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4-06-30李珊珊
李珊珊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师范生在文本解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生 文本解读 问题
笔者乃师范大学的一名中文系免费师范生,在目前所接受的紧锣密鼓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发现当代师范生作为一名准老师的许多局限。其中最令人担忧,最亟待解决的便是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偏低的问题。语文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是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来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思考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与提升,若教师本人的文本解读能力不高,那又如何能指望去教好学生呢?
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中文系出身的师范生,其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还是比较牢固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模式化心理预期的影响严重
经典文本之所以不朽,往往在于其不同寻常之处,这也是在教学中需要仔细探讨的地方。然而这些作品中的闪光点,却往往为模式化心理预期所不容,导致被遮蔽,使文章的意脉变得更难以把握。
《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对花木兰形象的分析乃是重点。花木兰形象之经典就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不同于刘兰芝之类温柔、贤惠的传统形象,同时作为一名将士,又不同于男性的阳刚、勇猛的英雄形象。花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这便是分析时应该重点突出之处。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花木兰解读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并且试图在文本中找出证明其英勇的文字。这种解读自然是偏离了文章的意脉,木兰形象于学生而言仍是模糊的。
在文本解读中,受模式化心理预期的影响是普遍的。比如谈到《麻雀》中的老麻雀救小麻雀时,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将其视为对母爱的赞颂,可为何老麻雀不能是父亲呢?因此在解读中将其阐述为对亲子之情的赞颂是更为妥当的。类似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屡见不鲜。
二.对文本的解读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受自身理解程度的限制,许多人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尤其是在教学《逍遥游》《赤壁赋》等文章内涵丰富的文本时。在教授该类难度较大的文本时,教师必须自己先吃透文本,而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自己对文章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摆在教师面前的又是一个大问题:如此晦涩的作品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呢?仅从文本谈不够深入,从儒释道等思想上入手,对学生而言难度有过大。思来想去,最好的办法便是从细节处入手。比如《赤壁赋》,在教授时,我们可以从苏轼所唱的歌入手,以其所吟唱之曲的内涵入手进而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这样的分析有了一个落足点,学生便不会觉得无理可循,老师的讲述也就有了一个凭借,不会是纸上空谈。
三.一味求新求异与思想僵化两种极端
过于求新求异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所产生的流弊。过于强调阅读主体,不顾文本实际,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文本解读者很容易产生一些牵强附会的观点。另外,与这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一味遵循教参资料而拒绝主体思考的做法。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基本上教参都将朱自清先生苦闷的原因归结到政治因素上,而如果从时间上推导,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联系朱自清的生平,我们很容易便可发现,朱自清的烦闷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庭问题。又比如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我们探讨的主题往往是封建专制思想扼杀劳动妇女,这种解读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如果仅仅着眼于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是辜负了这篇内涵丰富的经典作品。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多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立足文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吃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