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力于水利的范仲淹

2014-06-27林观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4期
关键词:圩田海潮范仲淹

林观海

范仲淹,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旱灾害方面也有不朽的业绩。

在苏北,范仲淹主持修建了被后世称为“范公堤”的海堰;在苏南,他又主持疏浚太湖地区的港浦,对太湖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 并重的独到见解。

历经磨难 范公堤横空出世

江苏,濒临黄海,海岸线长2000多里,由古代的海侵和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逐渐演变而成。从阜宁至海安一带,沿海地势又略高于内地,故经常受到海潮的侵袭,每次海潮袭来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为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人工海堤(又称海堰或海塘)便应运而生。

早在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在今上海市宝山县境内就修有“垒”(即海塘)。南北朝时,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又在海州(治今连云港市)“于州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北齐书·杜弼传》)。到了隋代,在现在的东海灌云的临海地区海堰修筑增多。唐代中叶以后,楚州(治今淮安)、扬州设置屯田,对江淮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为更好地保护良田不受海潮的侵害,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为黜陟使的李承修筑了楚州捍海堰。该堰北起阜宁沟墩,南抵今东台,长142里,对“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宋史·河渠志》)。但经历唐末五代,由于封建割据剧烈,战争频仍,破坏严重,再加上年久失修,捍海堰逐渐崩毁坍塌,失去了御潮的作用。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今东台县西)盐官时,目睹海堰久废不治,风潮泛滥,毁坏亭灶的悲惨情景,曾给江淮制置先运副使张纶写下奏折,请求修筑捍海堰,并且得到了支持。但当时正值北宋王朝与北边的辽和西边的西夏连续战争,屡遭失败,困难迭起之际,范仲淹的建议遭到了一些贪官的反对。然而,支持范仲淹主张的张纶却理直气壮地争辩说,海潮之患十分占九,而内涝之患十分占一,得到的多,失去的少,怎么不可以做呢?于是把范仲淹的奏折上呈朝廷,极力推荐范仲淹担任兴化令,总负责这一工程,并且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天圣六年(1028年)春,海堰筑成。海堰起自海陵(今泰州)东新城,越小淘浦(今安丰镇)以南至虎墩(今小海镇),长140里,堰基宽三丈,顶宽一丈,高一丈五尺,对于捍海防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来受海潮浸渍的盐碱地得到了改良变为良田,使盐城、兴化、海陵等县流徙外地的3000户农民纷纷回到家乡耕种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为宋代苏北地区沿海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感念范仲淹的功德,该堰被命名为“范公堤”。

独创方策 疏太湖入海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期间,对太湖的治理作出很大贡献。

太湖平原山少、水多,地势西高东低,沿江滨海区域又高于腹地,构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盆地。古时主要依靠三条水路排泄洪水。即位于太湖下游东北,接纳太湖之水,通过今阳澄湖向东,经今浏河以北,七浦塘以南一带入江的娄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由西向东,在今上海黄浦公园北侧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自太湖起,东南穿过今澄湖、淀山湖,接斜塘经上海金山县的朱泾、吕港和浙江平湖市的广陈、虎啸桥,在独山东侧水口入海的东江。

唐后入宋,由于长江三角洲的下沉及泥沙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也日趋缩狭变小,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因此,一遇雨情便发生水灾,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毁,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范仲淹到任之后,他亲自考察太湖,仔细研究。他说,水作为一种流动的物体,如果让它停滞积蓄,怎能不造成灾害?如果采取开决疏导,怎能不变得有利?于是,提出了以疏导为主的治水主张。疏导主要有两条水路:一条是把水引入扬子江(即长江)出海,一条是把水引入吴淞江出海。策略已定,范仲淹便开库银粮仓募集民众兴修水利,部署开决积水。他主持疏浚白茆、福山、黄泗等港浦,并建造了一系列闸门,控制水流进出。这样便可旱时引江水灌田,涝时排泄洪水,还能抵御潮水,减少泥沙淤积。范仲淹在福山等地置闸,人们为纪念他把闸命名为“范公闸”。

范仲淹在“疏浚、置闸”的治水实践的基础上,对太湖平原的水利开发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在古代,对太湖平原农业开发关系重大的基础工程主要是以塘浦为骨架、圩田为基础的塘浦圩田系统工程。这是区域内人民在沿江滨湖地区开发低洼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创造性的特殊形式。圩田工程溯源于先秦,到中唐时,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塘浦圩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五代时期的吴越是中国古代太湖塘浦圩田系统的全盛时期。

范仲淹结合景祐年间的治水实践总结出古今治理太湖的经验,较为全面地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治水主张,在《厚农桑》中对此有详细介绍。这一主张对于正确处理好治水与治田、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关系有积极意义,对后世治理水网圩田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圩田海潮范仲淹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景观发展历史和特色
——以长荡湖为例
柳永·望海潮
长荡湖塘浦圩田道路文化景观设计保护研究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望海潮·八里湖
范仲淹苦读轶事
望海潮·枫林谷
疏浚、排水和开垦荷兰低地圩田景观分析
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