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探究
2014-06-30杨荣
杨荣
摘要: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空腹血糖受损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CHD患者,同期收集正常健康体检者90例,分析两组人群的血脂、血压和三支病变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血脂、血压及三支病变发生率逐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存在高粘血症、血流变学变化异常及血脂代谢紊乱,是CHD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治疗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空腹血糖受损;冠心病;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37-02
冠心病患者是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1]。本文研究空腹血糖受损患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揭示IFG在冠心病发生發展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90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FPG≥5.6mmol/L,其中男患者有57例,占63.3%,女患者有33例,占36.7%,年龄在30~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23±3.01)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心悸,甚至晕厥等症状。所有病例都排除了急性严重感染,酗酒、严重的肝肾疾患等危险因素。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90例,所有体检者均排除恶性肿瘤、结核、肝炎、慢性胃病、肺病、血液病及其他可能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代谢因素的疾病。
1.2 方法: 对收集的90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都经由我院心内科专业的心导管医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并确诊。对2组患者的血脂、血压、三支病变发生率进行比较。CHD的部分发病危险因素:血脂TC≥5.2 mmol/L、TG≥1.70 mmol/L;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在不同日两次以上测得的血压均≥140/90 mmHg。
检查前1d停用各种影响血液成份的药物,禁脂肪饮食。禁食12h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8ml,其中5ml肝素抗凝,3ml另取做血糖、血脂用。所有标本在抽血后1~3h完成检测。血糖, 血脂测定用日立70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组高脂血症者占12.54%、高血压占13.21%、三支病变发生率9.87%;健康体检组高脂血症者占4.25%、高血压占7.19%、三支病变发生率1.21%,空腹血糖受损组显著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是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DM)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2]。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DM诊断标准间,称糖调节受损,与正常人群比较,已产生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调节受损阶段通过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凝血纤溶异常等机制损害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3]。
高血糖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首先,脂肪细胞膜上受体对胰岛素耐受性下降,抗脂作用减弱,大量脂肪酸释放入血,为TG合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脂蛋白的酶活性下降,肝脏摄取VLDL代谢的残留减少,使TG清除障碍,胰岛素抵抗时,肝脏脂蛋白酶活力降低,VLDL向HDL的转化受阻,导致HDL降脂蛋白B糖化, 使LDL经其受体途径清除减弱,LDL水平增高[4]。
IFG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得冠状动脉、颈动脉以及外周动脉更快的发生粥样硬化现象,也使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所以IFG会显著增加冠心病人的病死率[5]。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尤其是IFG 使得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已明显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提示临床医生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应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发现IFG应及时早期干预、治疗,将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
空腹高血糖对心血管等大血管的危害,促使IFG的界值进一步降低,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将IFG 诊断标准FPG 的下限下调为5.6 mmol/L以来,关于切点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IFG是否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目前研究无统一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空腹血糖受损的冠心病患者,他们的血脂、血压和三支病变发生率明显较正常人高,提示IFG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总之,IFG阶段患者已经存在高粘血症,血脂代谢异常,提示对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应从IFG就应开始。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FPG、要将FPG控制在5.6 mmol/L以下,才能预防或逆转其发展成为临床糖尿病患者,达到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进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病人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曾夫蓉,都健,崔丽娟.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6,16(2):243-245.
[2] 王 薇,赵 冬,孙佳艺,等.空腹血糖受损新标准对其患病率和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0-24.
[3] 苏海燕,潘长玉,刘 敏,等.探讨空腹血糖受损界值下降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4(3):261-264.
[4] LeDevehatC, VimeuxM, KhodabandehlouT.Bloodrheologyinr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ChinHemorheolMicrocirc, 2004, 30(3-4):297-300.
[5] 张波,王金平,杨文英,等.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的合理性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5):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