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临床分析
2014-06-30田席华
田席华
摘 要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78例78只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诸因素,并展开讨论。结果:术后视力改变程度:59只眼(75.64%)视力不变和提高,19只眼(24.36%)降低。视力下降者年龄≤60岁26.32%,>60岁73.68%。多种因素导致视力下降,例如:晶状体混浊加重、晶状体前囊色素沉着、瞳孔散大、前房出血、眼压升高或降低等。结论:无论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或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所以手术后发生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大,且视力下降是多种因素混和导致。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视力下降 临床分析
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视力有可能下降,临床上比较多见,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难以理解。虽然术前谈话已告之患者术后视力有可能不提高或下降,但大多数视力下降的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因此,现将我院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做以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行小梁切除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78例78只眼。术前视力以闭角型青光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后检查视力为准,与术后1周视力相比较。男30例,女48例;50~60岁20例,>60岁5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68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只眼。
手术方法:常规小梁切除术操作:用2%利多卡因做球后阻滞麻醉及球结膜下注射,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上方做大小为5mm×5mm,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向角膜缘剥离至角膜缘后界前2mm,将巩膜瓣放置在角膜表面,于角膜缘后界前做4mm×1.5mm内层巩膜的切除,与巩膜缺损对应区做一基底宽的周边虹膜切除,恢复虹膜。用10-0尼龙线将巩膜瓣两角予以间断缝合2针,球结膜间断缝合2针,结膜囊内涂迪可罗眼药膏遮盖。以标准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为准,比较术前1天视力及术后1周出院时视力,与对数的5分作视力统计,增减0.2为升降。
结 果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变化之眼数及比率和可能引起视力下降原因。视力变化程度: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4%);下降19只(24.36%);年龄≤60岁5只眼(26.32%);>60岁14只眼(73.68%),见表1和表2。
讨 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后角膜混浊及水肿,视力急聚下降,经过一系列降眼压措施后,眼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角膜无混浊,水肿消失,视力提高。如果将手术后1周的视力与患者急性发作时所查的视力进行比较,这样看似视力提高,其实并不一定,这样一是不能正确地评估手术效果,二是掩盖了手术后手术本身对视力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应以患者在入院后经系列降眼压措施眼压控制正常后术前1天所查得视力与术后1周所查视力相比较。曾有文献报道,李一维报道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59例74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9.8%),下降15只眼(20.2%)[1]。本文78例78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下降19只眼(24.4%),视力升高和不变率高于视力下降率。所以小梁切除术是既安全又并发视力损害较少的一种手术,且适用基层医院。本文60岁以上58例(74.4%),术前均有白内障,19只眼术后视力下降中有14只眼>60岁(73.7%),5只眼≤60岁(26.3%)。术后有11只眼合并有晶状体混浊,2只眼并前房积血,1只眼压升高,2只眼压降低。视力下降原因为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由表2可看出,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者居多。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在行青光眼手术时,手术切开前房,手术器械损伤晶状体,前房延缓形成,角膜与晶状体接触等都会加速白内障的发展。术中7例虹膜色素沉着于晶状体前囊为行小梁切除及周边虹膜切除术部分虹膜及色素膜脱落。术中6例瞳孔散大,术前患者瞳孔已散大固定。瞳孔散大是由于眼压升高致瞳孔括约肌麻痹或部分萎缩,结果出现瞳孔散大。眼压特别高且合并明显周边虹膜前黏连者,虽施手术或药物治疗使眼压降至正常范围,但终生保持瞳孔散大状态[2]。前房积血2例是因为患者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这些因素的存在更易致术中出血。眼压低1例,眼压低是由于滤过功能过强。眼压高2例,眼压高是由于虹膜周边缺损区后黏连或与晶状体玻璃体相贴,瞳孔阻滞没有解除[3]。
综上所述,在行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者一定做到精益求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但有些并发症如晶状体混浊加重及瞳孔散大不可避免。所以术前及术后一定要向患者及家属给予详细的讲解,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一维.小梁切除术后影响视力因素的临床分析[J].眼科杂志,2001,10(4):215-216.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69.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4.
摘 要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78例78只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诸因素,并展开讨论。结果:术后视力改变程度:59只眼(75.64%)视力不变和提高,19只眼(24.36%)降低。视力下降者年龄≤60岁26.32%,>60岁73.68%。多种因素导致视力下降,例如:晶状体混浊加重、晶状体前囊色素沉着、瞳孔散大、前房出血、眼压升高或降低等。结论:无论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或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所以手术后发生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大,且视力下降是多种因素混和导致。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视力下降 临床分析
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视力有可能下降,临床上比较多见,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难以理解。虽然术前谈话已告之患者术后视力有可能不提高或下降,但大多数视力下降的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因此,现将我院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做以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行小梁切除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78例78只眼。术前视力以闭角型青光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后检查视力为准,与术后1周视力相比较。男30例,女48例;50~60岁20例,>60岁5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68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只眼。
手术方法:常规小梁切除术操作:用2%利多卡因做球后阻滞麻醉及球结膜下注射,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上方做大小为5mm×5mm,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向角膜缘剥离至角膜缘后界前2mm,将巩膜瓣放置在角膜表面,于角膜缘后界前做4mm×1.5mm内层巩膜的切除,与巩膜缺损对应区做一基底宽的周边虹膜切除,恢复虹膜。用10-0尼龙线将巩膜瓣两角予以间断缝合2针,球结膜间断缝合2针,结膜囊内涂迪可罗眼药膏遮盖。以标准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为准,比较术前1天视力及术后1周出院时视力,与对数的5分作视力统计,增减0.2为升降。
结 果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变化之眼数及比率和可能引起视力下降原因。视力变化程度: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4%);下降19只(24.36%);年龄≤60岁5只眼(26.32%);>60岁14只眼(73.68%),见表1和表2。
讨 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后角膜混浊及水肿,视力急聚下降,经过一系列降眼压措施后,眼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角膜无混浊,水肿消失,视力提高。如果将手术后1周的视力与患者急性发作时所查的视力进行比较,这样看似视力提高,其实并不一定,这样一是不能正确地评估手术效果,二是掩盖了手术后手术本身对视力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应以患者在入院后经系列降眼压措施眼压控制正常后术前1天所查得视力与术后1周所查视力相比较。曾有文献报道,李一维报道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59例74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9.8%),下降15只眼(20.2%)[1]。本文78例78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下降19只眼(24.4%),视力升高和不变率高于视力下降率。所以小梁切除术是既安全又并发视力损害较少的一种手术,且适用基层医院。本文60岁以上58例(74.4%),术前均有白内障,19只眼术后视力下降中有14只眼>60岁(73.7%),5只眼≤60岁(26.3%)。术后有11只眼合并有晶状体混浊,2只眼并前房积血,1只眼压升高,2只眼压降低。视力下降原因为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由表2可看出,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者居多。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在行青光眼手术时,手术切开前房,手术器械损伤晶状体,前房延缓形成,角膜与晶状体接触等都会加速白内障的发展。术中7例虹膜色素沉着于晶状体前囊为行小梁切除及周边虹膜切除术部分虹膜及色素膜脱落。术中6例瞳孔散大,术前患者瞳孔已散大固定。瞳孔散大是由于眼压升高致瞳孔括约肌麻痹或部分萎缩,结果出现瞳孔散大。眼压特别高且合并明显周边虹膜前黏连者,虽施手术或药物治疗使眼压降至正常范围,但终生保持瞳孔散大状态[2]。前房积血2例是因为患者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这些因素的存在更易致术中出血。眼压低1例,眼压低是由于滤过功能过强。眼压高2例,眼压高是由于虹膜周边缺损区后黏连或与晶状体玻璃体相贴,瞳孔阻滞没有解除[3]。
综上所述,在行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者一定做到精益求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但有些并发症如晶状体混浊加重及瞳孔散大不可避免。所以术前及术后一定要向患者及家属给予详细的讲解,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一维.小梁切除术后影响视力因素的临床分析[J].眼科杂志,2001,10(4):215-216.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69.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4.
摘 要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78例78只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诸因素,并展开讨论。结果:术后视力改变程度:59只眼(75.64%)视力不变和提高,19只眼(24.36%)降低。视力下降者年龄≤60岁26.32%,>60岁73.68%。多种因素导致视力下降,例如:晶状体混浊加重、晶状体前囊色素沉着、瞳孔散大、前房出血、眼压升高或降低等。结论:无论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或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所以手术后发生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大,且视力下降是多种因素混和导致。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视力下降 临床分析
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视力有可能下降,临床上比较多见,令许多患者及其家属难以理解。虽然术前谈话已告之患者术后视力有可能不提高或下降,但大多数视力下降的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因此,现将我院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做以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行小梁切除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78例78只眼。术前视力以闭角型青光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后检查视力为准,与术后1周视力相比较。男30例,女48例;50~60岁20例,>60岁5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68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只眼。
手术方法:常规小梁切除术操作:用2%利多卡因做球后阻滞麻醉及球结膜下注射,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上方做大小为5mm×5mm,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向角膜缘剥离至角膜缘后界前2mm,将巩膜瓣放置在角膜表面,于角膜缘后界前做4mm×1.5mm内层巩膜的切除,与巩膜缺损对应区做一基底宽的周边虹膜切除,恢复虹膜。用10-0尼龙线将巩膜瓣两角予以间断缝合2针,球结膜间断缝合2针,结膜囊内涂迪可罗眼药膏遮盖。以标准对数视力表,最佳矫正为准,比较术前1天视力及术后1周出院时视力,与对数的5分作视力统计,增减0.2为升降。
结 果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变化之眼数及比率和可能引起视力下降原因。视力变化程度: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4%);下降19只(24.36%);年龄≤60岁5只眼(26.32%);>60岁14只眼(73.68%),见表1和表2。
讨 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后角膜混浊及水肿,视力急聚下降,经过一系列降眼压措施后,眼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角膜无混浊,水肿消失,视力提高。如果将手术后1周的视力与患者急性发作时所查的视力进行比较,这样看似视力提高,其实并不一定,这样一是不能正确地评估手术效果,二是掩盖了手术后手术本身对视力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应以患者在入院后经系列降眼压措施眼压控制正常后术前1天所查得视力与术后1周所查视力相比较。曾有文献报道,李一维报道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59例74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9.8%),下降15只眼(20.2%)[1]。本文78例78只眼术后视力升高和不变59只眼(75.6%),下降19只眼(24.4%),视力升高和不变率高于视力下降率。所以小梁切除术是既安全又并发视力损害较少的一种手术,且适用基层医院。本文60岁以上58例(74.4%),术前均有白内障,19只眼术后视力下降中有14只眼>60岁(73.7%),5只眼≤60岁(26.3%)。术后有11只眼合并有晶状体混浊,2只眼并前房积血,1只眼压升高,2只眼压降低。视力下降原因为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由表2可看出,术后晶状体混浊加重者居多。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在行青光眼手术时,手术切开前房,手术器械损伤晶状体,前房延缓形成,角膜与晶状体接触等都会加速白内障的发展。术中7例虹膜色素沉着于晶状体前囊为行小梁切除及周边虹膜切除术部分虹膜及色素膜脱落。术中6例瞳孔散大,术前患者瞳孔已散大固定。瞳孔散大是由于眼压升高致瞳孔括约肌麻痹或部分萎缩,结果出现瞳孔散大。眼压特别高且合并明显周边虹膜前黏连者,虽施手术或药物治疗使眼压降至正常范围,但终生保持瞳孔散大状态[2]。前房积血2例是因为患者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这些因素的存在更易致术中出血。眼压低1例,眼压低是由于滤过功能过强。眼压高2例,眼压高是由于虹膜周边缺损区后黏连或与晶状体玻璃体相贴,瞳孔阻滞没有解除[3]。
综上所述,在行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者一定做到精益求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但有些并发症如晶状体混浊加重及瞳孔散大不可避免。所以术前及术后一定要向患者及家属给予详细的讲解,以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一维.小梁切除术后影响视力因素的临床分析[J].眼科杂志,2001,10(4):215-216.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69.
3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