必经之路。印度在军事领域的新突破无疑将给新上台的莫迪总理带来更多底气。不过,印度也很清楚,单凭一两样武器,不足以确保印度的大国梦想,印度国内的民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宗教矛盾、政治体制等都还需要不断完善。即便在军事领域,印度也还暴露出很多漏洞,距离军事大国还有一定差距。
在这次的一片叫好喝彩中,也能听到比较冷静的声音。比如,《印度教徒报》一方面为印度取得的成绩振臂欢呼,另一方面也不忘给兴奋的国民浇浇冷水。该报表示,根据国防研究与发展局专家透露的信息,尽管拦截弹在高空击中了靶弹,但是拦截导弹的弹头并没有爆炸,虽然印度国防部长科技顾问辩称“试验的主要任务是跟踪目标导弹,此次拦截导弹的弹头未设定为爆炸”,不过也足以让人们对印度的反导技术心存怀疑。不仅如此,真正的反导拦截系统还需要配合较为完善的卫星监测系统,印度目前还难以实现,不仅如此,就连印度使用的最先进的雷达系统也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于人。以反导系统为例,在2003年,印度从以色列订购了两部“绿松”反弹道导弹雷达,之后又在以色列帮助下研发了“剑鱼”雷达。印度虽想全套购入“箭”式反导系统,但就像前文所说,此举遭到美国长期阻挠,这也反映出美国对印度还是极为防范的。另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军事发展数量高于质量,尤其是在高精尖武器领域,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较为低下,核心技术和部件也主要依靠外国支持。就像印度的潜艇计划,虽然规划十分宏伟,但从现实来看,一些装备迟迟不到位,技术消化很慢,自产能力较低,目前仍仅有10余艘潜艇在役。从俄罗斯租借的“问题”核潜艇仍然是印度“摆样子、吓唬人”的支柱。
从国际环境来看,印度的战略中心仍然还是在南亚大陆和印度洋。气势汹汹的“向东看”战略是一项长期战略规划,但至少现阶段其主要内容仍局限于对中国海军的“西进”进行反制。印度虽然很满足于如今众星捧月一般的感觉,但也清楚地知道,国际政治斗争的现实是残酷的。美日等向印度示好,主要目的是要印度站在反华阵营第一线,对中国进行战略牵制。中印之间有争端,但也有合作的空间,明智的政治家都不会让这两个新兴大国走向对抗,这种恶性竞争甚至冲突对两国而言都将是得不偿失的,尤其对综合国力尚逊一筹的印度来说,很可能成为西方反华的“炮灰”。
无论印度搞反导也好,建造航母也好,虽然其中必然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这也是大国一种“天然”的选择。对印度和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要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到两国的共性和缺点,相互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落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设下的圈套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