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行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
2014-07-04宋玲
宋玲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多地转向了合作学习。本文探讨了教师行为对合作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于课堂合作的理解。
关键词:教师行为合作学习课堂合作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互动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重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
教师行为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身心健康状况等都会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也是通过教师的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教师行为是教师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是直接和学生产生交流的途径。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是学习知识的“合作者”,是合作学习的“策划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调控者”。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并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把握好合作时机是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效果的良好途径之一。比如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时;当学生思路部开阔,需要互相启发时;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都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发挥优势功能,增强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功效。
其次,教师要明确合作的目标传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传达合作指令时,一定要明确带出合作的目标性,而不是口头发布一句“小组讨论一下”的命令就能解决的。除了明确合作任务外,还应照顾到组员间的差异,分层设置任务。
最后,教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教师在开展合作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终牢记在合作学习中的多种角色--“给予者”“合作者”策划者”“调控者”。如果教师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监控,没有实施必要的指导,游离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就会使合作学习变成教师的“课间休息”。
二、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随机组成的活动小组可能全是学优生或是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也有可能全是不善言辞或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 这样开展小组活动就会有时讨论激烈而有实效; 有的却是表面上的“假热闹”, 大家借机闲聊、说笑或是干别的事。不合理的搭配, 不利于让不同层次和特质的学生优势互补, 所以分组应照顾到全体学生,每到小组合作学习时,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每组都要有各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行了。实际上,布置较难的问题时, 多数学生没有反应, 只有少数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成了这些学生的“独角戏”。所以在合作内容的安排上, 选择、设计合作学习的课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实效性。一方面,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课题应围绕教学重点,结合现实问题而展开。要针对教学重、难点及疑难问题, 设计发展性、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注重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结合, 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中交流思想, 增长知识, 发展能力。
三、及时干预
“合作学习中教师适当的干预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当发现学生状态不佳时、思维受阻、认识片面及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进行合理的教师干预,让学生拨云见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拓宽思路,另辟蹊径,这样不仅问题会越讨论越明朗,而且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及时培养,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教师干预的发起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影响着随后的教师干预行为。当小组成员遇到解题困难时,教师应该鼓励或引导学生提出具体性问题发起教师干预,从而提高教师干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合作学习应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教师把握干预的度是教师干预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干预过程中,提供低程度的帮助并且尽量减少直接指令的方式,会使学生的合作学习产生更好的成效。特别是当学生没能发现他们的症结所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解题思路时,教师没必要进行干预或直接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然会妨碍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干预。
四、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1、评价不能流于形式
激励性语言强调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肯定与鼓励, 如果每堂课都要求学生对回答问题或有进步的学生发出类似于“Good, good, very good! ”这样的称赞。时间一长, 这种千篇一律的评价失去了它的效应, 既不能激起被表扬者的自豪感, 也不能激起其他同学学习的欲望, 所以小组评价要避免俗套和流于形式。
2、注重对合作团体的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 一般只选派一名成员跟大家汇报学习结果, 而教师则对这名发言的学生进行评价。但这样会让其他学生认为教师忽视了齐心协力的团队。所以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间的竞争,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
3、人性化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试着与学生交朋友, 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了让教学过程更显民主、平等、宽松和自由, 教师将评价更多的交给学生来完成, 教會他们懂得去赏识别人, 教会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通过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了合作作能力, 促进了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师外在行为和内在行为的统一是理想教育教学效果取得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二者恰当融合在一起, 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 也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成不同的教学成效。可见, 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掌握和形成高成效的教师行为,最后形成自己的典型教学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甄德山,孙桂英.当代教育科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葛盈辉.合作学习与直接指导在阅读理解策略中的作用[J] .国外中小学教育, 1999( 2) : 47.现代企业教育MODERNENTERPRISE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MODERNENTERPRIS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