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视角下研究鲁迅小说标点符号的翻译
2014-07-04顾贤粉
顾贤粉
【摘要】标点符号,作为构成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对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大多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现状,它试图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运用到原文和译文的标点符号对比分析中,概括鲁迅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交际翻译追求的原文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与标点符号相结合,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關键词】标点符号 交际翻译 精神价值 社会价值
标点符号作为构成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点符号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书面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生动性。在鲁迅的作品中,标点符号的非典型使用为无数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由于材料的限制,文章主要从省略号和破折号这两种标点符号的翻译进行分析。“交际翻译涵概了广泛的意义,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 (李茂,2010:118),但当前对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大多仅限于语言层面。例如,《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中有一段话,“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对该句的翻译有以下三个译本:“A. 在我们面对嘲讽怀疑和别人对我们说我们不能的时候,我们将用凝聚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永恒信条作出回答:我们能!B. 当有人嘲讽,有人怀疑,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不能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那永恒的信念,带着那凝聚了整个民族精神的信念,高声答道:是的,我们能。C. 倘若有人嘲讽我们不能,怀疑我们能,那么我们就以这一永恒信条回应,因为它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是的,我们能!”(张艳,2010:111)研究者在比较这三个译本的优缺点的时候也仅仅是从排序和句法关系的角度出发,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三个译本的标点符号,则对这三个译本就会有另一番评价。因此,本文将运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标点符号,从而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与标点符号相结合,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一、交际翻译理论及其特点
纽马克在他的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对交际翻译下了明确的定义。“交际翻译是指试图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等同于原文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李茂,2010:118)它“企图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及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以容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李茂,2010:118)因此,相对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有以下特点:1.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形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而交际翻译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是为了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一个基本不同点在于,当内容与效果相冲突时,交际翻译重效果轻内容,而语义翻译则相反(“On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that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mmunicative must emphasize the “forc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Newmark, 1981: 22) 因此,语义翻译追求译文与原文在措辞用句上的等值,而交际翻译追求的是原文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郑淳钰,何高大,2011:23)换言之,交际翻译更体现原文的社会文化语境。
二、鲁迅小说标点符号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
虽然小说属于文学文本,如果按照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则文学文本更多的是使用语义翻译,从而保留原语文化。但是,语义翻译太过“忠实”于原语作者,而我们知道,鲁迅小说的更深意义是呼唤当时的人们摆脱吃人的社会,而他小说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标点的角度分析鲁迅小说更趋向于呼唤性文本。交际翻译“聚焦于目的语读者,以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为中心,其译文根植于当代语境”(刘军平,2009),因此对于标点符号翻译既要联系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要结合读者所处的语境。
1.鲁迅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呐喊》、《彷徨》包含了鲁迅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危机的整体反思。鲁迅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救亡”是时代赋予中国有识之士的最高使命。在鲁迅出生之前,“洋务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鲁迅在少年时代在南京就读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矿路学堂,毕业后又被官费派遣到日本留学,皆因为洋务运动才成为可能。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富国强兵”,甲午海战的惨败让洋务派积蓄几十年的老本付之一炬,中国社会的整体颓势依然如故。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借助光绪皇帝开展维新变法,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一举扭转中国社会的现实,但他们的改革还没有展开便被慈禧太后等顽固分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戊戌变法之时,鲁迅伤悲开蒙,对于变法并没有切身的感受,但维新派人士——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西方著作,让鲁迅在之后受益匪浅。
2.鲁迅小说标点符号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鲁迅小说中标点符号的非典型性使用数量很多,但由于材料的限制,因此本文主要从省略号和破折号这两种标点符号的翻译进行分析。
省略号。英语省略号用法:省略号可以表示省略了引文中的单词或者段落;可以表示意味深长的停顿或者作者的犹豫,当作者想回避什么或者不想直接写什么的时候,通常用省略号;当作者的想法没有写完时,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例1
原文:“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故乡》)
译文:“Shall we be going by train?”
“Yes, we shall go by train.”
“And boat?”
“We shall take a boat first.”
“Oh! Like this! With such a long moustache!” a strange shrill voice suddenly rang out. (杨宪益,戴乃迭, 2003)
这段对话主要对比“先坐船,……”这句话的翻译,原文使用省略号表示因被抢白而话未说完,在原文中和明显地可以看出“我”被杨二嫂打断了与母亲的对话。而在译文中使用的是句号,是一句完整的话,没有表现出被人打断了话而“吃了一惊”。“Oh! Like this! With such a long moustache!”表现出杨二嫂要与我套近乎,其势利还表现在,为了讨好“我”就说:“我还抱过你咧!”杨二嫂势利的语言,是看到“我”脱离了农村在大都市工作,地位高而说的,折射出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杨二嫂由年轻时的“豆腐西施”到目前势力刻薄的“圆规”的变化,又为闰土的变化做了陪衬和铺垫。
茅盾在《评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正确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他说:“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遗传的阶级观念。”所谓“遗传的阶级观念”,就是指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鲁迅曾说:“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这是《故乡》主题的最好注释。因此在《故乡》中对于交际翻译追求的社会价值表现为鲁迅要求消除封建等级制度和观念,实现人人平等,心心相通的新的生活的愿望,其精神价值表现了鲁迅的反封建主义的精神。但是在杨译本中却没有表现出交际翻译对信息传递的效果,不能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例2
原文:“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译文:“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 Taking books... for a scholar...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 (杨宪益,戴乃迭,2003)
例3
原文:“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孔乙己》)
译文:“Quite correct!” he said.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hui. Do you know them?” (杨宪益,戴乃迭, 2003)
例4
原文:“打折啦怎么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孔乙己》)
译文:“After?... Who knows? He may be dead.” (杨宪益,戴乃迭,2003)
例5
原文:“跌斷、跌、跌……”(《孔乙己》)
译文:“I fell,” whispered Kong Yiji. “Broke them in a fall.” (杨宪益,戴乃迭, 2003)
例2例3例4的省略号表示赞赏后思索新问题。例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例3:“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里两处省略号,造成了句子间较大的空隙,表现了孔乙己在短衣帮的“攻击”面前,为达到替自己辩护、反对对方的目的而极力思索。例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又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孔乙己从思想上把自己当做是读书人,即上等人,满口“之乎者也”。例4:“打折啦怎么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喝酒人在思索事情的结果,由于孔乙己是一个多余的人,人们对他的实情不关心,“许是死了”是喝酒人思索后想出来的,从而反映了孔乙己地位的低下、周围群众的麻木。例5:表示内心的矛盾。“跌断、跌、跌……”这里表示话未说完,反映了孔乙己想说下去,找不到适当的话为自己辩解的矛盾。
在这四个例子中,例2和例4的翻译采用了语义翻译,遵循了原文。例5是孔乙己面对掌柜的取笑却无力反驳,表现了他的心虚。而例5的翻译则是陈述句,乍看似乎没有表现出这个特点。但是正因为陈述句所体现的苍白平实这个特点才更好的反应出孔乙己面对掌柜的取消无力辩解,并且露出恳求的眼色,这与原句中省略号表现出孔乙己因为心虚,说话底气越来越弱相契合。孔乙己的形象表明:封建等级观念支配下的科举制对人性的异化和戕害是何等的残酷。而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要疗救和改造“国民性的弱点”,呼吁国民清除封建等级观念支配下的科举观的影响。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样的呼吁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体现了鲁迅的无奈和对时事的悲哀。而杨译本采用交际翻译将例5的省略号翻译为句号,从孔乙己的无力辩解让读者体会到无奈的心情,验证了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
三、结语
标点符号虽然很不起眼,有些人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但是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标点符号运用的好坏,对于读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标点符号翻译的好坏,更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价值。而交际翻译追求的原文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是与标点符号不谋而合,因此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运用到对比分析标点符号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有意识地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与标点符号相结合,进而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李茂.交际翻译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张艳.纽马克理论视角下政治演说辞的翻译原则探讨——以《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