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罕姆卓与冒龙央》的精神价值

2016-11-25陈志月

东方教育 2016年16期

陈志月

摘要:在《叶罕姆卓和冒龙央》里,通过故事运用形象化的手段里面表现出来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惩恶扬善等精神,在今天都是得以传承的,不仅体现了傣族民众的人生态度,也对傣族民众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今天,《叶罕姆卓和冒龙央》的故事依然有很多傣族人和汉族人知晓,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惩恶扬善;精神价值

《叶罕姆卓和冒龙央》是一个明朝末年发生在芒宽坝子的真实故事,现在已被创作成叙事诗在广大傣族地区广为流传。该故事作为一部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叙事长诗,已经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劳动人民通过发挥想象、杜撰或者编排故事,将积淀在故事中的文化信息和世俗内容,代代传承下来。民间故事《叶罕姆卓与冒龙央》在表现他们爱情的基础上,也折射出了滇西地区傣族人具有的一些精神取向。

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

傣族社会自古就有“人神兽同源”的观念。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同源的,都共同享有平等的生命。这种观念在傣族的创世史诗《开天辟地》中就有记载:

相传在远古时候,太空是茫茫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四周也没有边沿;

它没有天地,它没有万物,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鬼怪和神;

只有烟雾在滚动,只有气浪在升腾,只有大风在逞能,只有大水在晃荡……

气浪,烟雾和大风,在太空里翻腾,在水面上狂欢,在太空里晃荡了千亿年;

气浪慢慢聚集在一起,冷风使他渐渐凝结;

气浪孕育十万年,生出太空第一神,他样子像巨人……

最初的这个大神,由于是气浪变成,福名就叫英叭;

他的母亲是气浪,他的父亲是大风,他们是远古时代的神种①。

从这部创世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地间的自然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本体,英叭的创造就是世界的某些原初物质而来。傣族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如同亲人一般,希望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正因为有了上述人与自然同源的认识,傣族人在生活中认为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与自然可以相互尊重发展。在《叶罕姆卓与冒龙央》的故事中,以物拟人的手法大量使用,这就是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万物有灵观的体现。

(一)对男女主人公的描述

冒龙央是一个举止端庄、品德优秀的年轻才俊。面对少女们的爱慕,年到十六岁的他却没有心仪的爱人。故事将他这样描述:他“像一只孤独的凤凰,在勐赖坝怎么也找不到可以栖落的金梧桐”。叶罕姆卓却像“刚出水的金荷花,千万个小卜冒都想把她摘下”。他们两人邂逅便产生了爱意,连冒龙央朋友依所看到后都羡慕说,他们是“天上的星星与月亮,地上的孔雀与白象”。从此,两人心里都开始期盼能够尽快在一起,获得幸福。但是,遇到后妈甲莱的极力反对后,两人连见面都变得奢侈。

第一次约会,两人虽然没有直接见面,确实隔墙相守,互诉衷肠。冒龙央看到心爱的叶罕姆卓被后妈甲莱关进屋中,不能自由,心疼地唱道“亮晶晶的红宝石呦,是谁把你锁进铁箱?红艳艳的金荷花呵,是谁把你往水里藏”,并一直叮嘱叶罕姆卓“我俩培育的花园你要围好,莫让猪狗进来糟蹋。我俩洒下的稻秧你要常浇水,莫让干旱使它枯萎掉。”“我们的爱情要像金塔一样坚固,要像怒江一样深长”。叶罕姆卓记下了这坚贞的誓言。

第二次约会,冒龙央终于在朋友依所和叶罕姆卓妹妹玉宝的帮助下,获得成功。两人一见面就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冒龙央给叶罕姆卓解释了不能圆满的原因“紫红的粉团花啊,我本来要把你采走。你后妈却像戳手的对角刺,让我无法能下手”。无奈,两人的相见却为叶罕姆卓的悲剧提前进行了暗示。

对男女主人公的描述,故事文本运用了“孤独的凤凰”、“刚出水的金荷花”、“天上的星星与月亮”、“地上的孔雀与白象”、“亮晶晶的红宝石”、“红艳艳的金荷花”等。这些以物拟人的词汇无比巧妙了传达出傣族人的万物有灵自然观。

(二)反面人物的描述

岩旺是故事中对叶罕姆卓的美貌想入非非、对冒龙央与叶罕姆卓的爱情设置阻碍的间接人物。他在去敢顶寺的途中遇到了叶罕姆卓,便言行轻浮地调戏她们姐妹。姐妹两人求饶放过她们时,他说“你们是鹭鸶,我就是蚂蝗,蚂蝗叮着鹭鸶脚,你想甩也甩不脱,到嘴的肉肯定要尝一尝。”当他上门向叶罕姆卓提亲时,玉宝和叶罕姆卓也一致说他是“琵排”(傣语中的魔鬼)。但是后妈的决定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他对叶罕姆卓软硬兼施,迫使她答应嫁给岩旺。并用“对角刺”围满了叶罕姆卓的住处,使其他的小卜冒根本不能接近她。叶罕姆卓从此过上了眼泪泡饭的日子。在这里,故事文本对反面人物的描述也运用了以物拟人的手法,如“蚂蟥”以及自然界的恶魔“琵排”等。

傣族故事《叶罕姆卓与冒龙央》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丰富的,指向的目的性更是明确的。这些精神价值在民间故事传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举止,并引导着傣族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把握。它体现出了民众对优秀美德的尊崇,传达出民众向善、尊重自然、争取自由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追求。

二、惩恶扬善

傣族民众大多信仰小乘佛教。每个寨子都有奘房,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起就必须到寺院当和尚进行学习。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经常做摆,告诫人做善事,以积累功德。

在《叶罕姆卓与冒龙央》的故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观念。叶罕姆卓被后妈甲莱打得奄奄一息时,刚巧碰到父亲罕布幸回到家里。他一看到心爱的女儿已经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气得两眼冒火,并咒骂甲莱:“老虎再凶不吃儿,没想到后妈的心肠竟然比虎毒。”而此时后妈甲莱已经躲得不知去向。叶罕姆卓的亲人和寨邻闻讯都赶赴叶罕姆卓的身边,听她的哭诉,无一不伤心落泪。更有仗义的小卜冒早已经快马加鞭去找冒龙央,和叶罕姆卓见最后一面。然后现实没有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都为爱情牺牲了。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悲情色彩。人们被叶罕姆卓与冒龙央的爱情所感动,把他们埋葬到了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敢顶寺。人们在寺院的墙上画上了他们的悲剧故事,好让一代一代的人将故事记住。后来,到潞江奘房当佛爷的线多活佛为了自我安慰,更为了告诫后人,便将这个故事整理成了叙事诗,这个悲剧故事便流传了下来。

总之,《叶罕姆卓与冒龙央》是研究傣族民间故事以及了解傣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文献之一,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傣族历史文化和民众习俗的丰富资料。傣族民众特有的深厚文化鲜明地表现出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本节提到的“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惩恶扬善”等精神价值体现了傣族民众的人生态度,也对傣族民众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只是在故事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如何让故事这个载体更加有效地继续弘扬滇西地区傣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进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发挥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保山市傣学研究会,《保山傣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

[2]魏国彬、吴臣辉:《多维视角下的保山文化产业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刘荣昆:《傣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刘义马:《潞江安抚司通释》[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5]丁今:《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注释:

①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