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2014-06-30郝思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密集型比重

郝思军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11年进出口额突破5000亿美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产业结构通过竞争优势决定对外贸易结构,同时,对外贸易通过进口的“推力”和出口的“拉力”,为全省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提高了产业升级的效率。

一、产业结构优化支撑对外贸易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的研究都阐述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会发生重要的变化,即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转移,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而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1985年以来,江苏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与优化,其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30%下降到2012年的6.3%,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则由1985年的17.9%上升至2012年的43.5%,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江苏人均GDP在1996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突破5000美元,2012年突破10000美元,由此可见,江苏经济出现了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人均GDP达到更高水平的时间明显缩短。1994年江苏提出“经济国际化”,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基本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仍不够协调,这也是今后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1985年以来,江苏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12年达到2.37,表明全省非农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进城务工者,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提高,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在1992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到2012年仅为0.29,产业结构协调度明显提高。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全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优化的保障。

二、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与外部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江苏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商品竞争力显著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有利于产品结构升级

为深入分析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在SITC两位数分类的基础上,将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重新分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PP)、劳动密集型产品(LT)、资本密集型产品(MT)和技术密集型产品(HT)等四大类,并以此为依据,分析1999年以来江苏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趋势性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已经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在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以市场换资金、换技术”的时期以后,江苏将发展“重型化”、“资本密集”、“高科技”的产业作为重点,从而带动了化工、钢铁、机械和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的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一直在39%以上,并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1999年的34.6%下降到2012年的18.2%,呈下滑趋势。2002年技术密集型产品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对外贸易第二位,但受产业外迁、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技术密集型产品呈现倒“U”型走势。资源型产品虽然近年略有上升,但一直低于10%,反映全省在利用外部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方面,仍有不足。

从前五位商品构成来看,1999年全省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据很大比重,服装和纺织品比重达到22%,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前五位商品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为50.9%,改变了以往劳动密集型产品主导市场的局面,有力推动了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整体而言,全省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优化商品结构,对于拉动产品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体现,随着对外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江苏产业结构也必须适应贸易结构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逐步形成竞争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本文选择显性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系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来反映全省对外贸易竞争力现状。

1.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增强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本文研究的是江苏出口商品相对于全国的显性比较优势。用Xij表示 i 地 区 j 种 商品的出口额,X i表 示 i 地区的出口额,W 表示全国的出口额, Wj表示全国j种商品的出口额。则 i 地区 j 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 RCAij可 以表示为( Xij/ Xi) / ( Wj/ W ) 。一般认为,RCA大于1表示该地区在该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否则具有比较劣势。

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略有下降,但仍大于1,说明全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集成电路从2005年的1.79提升到2012年的2.21,优势显著提升。与此相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优势处于相对劣势,除纺织纱线外,其余均小于1。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促进了全省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方面表现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培育了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技术含量、出口附加值稳步提高。

近年来江苏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产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在全国仍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作为纺织服装业上游产业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产值比重虽有所下降,但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总产值2268.2亿元,占全国的34%,与全国的比较优势指数达到2.66。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受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16.1%,下降到2011年的13.8%。全省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全国相比仍处于比较劣势,需要在这些产业上下功夫。

2.商品竞争力的增强促进了资本技术型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系数用该商品的净出口额与进出口额的比值表示,可以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ICC系数处于-1到1之间,ICC系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的进口大于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ICC系数大于0,表明该产业的出口大于进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强。1999年以来,江苏资源密集型产品的ICC系数一直为负,由1999年的-0.43下降到2012年的-0.68,反映出全省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低,而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都是全省的主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 ICC系数一直维持在0.6左右。随着全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改变了以往资本、技术型产品生产不足,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 ICC系数分别从1999年的-0.08和0.3上升到2012年的0.04和0.46。由于全省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是国际协作的结果,因此其 ICC系数不会有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高,但总的来说,最近10多年来,全省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竞争力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 II T 处于0到1之间,如果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0.5,则认为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如果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则认为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随着全省商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扩大。

从数据来看,服装、纺织品、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较低, II T 分别为0.02、0.27和0.44,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比较突出。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全省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集成电路的 IIT 分别为0.83、0.82、0.74和0.69。国际分工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将会由不同的企业乃至不同的国家生产,这使得全省能够通过产业内贸易方式,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承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江苏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适度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对全省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全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的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全省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持资本品的进口能力,在制定外贸政策的时候也应该注意给予资本品的进口以一定的优惠,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进口资本品达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换的目的。同时,在进口贸易中要尽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把外汇资源高度集中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上,走“引进-吸收-创新-自主开发”的道路,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更好地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加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虽然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全省外贸企业应努力创立自主品牌,提高自主研发专利技术的能力,让“江苏制造”成为“江苏创造”,让“江苏品牌”成为质量高、可信赖、有自身特色的代名词,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让产业获得更多的资金、劳动力及其生产要素,进一步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外贸事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三)实现外资利用的战略转变,调整引资结构

由于全省的外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升级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完全有必要将对外贸易政策与引进外资政策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引进外资结构的调整达到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为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质量,关键是要依靠产业政策引导好外资投向,加快企业战略调整的进程,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引资结构上,实行三次产业并举,在坚持工业招商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展第三产业,开发提升第一产业。在引资内容上,注重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的招商。注重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环保型项目的招商。注重有利于增加税收,解决本地就业问题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招商,积极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的转移机会,充分利用全省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全省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全面提升全省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在引资重点上,适度控制低技术的密集型产业的引进,把重点逐步转移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贸易上。

(四)积极扶植内资企业,大力开拓和发展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外资企业是全省外贸发展的主力,但受成本、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大批加工贸易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内资企业的扶植力度,制定和出台关于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向内资企业倾斜,依托技术、创新、差异化等策略实现内资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增加一般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以及成长空间较大的项目,促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不断开拓市场渠道,努力克服不同国家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形成个性鲜明的竞争优势,加强对中东、俄罗斯、拉美等地区的出口,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放缓的影响。

(五)完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互动传递机制

全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互动传导机制,若要保证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顺畅,就一定要有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要进一步加快省内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消除行政干预和垄断行为及地区保护手段,加快贸易通关便利化的步伐,进一步开放出口市场,为全省出口营造一个自由通畅的环境,进而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能够及时跟进和反映贸易结构变化的产业供给传递机制,使得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正向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形成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劳动密集型密集型比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湖北省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经济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结果及分析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劳动密集型企业缴纳社保费情况调查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