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
2014-07-07王月琴李海燕
王月琴 李海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直接人际交往过程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的情感联系,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1]。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言词、承诺以及书面、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概括化期望,人际信任是对某种人际关系具有的信心的程度,人际信任在交往中形成[2]。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的,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80%的心理问题与其人际关系有关,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缺乏交往技巧等。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人际信任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对完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3]。如何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信任水平需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相互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出良好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辅导方式[4]。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在于能够重现其真实的人际互动模式,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营造愉悦、放松、接纳、尊重、和谐、团结的团体氛围,创设自我探索、T台秀场、角色互换、才艺展示、旅行日记、“许愿树”等情境,注重团体情境与真实情境相结合,设置行为训练、成长日记等延伸作业,将所学迁移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改善人际交往认知行为模式,促进大学生积极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在青岛市某大学校内招募团体成员。筛选标准:为改善人际关系而来,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总分必须≥9分,并能按时参加每周特定时间的团体心理辅导,最终确定24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20人。
1.2 方法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共28个项目,4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问题,满分28分。0~8分之间说明有较少的人际交往困扰;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28分之间说明交往困扰较严重。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采用J B 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它由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个因子构成,用于测量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陈述的可靠性估计。量表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包括不同社会角色。量表共2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法,分半信度为0.76,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6]。
1.3 施测 被试采取配对组设计,将经过前测最终确定的24人配对入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生2人,女生10人,两组样本同质,被试变量平衡。实验采用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考察实验效果。干预程序为对实验组进行6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小时,对照组不参加[7]。以人际关系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支撑的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表1 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目标及主要操作过程
1.4 统计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组成长日记进行质性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见表2。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前测、后测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心理干预的被试群体人际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未经过团体心理干预的对照组被试群体人际关系未得到显著改善,这与郑凯、何元庆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后测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8]。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得分比较(±s)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得分比较(±s)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组 别 前 测 后 测t实验组(n=12) 15.83 ±3.29 9.17 ±4.15 6.97***对照组(n=12) 16.00 ±3.69 15.00 ±5.31 0.63 t-0.12 -2.99**
2.2 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比较见表3。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组内比较,实验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群体,其人际信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实验效果明显。这与郑凯、何元庆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后测人际信任量表上得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与入组成员筛选标准、辅导方案设计等不同有关,本研究被试入组标准为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9分,而郑凯、何元庆等研究被试入组标准为≥12分[8]。
表3 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得分比较(±s)
表3 实验组、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得分比较(±s)
组 别 前 测 后 测t实验组(n=12) 69.67 ±6.457 77.08 ±6.445 -3.28**对照组(n=12) 68.25 ±8.823 71.33 ±11.356 -0.79 t 0.45 1.53
2.3 实验组成长日记定性分析结果 成长日记是为实验组被试专门设计的一本小册子,作为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延伸作业,分为6次,通过被试自评的方式进行,记录自身的成长及变化,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层面。摘录有代表性的自评记录(见表4)。这与杨爽,王瑶等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效果有一致性,被试自我成长日记中体现了自我认知的探索、调整、同化和顺应机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情感支持,交往主动性循序渐进发生[9]。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在该量表上的前测、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干预效果明显。团体成员成长日记自评及活动效果调查问卷也显示,实验组成员对自我有更深地理解,更加悦纳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
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成员间的交往互动,为团体成员创设了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成员间可通过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习得新的角色承担技能和社会经验,并将其有效地迁移于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解决交往困扰;二是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针对性强、持续有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人际交往理论架构为基础,遵循相识-自我探索-角色承担技能训练-交往信任培养-团队协作的漏斗式设计原则,环环相扣且操作性强,体现了人际交往由开始、发展到信任、安全感建立的基本规律,团体成员最终习得了人际交往的良好互动模式;三是团体成员积极配合并愿意做出改变。团体成员均为自愿参加,有较强的求助意识,愿意配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各项要求做出认知行为改变,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习得的角色承担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否则,将难以取得实效;四是团队队长本身的素质很重要。团队的队长要有好的人际交往素养,对团队成员有亲和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值得信任,并能够从容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具有人格魅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与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默契配合[10]。
表4 实验组被试成长日记定性分析结果
3.2 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思考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前测、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有效方式,实验组被试人际交往信任度提高,团队归属感强,干预效果明显。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人际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受双方所处的情境、文化氛围、个性品质、交往频率等多因素影响。心理学上倾向于将人际信任看做是对某种交往情境的反应,当确认交往情境是友善、真诚时,个体易形成对交往情境中他人的信任,否则不易形成人际信任;研究发现,被信任者具有的特定人格特征是影响其获得信任的重要因素,当交往个体具备真诚、诚实、宽容、善良、责任、忠诚等个性品质时,双方易产生人际交往信任;交流本身产生信任,缺少沟通阻碍信任的形成,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人要比不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人际信任水平高,交往的频率和熟悉度使人际交往的信任阈限降低,信任度提高[2]。团体心理辅导恰恰为团体成员设置了一个友善、真诚的交往情境和氛围,使团体成员愿意敞开心扉-彼此熟悉-初始信任-互动深入,真诚的交往等积极经验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当成员间能够彼此预测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时,交往的确定感又使每个人感受到更多的安全体验。同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际信任量表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被试群体人际信任感的情境迁移力不够,应该重视人际信任情境迁移力的培养。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努力营造温馨、关爱、真诚、尊重的交往情境,遵循包容、信任的建设性交往原则,积极开展优秀个性品质社会认知训练、亲社会行为自我概念训练等,将习得的信任交往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大胆实践交往能力,增强自我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后续跟踪研究需要深入开展,了解被试群体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人际关系的改善状况,了解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习得的人际交往经验、角色承担技能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迁移和应用,同时对其相关他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进行后续回访;将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细化、系统化,围绕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主题设立子项目,如人际信任提升、利他行为实践、自我概念社会认知表达、社交焦虑情绪管理等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使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更加体系化,实现某一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体多翼化格局。
[1]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52-172
[2]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3]李丽娜,王聪哲,杨绍清.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54-1455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34-235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1-232
[7]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0-231
[8]郑凯,何元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85-986
[9]杨爽,王瑶.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41-142
[10]李晓芸,班永飞.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及治疗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