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与固陋—科举制度评析

2014-07-03张嵛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举制开放反思

张嵛

摘 要: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规范于唐代,完备于宋,鼎盛于明,终结于清。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科举制施行的历史长达1300年。未知生,安知死,本文将从科举制的成长史出发对科举制的开放与固陋进行客观探索与评价,并给出当代面对科举制应有的正确价值取向。

关键词:科举制;历史;开放;固陋;反思

一、科举制的历史

科举制是一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传统考试制度,与其他制度一样,科举制也有其产生,兴起,鼎盛,衰落的不同阶段。正是由于这些不同阶段的存在,才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变迁链条中关键的一环。

(一)科举制的开启及奠基——隋唐时期

“前科举时代,上品无寒门,”这是对科举制度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描述。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是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这种九品中正制与汉代的察举制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在科举过程中添加了“门第观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那个时代的官场的反映。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希望自己的政治“权利”不受出身的限制;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被统治者们熟知,如何更好的为国家治理以及维护封建统治,选拔到优秀的人才,是当时统治者思考的一个国家大问题。这个问题有所进展的事件是,在隋朝的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了沿用魏晋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而是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官员。此后,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新设考试文辞的“进士科”取士,至此,中国古代统治者新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了。隋朝覆灭后,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奠基期,唐代的科举制度在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上都较为规范和正式,更加完善和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举的发展与完善—宋元时期

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宋朝的统治者们,尤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特别重视科举制度的运用和人才的选拔。宋代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承接唐代,但是较唐做到了“扬长避短”,对科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比如取消了唐代的荐举制;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武则天曾使用该制度);推举较为公正的“糊名”制度,“誊录”制度,“锁院”制度以及官员子弟的“复试”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北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的运用,为宋朝官员的选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历史上宋朝历来只注重文臣不重视武将,作为文人治理的宋朝其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发展的长河中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都有赖于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出现了有关考试内容的争论。一方面是以司马光,王安石为代表的官员,主张考经义,另一方是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官员,主张考文学。经义和文学之争,这也为宋代科举制的一大特点。

元朝的科举制度沿用宋朝,并首次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内容,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必须以朱熹的注释去理解圣人言论,这种做法比较机械,且不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还禁锢了官员和当时文人的思想,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三)科举制的鼎盛与衰落——明清时期

明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实行多级考试,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级。洪武十五年,科举制被确立为永久的选官制度,并有了明确的考试规则。除此之外,明代科举制度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八股”取士使得当时的科举考试较为标准,规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衰落。

二、开放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且悠久的。相对于此前中国的“千年”传承,它是终结之时;相对于此后的“百年”变革,它又是开端之时。1300年的历史足以说明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下面笔者结和自身所学和理解就科举制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完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以“任人唯贤”为宗旨,这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任用。科举考试过程的严密性使得“任人唯贤”的理念与“任人唯亲”的选官方式相对立。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社会各階层的上下流动,以科举考试作为官员的选拔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阶层的整体素质。科举制还为国家治理和建设积极选拨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对于维护当时朝代的统治和巩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举制度曾选拔了从戚继光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到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海瑞到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这一类的教育家。“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科场关系大典,务期甄拔真才”。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有关科举制度存废的大的争论发生过六次,科举制度虽然也有过几次中断,但最终还是得以留存。因而清代学者梁章钜以为“终古必无废科目之虞”。

科举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隋代抛锚扬帆后,历经云诡波异的唐代河段,波涛起伏的宋代流域,跌宕汹涌的元代河谷,进入波澜不惊的明清水域,经过五百余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最终沉没。然而,此时东,西洋许多国家借鉴中国科举而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正在扬帆远航,让人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觉。

(二)科举制度有利于公平公正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在国家,制度和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存,使得科举制成为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途径。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科举制度具有不拘门第,均等竞争,公开考试,优胜劣汰的基本特征。“至公”是科举制的核心理念。明代的百姓将科举制度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以致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此外,宋朝的“锁院”和“糊名”以及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字迹的“誊录”制度,都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三)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渴望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般的生活,因而民间好学之风盛行;二,科举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晉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玄虚思想有重要作用。三,中国的科举制度秉持了公开、平等、公正,择优的用人原则,对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发挥了借鉴作用。

同时,北宋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 年,范仲淹普建州县学;公元1068 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公元1102 年,蔡京增加太学名额,实行毕业授官。科举制度的存在为中下层百姓考取功名提供了机会,因而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使得社会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更加崇尚知识教育,这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优秀官员的选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此外,科举制对儒学地位的强化,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且对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塑造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固陋的科举——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分析

没有一种制度是孤立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封建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科举制的废除影响深远,实在是“亘古奇变”的二十世纪所发生的一件最早的最重大事件,其意义甚至要超过一个王朝的覆灭。那么,拥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为什么当废?下面笔者就此展开一些论述。

(一)科举制考试内容呆板,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科举制度设立之初,考试内容具有开放性。但西汉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以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以儒家经典为主。这就迫使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全力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学说。长此以往,儒家学说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完善之后,越来越成为统治者压制社会多样化思想发展,禁锢知识分子思维,阻碍社会进步的呆板学说。

(二)科举制度导致了官本位主义

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读书人读书的目的直接与做官挂钩;学校完全屈从于科举制的要求,教育的唯一目的即是应试。在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官本位主义泛滥,同时也造成了官场的腐败。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都将读书做官作为单一目标,充实官僚体系也成为科举的最终目的。实际上,科举制度是将“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既破坏了教育的独立性,比如独立人格的培养;也扰乱了知识传播的纯粹性。同时,科举制度拒绝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也是片面的,带有一定的自负性,封闭性。

在这种读书至上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科举制度发挥了其超出教育范畴的功能,对当时的政治,教育和世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康有为说过:“凡法虽美,经久必弊。及其弊已著,时会大非,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的确,好的制度实行时间久了,难免出现弊端。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而在官本位这一弊端泛滥之前和之后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补救,相反,八股文的推行更是将这一错误的思潮强烈化,使得官僚主义和官僚腐败日益加重。

(三)科举制度的本质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但是它的本质却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封建君主选拔人才是为了满足自己统治的需求,因此他们恰如其分的运用了科举制的弱点和缺陷来为自己选取“忠臣”,因而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扼杀了创新性思维,因此,从封建统治的角度看,科举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制度。

四、关于科举的反思与展望

作为一项对于中国影响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制度,科举制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和知识分子的性格,在培养出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深刻且多层面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追求公平的精神,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推动了读书风气的传播。但是,由科举制带来的官本位思想和读书人思想的被禁锢也是不容忽略的。面对历史,我们该如何省思?

在对科举制的开放与固陋做了一定的分析之后,我们明白科举制的出发点在当时是好的,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和最终的衰落,科举制度愈发暴露其弊端,清朝“八股取士”更是压抑其开放性,突出其固陋性。因此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完善,以及欧风美雨的影响,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意料之中。

因此,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浪潮中,我们要注意借鉴科举制的优势和弊端,主意发挥其开放性的特征,在选举和任命时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发展科学,开放的教育体系。要避免官本位主义的干扰,发扬科举制对知识的追求和人才的渴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更好地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科举百年》新京报主编

[2] 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2010年8月

[3] 《科举百年》新京报主编

[4] 《钦定科场条例》卷二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五《科目》

[6] 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7]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选举科场》

[8] 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2010年8月

[9] 《科举百年》新京报主编

[10] 康有为:《戊戌变法》2册,神州国光社 1953年

猜你喜欢

科举制开放反思
古代的考试
“科举”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