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的高校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

2014-07-04李志旭洪友春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德育目标

李志旭 洪友春

摘要:人本主义对人之理性、非理性乃至生命的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潜能、身心和情感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可以有效的建构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文化,实行“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模式,关注学生主体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实现完美人性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是人本主义个体关怀的关注之要。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过分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而忽视了个体性育人的人本化功效。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文化回归,就是要在倡导人本德育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将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协调与一身的德育新形态,这是人本德育的价值所在。

一、当前高校偏离人本主义的德育文化现状分析

当前,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完美人性传统德育的“培养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影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标准化的产品来塑造,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在德育目标上,泛政治化存在过分理想化,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层次渐进性,一些强加的政治目标任务影响了大学德育的应有目标定位。将政治性的号召强加给大学生个体,而无视德育个体自身的特点和德育自身的规律性,使得高校德育的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学校德育甚至层次颠倒。由于过分德育政治化,导致大学德育往往缺乏关照德育的内心与困惑,将一些人本问题边缘化。而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也往往采取一些呆板、死板的教育方式,缺乏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更加贴近人性、贴近真实、贴近生命的教育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德育文化经济味道越来越浓,一味的强调要发挥经济效益的功能,旨在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市场经济头脑意识的当代大学生。而忽视了大学生德育的内在需要和精神追求,出现德育的市场媚俗现象。正是种种大学德育的媚俗的出现,导致市场开放中形形色色的价值冲击大学德育的主导价值,一些格调低下、刺激物质欲望的观念形态成为德育的隐形课程内容,相比之下,德育的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基本内容被边缘化。使大学生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与超越的崇高感,使健全人格心理的发育得不到德育的充分滋养与润泽。总之,大学德育内容过多的强化了现代功效意识教育,削弱了理想信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人本关怀。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

人本主义对人之理性、非理性乃至生命的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潜能、身心和情感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

一是指向完美人性的德育目标

人本主义教育目标指向是为了实现“完美人性”,为了培育“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德育目标的确定,在重视社会性的同时,要从“本体”出发,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固有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在德育目标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互为手段和目的。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个性发展要求是重中之重。世界上

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我们就应根据这种特点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是德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人本主义德育给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完美人性”上,既有个体的发展,又要适应社会。人本主义对教育目标的论述,虽然没有达到马恩的高度,但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辩证统一的萌芽,为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借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二是“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模式

在这个世界中,人被视为真正的存在和亲历的生命历程,当人真正的实存及亲历其生命历程时,一切才得以成为可能。于是,我们可以认为理想的“生活世界”即是發自人生命深处、终极于生命和谐的生命体验。按照“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要与大学生生活相结合,尝试开展德育情景模拟教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德育的实质,增强自己的行为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德育过程变得轻松和富有趣味性。

三是关注学生主体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在方法上强调自我育德,即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现是自我育德的起点,而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是自我育德的结果。要理解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自我”是个关键的概念。人本主义观点认为“自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具有的特性(如经验、情感、理智等)以及与他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据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自我”,实现这种“自我”,促进这种“自我”人格结构的形成。

人本主义教育方法多样,包括情意教育、创造力启发、经验的学习、感受性的训练等。在这些方法中,都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如情意教育通过整合教育、心理教育、价值教育来实现其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实现自我教育。整合教育课程中的参与、整合、关联、自我,不论使用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参与者通过互相沟通、交互影响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等等。创造力的启发要通过自我觉察、察觉别人以及启发自觉性等方面进行。额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活动中重视讨论、启发、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感受性的训练是人本主义教育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情感感受的探讨、价值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真正的内在感受,觉察自己、他人存在的意义,增进人际的沟通。人本主义教育的每一个方法,都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罗杰斯强调,如果向学生提供了适当条件,学生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他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悖的“非指导性教学法”,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指导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的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人本主义对自我教育的关注,改变了传统德育中硬性道德灌输和机械道德训练的弊端,为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育德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晓颖,甄佩佩,焦立辉.论大学德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5期.

[2]李福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德育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3]任卫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8页.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德育目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我们的目标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