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模式

2014-07-04张壬钟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组织行动者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开始逐步面临着不断的外部机遇及其内部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内,中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的突破,同时带动了社会的全方面的发展。与之同时,社会问题则逐步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一个时期,就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一个时期,社会政策出现与高速发展的经济脱节的现象,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传统社会的政策是补缺型社会政策,在新的时期,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而社会组织是社会政策的主要行动者,与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密不可分。关于本文,其主要将讨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将在补缺型社会政策的传统理念下,运作时所带来的问题;如何在社会变迁的同时,逐步对补缺型社会政策进行调整。

关键词:社会组织;补缺型社会政策;转型社会;行动者;社会变迁

一、对社会组织及其补缺型社会政策的概念界定

关于社会组织,其概念主要分为广义的概念与狭义的概念。从广义的概念角度出发,社会组织主要指的是在正常运行的社会体系之中,充当调节、整合与维持功能的有组织的群体的总称。在具体划分中,社会组织的机的社会模式,就是涂尔干所谓的有机社会的体的主题中,充当调节与包括了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及其民间组织等。而在我国的划分之中则比较详细,其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帮扶组织及其私人群体等。无论在划分上的区别如何,总之广义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概括全面的概念。与之相比较的则是,狭义的社会组织的定义,在狭义的社会组织的定义中,其主要认定非政府的组织,即NGO组织就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就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的社会群体。关于狭义的社会组织定义,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都坚持并肯定这一理念。但在我看来,这一狭义的定义相对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同时也是对社会组织认定的偏见。因为社会组织,应该从总体上去认知其的存在,社会组织应该是一个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组织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生物有机体相类似,社会充当有机体的主体,而社会组织则是有机体的细胞。这样的社会模式,就是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的体现,而社会组织则是把各个群体有机的联系到一起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关于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在当代中国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其中关键的误区就是把相对广义的社会组织理解为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在这样的观点下,社会大众对于社会政策的具体落实,只关注于社会民间力量,从而忽视了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作为,并认为政府在当今社会是很难作为的。与之相比较,政府在执行社会政策之时,就会刻意的淡出了社会大众的实现,因为政府的作为难以得到百姓的肯定,甚至得不到百姓的重视,因为对于政府而言,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只能针对病理型社会进行相应的作为,于是这样的政府行为形成了补缺型社会政策,从补缺型社会政策的内容来看,在表面上,虽然政府退出了对社会的全面的政策的影响,只针对个别病理社会进行管理,如犯罪、贫穷、即对越轨社会进行管理,就像医生一般,只有出现了问题才开始救助。政府似乎把权力移交到了社会,“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好像可以实现。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从深层次的角度看,补缺型社会政策,使得政府放弃了许多职能,进而产生对社会控制的削弱,在这样的政策之下,更多的社会越轨行为,将不受控制的出现,即前面所提到的社会问题,加之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当社会问题不断增长的时候,政府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来应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于是,政府表面看起来又对社会进行的全方面的控制,其实仅仅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行为过程罢了。对于补缺型社会政策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一个政策的影响下,政府组织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个尴尬的境地主要方面在于,政府到底对社会的管理究竟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是以监督者出现的话,那补缺型社会政策则强调只对病理社会进行管理。而以医生的角色,出现的时候,则往往会面临的更多的社会问题,于是往往容忍产生了混乱。与之问题相伴随的,则是非政府组织的定位也开始模糊不清,与之相比较,非政府组织是要配合政府管理好社会?还是自己另辟蹊径的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政府的社会政策相得益彰?综上所述,社会组织在补缺型社会政策之下,出现了角色不清的问题,那在角色不清的问题之下,社会组织将能否正常的运行,在运行的时候,存在什么问题?而在这样角色不清的问题之下,社会的外部变迁,会不会迫使社会组织对社会政策进行一个深度的反思与改革,这就是我在本文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补缺型社会政策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关于补缺型社会政策所带来的問题,其主要的外在表现为社会组织在补缺型社会政策影响之下,出现了角色不清的问题。那么,这一个问题为什么没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呢?在这里,我有一个初步的假设,假如角色不清的现状对社会组织的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停止了相应的职能与社会分工的角色扮演,其整个人类社会即将进入到一个没有秩序的状态,每一个社会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民粹主义逐渐开始蔓延,而不受到任何组织的控制,到了最后发展到霍布斯所谓的原始状态,人人为敌的现状。从这个假设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假设是一个历史的倒退,也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是每个社会人都具有理性的一面,当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相应的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社会组织角色不清的情况之下,社会人人能够正常的运作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既然说在补缺型社会政策之下的社会组织角色不清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不会对社会的秩序照成不可补救的损失,但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社会组织将会以什么模式出现,这是我最主要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以我国的社会组织为例,在中国,最大的社会组织—政府因为补缺型社会政策的影响,虽然角色很不清楚,但对日常的政府行为影响较小,在我国政府的日常行为中,依照着对病理社会的补救为出发点,政府每天都在取缔非法的现象,及其努力改变不和谐的现状,例如城管对流动摊贩的取缔,警察对犯罪的打击,政府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及其基层的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的贫困群体的救济,及其过年过节,政府领导亲自下基层对群众的问寒问暖都是对补缺型社会政策的具体落实的体现。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多少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体现,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只是简简单单的认为问题出现了,把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解决一切实际中的困难,殊不知,政府却无法掌控问题背后的需求及其照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当代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解决病理社会的措施,但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的却寥寥无几,这就是补缺型社会政策之下的政府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开始存在着许多诟病。

社会民间组织的角色不清的问题与政府组织的问题几乎一致,在中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其主要也仅仅只是针对社会的贫困、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的层面上,当这样的救助行为,没有一个统一兼顾的安排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及其物质被浪费,重复投入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小的方面看,就是一个敬老院的一个孤寡老人,在敬老节那天,被志愿者洗了十次左右的头,从而造成老人的感冒。而从大的方面来看,一个地震灾区,在第一时间内,往往在关键的救灾道路上,堵塞了许多前进救援的志愿者,这对于灾区与外界的联系极为不利,而志愿者所送的物质,往往集中在某地,无法详细的送抵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这样的救灾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以说,在我国的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在日常的运行中,也是存在着许多混乱的地方。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组织,虽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正常运转,能够解决少量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只是表面的问题,而不是深层次的问题,由此说明了,当代中国的补缺型社会政策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关于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组织的改变的认知

传统的补缺型社会政策下,造成了政府部门有心无力,及其非政府组织的有劲使不到点上的尴尬局面,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作为社会政策的行动者,社会组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出相应的对策,才是关键。其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指的行动的思想,即社会政策的改变,政府只对病理型社会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当今中国还在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策仅仅只针对补救病理性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确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在未来的十年内,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的活力,因此经济学家们可以放心大胆的认为,只要社会物质充分,作为经济人的个体一定能够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之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满足,由此转型时期的不公平就可以打破。关于经济学家的观点,在社会学者看来,是不够全面的,因为经济学家仅仅考虑的是市场角度,而没把社会范畴纳入到考虑之中,而中国的转型社会,也不像经济学那样认为的只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其中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任何一种现象都能说明其问题,只不过在官方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的转型社会的特征被抽象化罢了。关于这一时期,其实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的相识,如果用社会学的概念概括,我们可以称这一段时期为,集体失范时期,就像涂尔干所说的那样,繁荣的社会必然出现社会失范,中国转型时期就是以集体失范的状态为特征。而补缺型社会政策往往只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而补救,但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把问题的关键蒙蔽起来,所以说现在的社会组织只能治理表面,不能治理核心问题。

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我认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应该及时转变社会政策,以政府为带头,政府应该本着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主,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社会政策,这样的社会政策,要不仅仅对社会的越轨行为有着治理的措施,同时还要具有对社会现象背后的需求具有进一步的寻找的动力,政府要眼光长远的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以未雨绸缪的思想来应对未来的变化,即能够及时的干预,就像经济学中那样,能够及时的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另外,政府也要避免过于对社会进行过多的计划,这样似乎又有回到计划经济的时期的味道,总之政府的确要做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模式。当政府确定自己的角色之后,社会民间组织同时也要做到及时的跟进,当政府组织找到了一条明确的组织目标的时候,政府组织就会正确的开始履行具体的职权,进而开始具有指导的能力,而社会民间组织则要避免盲目的行动,例如在救灾、扶贫、献爱心的活动之中,能够按照政府的统一兼顾的规划之下,对社会的大众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救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模式。

四、结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具有发展前景的社会,虽然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的转型时期,或多或少的出现过问题,并对社会大众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在总的方面,我们的社会仍然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虽然传统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迫使社会组织在具体的行动上造成角色不清的情况,对行动者—社会组织而言带来了误导与不必要的损失,但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树立,社会大众因此能够自发的组织起来,逐渐开始形成新的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的环境之中,社会大众能够井井有条的进行必要的社会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着抵制社会的越轨现象、共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环保意识,当然最后实现社会共同目的,即使得社会在一个较好的秩序中正常运转。这样社会目标就能实现,而社会目标就是社会组织的组织目标,当社会组织目标实现的时候,无论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都能在组織目标的带动下,完成社会分工,进而实现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找准自身的角色,当角色定位清楚之后,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才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当然,实现这一个目的的前提,则是市民社会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任重而道远,但在近年以来,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变化,特别是在基层社区及其农村的村镇的改革,这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社会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是以近年以来社会政策得到及时的调整为前提的。除了社会政策相应的调整之外,关于社会组织,其两大板块,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在社会地位上应该是呈现动态的变化,不是一成不变,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在现代中国,往往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传统观点,认为政府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组织,而民间组织只是社会自发组织的流动性大的大众群体,政府是主导一切的力量,而民间只能跟随。这一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新的社会模式下,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威,能够引导社会,但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现状,而社会民间组织虽然灵活自主,能够针对政府失灵进行补救,但是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说政府组织与社会民间组织,两个统一到一起,才能被称为社会组织,由此可说明,社会组织在行动的过程一定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特别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相互配合变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敏 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国家一社会”新型关系—社会学中国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2012

[2]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 2010

[3]李强 对“社会”及“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0

[4]凌新喻红军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2010

[5]李雪萍 陈伟东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 2008

[6]张静 社会建设:传统经验面临挑战 2012

[7]王国银,王伦光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 2009

[8]邹农俭社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2009

作者简介:张壬钟,单位:云南大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社会组织行动者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