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小调《孟姜女》的艺术处理浅析

2014-07-03孙专

企业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孟姜女

孙专

摘 要:本文以民间小调《孟姜女》为例,从分析此作品的艺术特色出发,解析其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处理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一首作品去说明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塑造音乐形象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孟姜女;创作过程;曲式分析;情感处理

一、民间小调概述

民间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民歌通常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是民间流传最广泛、最普遍,旋律优美动听,形式较为规整、表现手法较为多样,短小精悍、易懂易记的民间歌曲,也叫小曲、小唱等。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轻微劳作之时,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之日,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演唱形式。因有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村,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商人乃至江湖艺妓、和尚尼姑、贩夫乞丐等。大至社会重大事件,小至日常生活琐事,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唱。

小调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和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最早类似于民间小调的元素在《诗经》中出现。汉朝的相和歌是以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显著地区别,相和歌被认为是小调的原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在隋、唐时期,艺术家们选择、提炼了更多的民歌,形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中国城镇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小调也日趋向成熟阶段迈进。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或加工后演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需要,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逐渐分道扬镳,变成一种通俗易懂、易于流传、流畅优美却仍保留了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与小调的融合,让其更加引人入胜。明、清时期,部分文人学士兴起了一股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调查结果显示,清朝中期,已刊印的俗曲多达6044种。其中小调体裁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刊本有《白雪遗音》、《霓裳续谱》、《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民间小调的格式多样,除五字句七字句外,更多的是长短句式。每段除两句四句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民间小调有长有短,有一段词的,有几段词的,多段词的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形式连缀。多段词的结构多用于叙事的小调,如《跑四川》、《小寡妇上坟》、《绣花灯》、《绣荷包》等。

民间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等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起伏跌宕。旋律的装饰性强,前后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于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画扇面》、《妓女悲愁》、《盼郎五更》等。

总之,民间小调是百姓喜欢听喜欢唱的一种文艺形式。多年来,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即使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民间小调仍然为许多人所青睐。在广大城镇乡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哼唱,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闲暇之时,劳作之余,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时随地都能唱上一段,哼上几句,寄托人们的悲欢离合及情感追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在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种类占领文化阵地的环境下,在民族的、外来的各种音乐门类及不同的流派风格冲击下,民间小调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并呈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孟姜女》艺术浅析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编年史和历史传说。”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无文字阶段,只有民歌可以追溯古远的历史。江苏民歌和中国其他地域的民歌一样,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和习俗,存储着数千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苏南地区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历史上基本没有自然灾害,更因为一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民歌的传唱,引来了许多达富贵人和文人骚客,职业艺人也云集苏南,他们竟相填词赋曲,较多的艺术加工和丰富的专业修养使苏南民歌的曲调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均衡和完整,苏南民歌小调的内容广泛,叙事性很强,常采用四季、十二月历、五更来演绎歌词内容,这是苏南的一大艺术特征,所以苏南民歌小调的艺术形式特别发达、繁荣。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孟姜女调》就产生于此地。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哭长城》等。歌曲叙述了秦始皇筑长城时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相传,坚贞的孟姜女为被逼去筑长城的丈夫范杞良千里送寒衣,历尽艰辛,在路经苏州浒墅关时被守关的官吏所刁难,无法过关。孟姜女就把自己的悲惨身世编成小曲唱给官吏听,终于感动了吏卒,放她过关。这个故事被后人编唱,内容反映了孟姜女的苦难遭遇,同时也揭示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把沉重的徭役、赋敛强加在人民的头上,造成无数人颠沛流离、家破人亡。全曲十二段词,以十二月为序,歌词哀怨深情,曲调委婉细腻,结构完整,旋法以级进为主,唱词节奏均匀,采用五声调式,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以比较简洁、规整的形式,以一年四季的顺序把孟姜女的故事联缀为多段分节歌,其旋律哀怨细腻, 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弦,这首民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虽出自江南,却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几乎是家喻户晓。

《孟姜女》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曲式结构,第一句落在不太稳定的re上,第三句落在不太稳定的la上,第2、4句落在主音sol上。1、2、4句的节奏型是相同的,第2乐句和第4乐句都存在着相同音程模进,每一句的起首都和前一句的落音基本相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锁式”。

孟姜女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凄惨的情愫,但是从音乐上看,这首民歌却使用了五声调式的旋律,听起来十分婉转,丝毫没有悲伤的意思。一般说来,在民族调式中,宫调式和调式音响的色彩较为明亮,多用来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而表达悲伤哀怨情绪的音乐则多用商、羽两种调式。《孟姜女》这首民间小调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使用音响色彩比较暗淡的商调式或羽调式,反而要通过调式来表达凄惨的内心感受,乍听起来有点更令人费解,但他却是这首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所在,他没有让孟姜女内心的凄苦奔涌而出,而是将人物喷薄欲出的强烈情感通过江南音乐特有的婉转走向转化成为一种凄惨的内心独白,将激烈的内心隐匿于娇小柔弱的人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异常含蓄、深沉。由于曲调的婉转,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瘦弱的江南女子形象;而歌词的叙述,则让我们对孟姜女的遭遇有了直接的感受,二者结合在一起,其间强烈的反差,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孟姜女所经历的种种悲苦,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使得感情的表达更加动人心弦。

三、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对声乐作品《孟姜女》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就必须对作品本身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对作品构成的诸多环节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唱出来的声乐作品动听、感人。

参考文献:

[1] 林浦凤:论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3期

[2] 臧欢:新编《孟姜女》歌曲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夏小玲:浅析声乐作品《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的创作特色及演唱风格[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2期02期

[4] 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年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孟姜女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