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认知冲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4-07-07钱之宇

考试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自主能力新课程改革

钱之宇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目前,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模式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认知冲突对历史教学的意义,解决如何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问题,继而找到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方法,实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认知冲突 知识构成 自主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已有时日,其强调的新理念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对教师的思想可谓冲击甚大。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突出的重点。利用戴维·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里的一个分析,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传统教育教学的成果:我们培养的是典型的“外部导向的人”。这种人不是寻求出人头地,而是寻求“适应”,他的生活好像受到一个雷达的指挥,从他人那里得到动机和指导,能做出反应但不能选择,没有自己有效的中心。这种“外部导向性的人”缺乏内省的能力,整个世界的面目在他那里都变得模糊不清,他丧失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欣赏自然美审美力,丧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那种在自然中看到我们心境的能力,也丧失将自然作为具体的对象加以体验的能力[1]。

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没有前例可循,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不断努力探索。所谓教无定法,实现新理念的方式应因人而异,但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发现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找到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对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通过认知冲突完善学生知识构成

(一)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对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2]。由于初中学生处于历史教育的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必然会有所区别地对待,初中历史知识存在方式理论性未必很强,但涉及面广的问题。深入探究认知冲突的产生,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是他们已有的学识;二是他们具备的经验;三是自身的想象力。”[3]学生限于自身条件,在起步阶段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必然产生认知冲突。

(二)认知冲突对历史教学的意义

依据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理论,按照现象分层,可以将历史学习认知冲突依次分成三类: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思维方法层面的认知冲突和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认知冲突[4]。对于不同层面的认知冲突,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首先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体现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前后的不符,即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初中阶段历史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力培养不作具体要求。利用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将使学生对已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残缺不全的链条,以及初中阶段深化的历史新知识有自主完善的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不断地探索求知。

英国的麦基在《思想者》中说:“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就可能渐渐烂掉。”[5]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对完善知识、构建完整体系的主动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意识。何谓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约翰·查菲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说,批判性思维即“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仔细反思”,“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停留在单纯接受别人意见的水平上。我们应该逐渐地培养一种能检查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确定别人的意见是否对我们有意义,决定对别人的主意我们是否应当采纳之类的独立而主动的思维能力”。[6]可见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历史知识层面的冲突会引发学生对教科书和教师的怀疑,这种怀疑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立足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怀疑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搜集、依据历史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恰恰迎合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要求。

三、从完善知识构成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认知冲突完善知识构成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历史作为考试科目,由高中阶段延伸到初中,中考的改革,推动了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变动。在此之前,历史教师往往由“半路出家”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改革以后则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承担,这一转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正规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地位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教学惯性的阻力,在了解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该种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现教育教学新理念,指导学生自主完善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初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掌握基础历史知识,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历史横向的整体联系和纵向的时序联系,逐步完善知识构成。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关于学习的对象——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它不是客观存在物,也不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猜测和假说[7]。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中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并非代替或包办,同时对学生的引导不是把他们当做客体,盲目粗暴地灌输自己的思想,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和尊严,施加影响,激发其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善知识体系是值得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不断思索和探究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在教研活动中的反复观察,发现教师进行新授课之际,在学生还未接触新知识的情况下,有意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问涉及新授课内容且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因为此时学生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拥有属于“自己的头脑”,所以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并思考教师的提问,而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新知识,改变“填鸭式”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初中学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但在其头脑中已经搭建起基本的框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学生资源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地完善知识体系,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楊钧.我们会不会死于厌烦[J].博览群书,2009.(11).64.

[2]陈志刚,姜芳芳.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J].历史教学,2009(15).32.

[3]陈志刚,姜芳芳.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J].历史教学,2009(15).33.

[4]陈志刚,姜芳芳.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J].历史教学,2009(15).34.

[5]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2008(11).11.

[6]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2008(11).5.

[7]陈志刚.从建构主义视角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历史教学,2008(11).20.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自主能力新课程改革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工作
刍议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的提升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