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研究
2014-07-03丁文
丁文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耕地逐渐被征用,并且占地趋势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许多农民被迫离开长期生存的土地,依靠微薄的补助款度日,生活困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农民依靠土地开展生产,失去了土地等于失业。本文以失地农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困境,探索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南京市玄武区;就业问题;新途径
一、失地农民就业的背景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耕地不断被占用,并且占地趋势梯次延伸,迅速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群体。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了两种解决办法:其一是把失地农民的户口迁往城市,享受城市生活保障;其二是政府规定征地企业自行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1]。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由于自身自发性的特点,导致许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刘燕萍在《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2]中阐述到,我国的征地制度是以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城市化进城推进过快,固有的的补偿标准及测算方法不够科学,致使城市周边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不创标准不合理,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得不到解决,这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创新思路去解决。除此之外,费孝通、朱金楠等也多次提到过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相关问题,并做了详细的研究。
二、失地农民的类型
(一)进城务工的农民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群体——“农民工”。长期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实施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的规划,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民被城市的繁华生活所吸引,荒置土地进城务工,新型农民工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失去土地的农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城市周边土地被占用,由此催生了失地农民這一群体。近年来,随着征地拆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带来一系列问题,强拆导致的暴力抗拆事件频发,种种迹象表明失地农民群体在不断扩大,这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拓展了现实背景与生存空间。许多年轻的失地农民,他们主要依靠土地或者与土地相关的产业获得收入,失去了土地等于失业。
三、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一)政府制度方面
1、失地农民就业政策的不健全。农民失去了土地,丧失了生活和工作的来源,而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并未纳入就业安置体系之中,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健全[3]。我国提倡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其针对的群体却是城镇居民和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在社会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容易陷入政策缺失的困境。
2、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少、质量低。失地农民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劳动技能[5]。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继续增加,而就业渠道十分有限,失地农民就业率低下。即使已经工作的失地农民,工作质量不高,且依旧面临着事业的风险。
(二)企业方面。企业招聘的标准越来越高,许多失地农民被拒之门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另外,高校毕业生的群体规模庞大。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许多工作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能力的限制,随时有可能再失业[7]。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多采用机器化成产,这样必然要裁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失地农民无疑是裁员的重点对象。
(三)失地农民方面。 失地农民依赖性强。在失地农民安置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积极参与,而是采取征地单位自行安排的政策,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方面没有颁布相关的措施[7]。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而本身又缺乏专门的技能,他们仅仅依靠补偿款生活,自主性很低,依赖性很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热情不高,征地重建事业的参与度明显不足。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角度
1、建立健全就业的法律政策。有关部门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等政策,但至今尚未制定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由于失地农民就业相关的法律政策不足,致使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因此,我们要坚持制定适合我国失地农民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明确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权益。
2、转变就业培训方式。采取用人单位委培的方式,培训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9]。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社会培训机构在收到培训费用时才会开始培训,培训内容枯燥且毫无针对性。采取用人单位委培的方式,培训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分担,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激发失地农民的动力,还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其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企业角度。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10]。在征地地区创办企业,吸引失地农民本地就业,增加其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拥有一定技术的农民,我们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挥技工的优势,扩大企业实力和规模。
(三)从失地农民自身出发。 建立并完善就业服机制,以创业促进就业。建立健全专业性的就业服务系统,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多元化的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12)。除此之外,政府要制定支持性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行就业、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11]。
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群体愈来愈大。保护失地农民就业的各项权益,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的各项保障措施不健全,就业状况令人担忧,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值得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失地农民自行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考虑,进而制定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困境的对策。(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淑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2007,(1).
[2] 刘燕萍.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J].中国土地,2002(2).
[3] 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科学咨询,2005,(12).
[4] 张树辉.中国现阶段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费孝通.认真解决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J].社会,1998,(2):10-12.
[6] 梁伟,袁堂明.失地农民权益流失探析[J],农业经济,2003,(11).
[7] 刘燕萍.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J].中国土地,2002(2).
[8] 沈关宝.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6,(4).
[9] 徐琴.论失地农民的在就业困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10] 刘秋明.失地农民的出路与退路—以江苏省常州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为例[J].中国市场,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