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L教学模式在组织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05龚文容
殷 焦 高 艳 杨 林 龚文容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襄阳 440053)
CBL(case based learning)即案例式学习,通过案例的设计与分析完成知识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在医学教学中实施CBL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层次、学科领域和教师的整体要求都非常高,学生需要对临床、基础以及医学前沿的相关知识广泛涉猎,同时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在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案例或生活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进而增强记忆,而且有益于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同时可以增强学科间的联系[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大都是从组织细胞结构的形态讲起,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很多学生感觉内容繁杂抽象、学习难度大、难以理解掌握和记忆。学生不能把组织学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相联系,导致对课程缺乏兴趣,这也是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3]。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目标之一是建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4]。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我们在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通过联系临床实际案例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并使学生形成自主性研究医学问题的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CBL案例式教学应用于传统课堂,实现教学多元化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时提出更高要求。
我教研室从2011年开始探索案例式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连续两年对本校2011级和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组织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中尝试教学改革,进行了以CBL思想为指导、围绕临床典型病例展开的案例式教学,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案例式教学的实施效果,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同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1.CBL教学案例的构建
CBL教学模式是将学习与案例联系起来,使学习者投入实际案例的分析思考过程[5]。在案例设计中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学的特点,在案例表述之后,采取层层设问的形式,既点明知识点、又引导学生思考。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收集并选取典型病例资料;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典型病案中找出与组织学教学相关内容,根据其与临床疾病或科研的联系精心设计一系列逻辑关联的问题,彼此相关又具有发散性特点,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开展教学,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例如消化腺肝脏的肝细胞、贮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选择与肝细胞性黄疸、肝硬变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以及肝细胞的凋亡或增生、抑制贮脂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科研问题相联系;又如泌尿系统的内容导入急性肾小球肾炎案例,通过患者症状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血尿、蛋白尿的原因?提示肾单位哪些结构可能发生病变,再与滤过屏障的结构以及意义联系起来。
2.案例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式教学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得以充分的开展和实施,通过视频、图片、录像或文本等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的信息,使处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亲历临床病例的情景,获取到在临床学习阶段才可以接触到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三个环节。
2.1 课前案例资料阅读与文献查阅与收集
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前3天将选取的临床案例和相关问题分发给学生,要求学对相关问题进行准备工作,以4-6人组成团队(小组)的形式,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数据库等方式自主查阅案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和专业参考书进行自主预习、熟悉相关知识,拟定问题的解答要点并附参考书目。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查阅科学文献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实践性思维方式。
2.2 课堂研讨
课堂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将典型病例以视频、图片素材或文本等丰富的形式导出;学生针对设计的问题,在具体病例中学习、分析、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进行发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补充,并可以展开辩论;教师进行启发、指导、点评和总结。同学在课下查阅文献、准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病例讨论,踊跃发言,举证说明,联系组胚理论去解释生命现象并和疾病相联系。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和团队合作,从而掌握隐含在问题中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一步骤要求教师具备进行知识结构整合的能力,包括本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及临床知识;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要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控制课堂节奏的技巧;例如案例分析讨论如何保证更多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发言,需要教师选择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充足的病例。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开展该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科前沿进展持续的关注。
2.3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根据课堂中的讨论和自己对本章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团队为单位,根据教师指导,在规定的课时内书写针对问题的分析报告,阐述该病例所涉及的组织学内容,并提交自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团队选代表进行陈述性发言。并非仅仅是要求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鼓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反馈、总结归纳。
3.教学效果评估
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评价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3.1 课堂表现
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学环节重在讲授,忽略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应用案例法教学,明显改变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的状况。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和丰富图片或视频信息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课堂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学内容作为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和科研的连接桥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实施便捷交流和互动,同时学生在发言中培养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3.2 学生评价
学期课程教学结束后,对2012级共118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反馈意见。学生反馈问卷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医学思维方式,同时提高学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等(表1)。
表1 学生对案例式教学评价的问卷调查[n(%)]Table1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udents in CBL teaching evaluation[n(%)]
4.关于开展案例式教学的讨论与思考
学习组织学课程的大一学生已完成相关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在这些专业知识以及在预习中查阅资料亦已获得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教师将典型病例以视频、图片素材或文本等丰富的形式导出,可使学生尽早接触病例、了解今后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问题,从而进入医生角色,感受到需要获取医学知识的迫切性;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典型案例的全部病史,找出与组织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案例中。与案例密切联系的一系列提问既联系教学内容又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到课堂内容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之中,进而推进课堂研讨的氛围。将组织学知识通过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空间接触临床患者信息,增加了理论讲解的真实感;抓住医学生早期对临床充满新奇的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加强不仅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还可涵盖学科研究热点问题,展示研究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表面似乎与临床相隔很远,本质上与临床息息相关,结构和功能是组织学重点讲授的内容,将之与临床以及科研结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桥梁;灵活运用临床案例进行教学的模式,是广受学生欢迎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案例式教学是针对临床病例和以及科研进行链接并分析讨论的过程,能够较好地改善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以及科研脱节、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学生难学难记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的兴趣及效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把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与推理方法,促进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之后其他医学课程的学习包括临床课程学习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坚实基础。
[1]高岚,刘建春.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2,14(3):165-167
[2]冯欢,李靖等.基于交互式资源平台的课外CBL在临床医学见习教学中作用观察.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81-82
[3]张玮,郭顺根等.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20(4):388-389
[4]谢立群,王霞,王平.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32(10)724-726
[5]时彦,王东,赵伟.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解剖科学进展 ,2012,18(2):186-187
[6]李稻,韩玉慧,蒋益.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