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
2014-07-03杨忠春
杨忠春
摘要: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情智都能得到发展的人。进行情智教育,使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统一。文章就化学教育中的情智教育,在教学策略上,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融洽师生关系、挖掘展示学科特点、注重教法手段多元、善于创造实践契机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化学教育;情智教育;科学;人文;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6-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10
一、情智与情智教育
情智(EI)是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简称,该词最早由巴布娜·柳纳(Barbara Leuner)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情感智力与解放》中提出,但对其内涵的界定国内外有很大争议。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戈尔曼(D.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戈尔曼在书中称情感智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即自身认识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并且认为在对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情智教育备受关注。刘然等人认为学生情智中的“情”,是指情感、情趣、情商;“智”是指智慧、智力、智商。[1]许晟和傅华勤认为情智教育是现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教育形态,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向下,通过教育功能开发受教育者的情智潜能,培养受教育者运用情智掌控情绪情感理性意识的活动,是情智开发、人格品质培养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2]孙双金认为,情智教育是指“教育者用自己高尚的情感和丰富的智慧营造出情智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情智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3]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情智能都能得到发展的人。列宁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为真理追求”中表达了情感在人追求真理中的重要作用。情智教育,为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契机,情智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交融。情与智互相促进,有效转化,最终达到“智中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境界。
二、化学中情与智融合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发展学生情智,契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挥化学育人功能”的化学课程改革宗旨。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强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智”,即“科学素养”的发展目标相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情”,即“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相对应。当下教育中,重“智”轻“情”或重“情”轻“智”都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尽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有差异的两类教育,但从本质上说,人文离不开科学基础,科学蕴涵人文价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非根本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在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让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让学生在追求真理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4]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多变社会的人才。
三、情智教育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系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方法,有效地组织内容,确立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和程序等的综合操作系统。[5]化学教学中情智教育的教学策略就是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学生情智形成的心理机制、情智教育的功能,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法,古罗马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等,都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王充主张的“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嵇康主导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也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等也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我们需要寻求课堂教学的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记忆型课堂文化转型为‘思维型课堂文化。”[6]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倾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恰恰是创造力发展的源泉。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都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是情智教育的前提。
2.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置身于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能灵动,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也正是基于此。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性的交往。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人文精神内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教师将师生良好情感融入知识的载体中传输给学生,学生不仅高效学到知识,而且情感智力在教学中也得到培养。在交往中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观念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生作用。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也应注重自身情智的提高,只有自己具备足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endprint
3. 挖掘展示学科特点
化学深刻的揭示了世界的客观性以及许多物质转化的规律。化学学科中的许多原理,饱含人文思想。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开对世界的人文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如酸碱中和滴定中体现出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化学氧化与还原中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反映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化学实验体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化学动态平衡所体现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思想等。
一个事物自身必须含有美的本质,才有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化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的美表现在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规律中。比如,化学物质外在的色彩美、形态美、结构美,内在的实用美;各种化学变化的运动美;元素周期表的有序美、统一美;化学规律中的守恒美等。“人文追求善与美,科学追求真。”[7]进行情智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善于发现美、能够欣赏美、勇于创造美,以美求真,以美求实。
化学教师还可通过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情智教育。化学科学的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其发展过程中,蕴含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善良、科学、真诚等大量人文思想以及探索、批判、创新等大量科学思想,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科学家在沉湎于情绪上的高度审美体验而产生的。如拉瓦锡提出“氧化说”,门捷列夫编排元素周期表,舍勒发现氯气,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等等。
4. 注重教法手段多元
钟启泉教授把“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视为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面对同样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采用合适的教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放开思维,充分想象,在愉悦中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如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施瓦布倡导的探究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等方法对学生的发展都很有意义。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多引导学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从做中学”,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有助于发展学生在合作与探索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学会尊重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智教育。另外,在教学中辅之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也能形象地、生动地展现化学中的微观结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等,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兴趣。
著名化学家付鹰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化学实验具有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发展史所呈现的所有化学成就都离不开实验。而学生对实验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也是进行情智教育的良好途径。
5. 善于创造实践契机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说过“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化学紧密联系生活,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也在每个学生的身边。比如,为了攻克一个个疑难病症,人们发明了各种药物;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一种又一种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出来;为了方便生活,许许多多新型材料被合成出来等等。化学教师需要把“化学是为社会服务的科学”这个理念反映出来,这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加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除此之外,这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而反映“化学是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理念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践中的亲历、宽容、合作等等能使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悟到自我理智的力量和情感的满足,它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其情智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然等. 向思维和情感的高山攀登 [J]. 人民教育,2006,(9):29-35
[2] 许晟,傅华勤. 关于高职院校情智教育的“四个关键”[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46
[3] 孙双金. 情智教育:我的办学主张与追求[J]. 江苏教育,2012,(7-8):51
[4] 陆真. 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范例——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诠释[A].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文集[C].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4-75
[5] 王祖浩.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96
[6]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引言
[7] 张楚廷. 课程与教学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