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学生化学高考复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反馈

2014-07-03马振亚

化学教与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考复习

马振亚

摘要:通过化学高考复习效果调查,发现化学高考复习的内容和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有着新课学习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受到学生普遍的肯定。同时,我们要警惕来自早年高考试题的“约定知识”,应当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减轻学生负担。另外,调查活动增加反馈与再调查(访谈)环节,对于学生是一次心理成长教育,是一次深刻的师生心灵互动。

关键词:新课学习;高考复习;结果反馈;约定知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24

一、《化学高考复习效果调查问卷》的编制思路与活动设计

最近几年,河南省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期末的六月份就结束新课学习开始高考复习。到来年六月高考,高考复习历时一年左右,占高中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在这么长的时间段里,学生的高考复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还是充实愉快的?他们对高考复习持积极进取还是消极应对的态度?他们在知识、能力和化学素养等各方面有哪些收获与提高?又在哪些方面感觉吃力甚至困惑、沮丧?他们对教师安排的复习内容、采用的复习方式有哪些期望和意见?他们对将要走入的大学和专业的预期明确现实吗?媒体广泛宣传的焦虑、抑郁等学生心理问题是否很严重?

怀着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对化学高考复习内容、复习方式改进的期望,我们编制了《化学高考复习效果调查问卷》。在问卷编制前我们查阅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著作,希望能从学生的感知、认知、动机、情绪等多方面与学生的化学高考复习建立联系,然后按照这些心理学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调查。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系统,任一方面的发展都和其他方面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转换思路,确定以学生化学高考复习中的“事件”为调查对象,以促进学生在化学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及改进化学高考复习“效果”为调查目的,以师生平等“对话”为调查方式,以高一、高二的化学新课学习为调查参照。整个活动始于“问”和“答”,重在将统计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化学素养的内涵。向学生反馈后再次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征询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反观我们的调查、分析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反思我们的复习内容、复习方式有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寓教于“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的改进。

为了体现我们的调查目的,特别是为了启发学生,我们提供了老师及其老同学在三十年前高考复习时正反两反面经历的事例,让学生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反思、批判。当学生把这种反思、批判迁移到自己身上时就转变成他们反观自我的“元认知”。

二、《化学高考复习效果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由于我们了解我们的每位学生,不少学生还专门写上姓名,匿名的学生中很多人的笔迹我们熟悉,因此我们的分析从一开始就是“有背景”的——例如不同学生答卷时可能出现类似的表述,但是我们联系各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平时表现,能够判断他的真实想法——当然也可能带入我们教师的主观偏见。

对于统计的人数比例,我们用极少数、少数、半数、多数、大多数这五个词分别代表10% 以下、10%~35%、35%~65%、65%~90%、90% 以上的比例。调查问卷于2013年3月中旬在三个班(奥赛班、重点班、补习班)发放240份,回收207份(当时不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没来得及答卷),有效答卷196份。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与分析以量的调查为基础、突出质的研究。

问题一:相比高一、高二时的化学新课学习,你觉得化学高考复习阶段你的注意力是更集中了还是更涣散了?有哪些突出事件可以证明?

多数学生回答注意力更为集中了,因为经常能够两、三个小时集中精力做题而毫不懈怠,这在高一高二时很少见。少数学生回答更为涣散了,因为经常在审题时读两三遍还毫无知觉,需要特别加强意识才能集中注意力把题读懂了,这种“脑袋空空”疲劳的感觉在高一高二时很少见。

分析: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截然相反的回答却反映出同样的境况——面临高考的目标和压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专心、意志力更加顽强。另外,化学高考复习的知识内容基本在高一高二的新课学习中已经学过,高考复习时大量做题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重复性的做题使学生感觉简单容易,因而更容易“集中精力”、两三个小时毫不懈怠;同时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刺激也容易使一些学生“脑袋空空”、“注意”疲劳、更为“涣散”了。我们注意到,这少数回答更为“涣散”的同学中,高一高二就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成绩优秀的同学所占比例很大。这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思维认真严谨、深入细致、联系面广、不放过任何疑难问题。而高考复习模拟训练题中隐含的大量从三十多年高考试题积累而来的“约定知识”[1],使他们摸不着头脑,精力耗竭,“脑袋空空”。由此可见,我们的高考复习需要正本清源,加强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检讨“约定知识”,淡化往年特别是新课改之前高考试题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同时又强化了主干知识。

问题二:相比高一、高二时的化学新课学习,你觉得化学高考复习的新特点是什么?你喜欢这些新特点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回答新特点的内容很丰富,例如做套题多;知识容量大;融会贯通;知识点形成知识网、一想一大串;解题时有种整体感,知道问题属于哪方面的、应该从何处入手、运用什么化学原理,思路更全面、速度更快、感觉更轻松了;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多了;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能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用化学方法来处理了,例如洗衣服用洗衣粉时就会想到极性、非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等等。这样描述化学高考复习新特点的同学多数都明确表示喜欢这些新特点。

明确表示不喜欢化学高考复习新特点的同学只占极少数。他们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做题速度跟不上、总是做不完作业;二是认为化学很琐碎,总是“想不全”,特别是做化学实验题,总“和标准答案想不到一块儿”。endprint

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化学高考复习,多数学生是积极进取的,他们总结的“新特点”很鼓舞我们教师。近几年的高考改革,从过去的“能力考查立意”向现在的“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转变,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例如摒弃简单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元素化合物转化框图题,以实际化工工艺流程或实验室合成路线为情景,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考查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从高考题中学到了很多社会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新课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习新知,而化学高考复习则不同,它更多地侧重于综合应用各种化学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思想方法将化学统一整合起来,给学生以立体网络的知识。例如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可以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自由能、物质结构、稳定性以及氧化性、还原性、电子得失守恒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的情景下会有不同的侧重、不同的角度,但是最终是统一和谐的、不会自相矛盾。

不喜欢化学高考复习新特点的同学,对化学理论的完整性、逻辑性体会不深,认为化学就是些“琐碎”的颜色变化等反应现象、枯燥的反应方程式和苛刻的实验操作规程等。他们学习化学的特点,一是只重视零散知识的死记硬背,不知道运用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重要性;二是不知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是懒于思考,只希望老师给他们详细、现成的结论,考试时能写上就行;三是生活经验与学科逻辑矛盾,只想到生活经验的某一点,以偏概全。如何帮助这些同学努力树立化学的基本观念、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化学高考复习的一大难题,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瓶颈。

问题三:下列各知识点都可能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有联系:

A. 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B.电子得失守恒;C. 电极反应和电化学;D. 化合价升降;E. 氧化性和还原性;F. 原子结构;G. 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你脑海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请分别从上述选项中选出你在高一初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最重视的知识点,以及你现在经过高考一轮复习后最重视的知识点。

回答高一初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最重视D(化合价升降)和B(电子得失守恒)的同学占多数。经过高考一轮复习,现在最重视的,半数学生(当然是最大一部分)在六个选项中选择了C(电极反应和电化学)。

分析:我们认为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过程中,D(化合价升降)是最初的阶段,这时的概念停留在“定义”的字面意思。而选择C(电极反应和电化学),说明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进行了反复的解构、建构和操作[2],上升到灵活运用的阶段。我们的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截止三月份)至少有半数学生的化学基本概念得到了长足发展。

从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化学高考复习通过“综合”应用化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对各个重要基本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学生的概念水平得到“综合”发展。高考复习的积极作用不可否定。

问题四:你认为化学高考复习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方式效果更好?

A. 教师串讲学生记笔记;

B. 教师在串讲当中适当提问、学生独立回答;

C. 教师布置讨论题学生课下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在课堂展讲、教师评点;

D. 教师只粗略布置复习范围(如第二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决定展讲内容、教师评点;

E. 教师讲评试卷,对难点和易错点给出变式训练;

F. 组织学生讲评试卷,教师点评并给出变式训练。

分析:从高一开始,我们就灵活应用多种课堂组织方式,高三高考复习阶段上述课堂组织方式我们都采用过,学生有切身的体会。选C或(和)F的学生占半数(当然是最大一部分),说明不少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少数学生选A或(和)E,并且旗帜鲜明地说面临高考不能再让学生讲了,学生讲得不到位。观察这少数学生往往是学得很累、不喜欢独立思考的。其中典型的是爱做学案中的填空题,不填一遍基础知识就不敢做题;当遇到需要分析的难题时不是开动脑筋而是怨自己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问题五:化学高考复习中你是否有满腹苦恼与焦虑?你觉得需要老师或周围同学帮你解压吗?你是如何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

多数学生表示“有时有点焦虑”,但不是“满腹苦恼”,希望好同学、好朋友在一起放松、解压。而对于老师的帮助则有“敬而远之”、“不敢奢望”的意思,表示“如果有老师的鼓励当然会很高兴”。有些学生如是说:“人生本有正能量”、“承担压力也是一种成长”,表示不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压。

调节情绪的办法丰富多彩:睡觉;听音乐;跑步;放眼远望;阅读杂志;与家长聊天、倾诉;遛狗;等等。

分析:可见高考复习中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偶尔的焦虑通过很简单的活动就能缓解。有些媒体热炒的学生心理问题应该只是极个别的。

问题六:你对秋季就要迈入的大学和专业感觉明确、还是一片茫然或者觉得现在根本不必考虑?

分析:只有极少数学生对追求的大学和专业都很明确,他们的预期稳定有力,坚定地支持着他们,使他们更能够抵御挫折。多数学生一般认为现在没时间考虑,“高考完、暑假里有的是时间考虑上什么学校”。

没办法,我们的教育总是这么“紧迫”——“紧迫”地学习、“紧迫”地应考。“紧迫”之余再考虑“紧迫”的目标。

问题七:在多次的模考、联考中我们大家都经历过考试不如意甚至是挫败感,你认为考不好是因为什么?

A. 天生不够聪明;

B. 自己努力不够;

C. 考题太变态。

分析:三个班级中成绩最好的奥赛班的学生多数都选择B(自己努力不够),说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数相信自己,即使经历了挫败也还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取得好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于成绩的归因往往找客观原因,对自己信心不足。endprint

问题八: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你从A、B、C、D、E中选做一道化学题,它们的难度依次递增:A题几乎谁都会做;B题多数人会做;C题只有一半人经过努力会做;D题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少数人会做;而E题是极少数人偶尔能做出来。当然做出它们的分数不一样,分别是1分、2分、4分、8分、20分。你会选择做哪道题?为什么?

选D的学生最多,其次是选E,再次是选C,而选A或B的学生很少。有一位选E的同学很豪迈地说有“百步穿杨的感觉”,另一位选E的同学说“立大志者得中,立中志者得小,立小志者不得”,再有一位选E的同学很实在地说“可能是有‘中二病(即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那也没办法”。

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青年学生立大志、干大事、出人头地。我们在高考复习阶段有周考、月考、联考和模考,每次考试都排名次,以此激励学生。但是现代公民社会要求公民有独立完整的人格,有民主、平等精神和责任意识,做人做事要现实地置身社会,不好高骛远。这是唯一一道心理倾向测试题,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跟踪调查显示,上学时倾向于选C或D的学生,毕业十四年后往往有稳定的社会成就,而选E的学生不行,他们在社会中往往不够现实,到处碰壁[3]。化学高考复习也是这样,要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有规划地踏踏实实复习提高。

很有意思,我们发现选E的同学在问题七中选A或C较多。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归因习惯——考出好成绩就认为是自己天生聪明,考砸了就认为是考题太变态。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他们愿意冒险碰运气而不是现实地规划和实施。

三、统计分析后的反馈与再调查(访谈)

对答卷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将我们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和感触都告诉了学生。我们认为这是应有的反馈,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很喜欢听,听了之后很受触动。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内我们对部分同学进行了开放式访谈,让他们随便谈谈体会。同学们反映较多的体会是:

“问题八最有意思。自信,有规划,不断提升自己就行了,这就是最好的追求,虚妄的追求可能带来更多问题”;

“对问题八我原想选D甚至E,后来觉得自己还是耐下心做平凡人好。没想到老师说选C的人将来更可能有成就,我高兴极了。”

“我们很多都有‘中二病,觉得发奋努力就有一切,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自我。现在更现实、心理更稳定了”;

“考试考不好基本上都不是不会,而是因为看着试卷就懵。老师讲的这些让我心安,相信下次能考好” (注:这位同学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成绩确实有很大提高);

“原来不敢做题,光想看书。其实真做了也能做出来”;

“刘杰有预见性,会想高考考什么,他的筹划能力值得学习”;

“老师问及我们的心理问题,很感动”。

也有学生不服气地说:“问卷设计把同学们想得太脆弱了”;

“问题八选E是可能达到的”……

我们教师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深受鼓舞。结果统计与分析发现,我们化学高考复习的内容和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新课学习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受到学生普遍的肯定。近年高考化学试题追求“真问题”,引领中学教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生通过练习这样的试题学会了将化学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升了化学科学素养。同时,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也提醒我们警惕由于早年高考试题而形成的“约定知识”,应当突出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减轻学生负担。另外,调查活动增加反馈与再调查(访谈)环节,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心理成长教育,是一次深刻的师生心灵互动。这样的互动应该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1] 刘前树.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130,139,143

[2] 张秀球,李永红. 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对质与援助——以原电池学习为例[J].化学教育, 2013, (1): 46

[3] Coon·D Mitterer·J. 心理学导论(11th Edition)[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6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复习
两轮联动,关注热点
探讨高考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探讨高考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高中生物选修1高考复习三法
高考复习英语作文讲评策略和模式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化整为散,条分缕析
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
还概念之真,奠知识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