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文化景观发展历史和特色
——以长荡湖为例

2022-11-19李晨颖

现代园艺 2022年2期
关键词:防洪太湖

李晨颖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1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发展历史和特色

1.1 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总面积超35000km2,主要包括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部分地区,上海市松江、黄浦大部分地域及杭州、湖州、嘉兴等地区。太湖流域地处中纬度,气候湿润,历史上承担着调蓄防洪的重任,所以,形成了多条江南河流水网及浅水湖泊。太湖流域是围绕浅水湖泊太湖不断发育而成,西起连绵山麓,东面临海,南北连通江河,整体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太湖流域周围围垦和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由太湖东面向西面逐渐发展[1],太湖东边水面遍布围网,占整个东部水面的74.65%,生态环境堪忧[2]。

1.2 太湖流域发育历史

根据近年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太湖地区发展历史可追溯到4000 年前的青莲岗文化时期,太湖北起江阴,东至昆山、上海东南一带,这与三角洲地貌发育过程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3]。太湖原本是以泻湖的形式存在,后期因海湾受到北部长江、东部钱塘江和海潮的冲击,携带大量冲刷物,不断影响太湖流域,最终发育成为现在的三角洲。整体地势呈现四周高起、中间深陷的洼地形式,苏州、松江、常熟、嘉兴等地因地势较低,成为太湖流域湖泊、河流汇聚之地。“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苏州又低于浙西,淀山湖又低于苏州,此低之又低者也[4]”。塘浦圩田作为农业经济的产物,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天然地理条件下应运而生,逐渐发展起来。

2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的形成、发展、损坏

2.1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的起源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起源于唐朝以前的屯田经营,春秋战国时期兴屯田修耕植[5],战国末期开河筑坝,成为生产性行为。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兴建,圩田体系发展至梁代时,改晋时的海虞县为常熟县,据《常昭合志稿》记载,因当时海虞县已经形成常熟二十四浦,筑圩堤以御洪涝,可得知在当时六朝的短短百年间,圩田建设取得了卓越发展。

2.2 唐代——屯田建设及塘浦圩田形成期

唐代贞观年间,战事稍有平息,民间百废待兴。唐代征战士兵需自备粮草,因此,利用戍守边境的将士,建立了大量屯田,帮助百姓减轻粮食危机。唐代太湖属于江南地区,根据唐初制度,全国可分为若干道,每道又分若干州郡,每道区域派出道史管辖监督每州郡的屯田建制状况,由此可推断,唐初屯田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唐中叶后,太湖流域中下游地区有大规模屯田建设,与此同时,塘浦圩田系统的另外2 个构成要素——湖堤、海塘的修筑也在唐代初具雏形。《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盐官县“有捍海塘堤二百十四里”,可见有了完整的保护屏障后,加速了塘浦圩田系统形成。到唐代中下叶,太湖下游纵横交错的圩田景观开始初具形态,大大小小的塘浦圩田区开始相互交错,形成趋于完善的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系统。

2.3 吴越——塘浦圩田成熟期

塘浦圩田系统在唐代中下叶逐渐形成,五代吴越时期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成熟的塘浦圩田体系。起源于宋代的围田,是为了沿江河流、湖泊外围出田网进行农业生产。后期由于围田无序,并且被认为破坏了太湖的水利结构,而逐渐被废弃,圩田系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东南部水田地区,根据史料记载,嘉兴、湖州等地皆有塘浦圩田排洪蓄水,可见当时塘浦圩田发展规模大、范围广,水网密布。圩田分为大圩田、中圩田、小圩田,堤岸和堤路横纵排列在圩塘岸边,塘浦圩田系统除了农业价值,开始具备交通价值和美学价值。

2.4 北宋——塘浦圩田破坏期

吴越时期塘浦圩田系统由于北宋时期只重视水运,忽视水利设施建设而逐渐被破坏。由于塘浦圩田长期废弃,逐渐被海潮、江水淹没,塘浦混杂着太湖水,造成大量圩田无法使用。北宋时期,水患常发频率是吴越时期的6 倍。

2.5 元明——塘浦圩田改善期

元代由于太湖下游淤塞,大量的塘浦圩田系统被废弃,虽然当时进行了多次疏浚,但也只是减缓了塘浦圩田萎缩速度。至元末,太湖周围淤塞问题得到缓解,浙西一带部分塘浦圩田恢复了农业生产功能,圩堤和塘浦的规制依旧被打乱,可使用的面积日益减少。

2.6 清代——塘浦圩田恢复期

由于水利系统的常年失修,加上清末至解放前太湖一带水平面上升的自然因素,清代塘浦圩田网络受到严重破坏。清代中后期,尽管有水平面上升、上游盲目开山凿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交织,塘浦圩田系统还是得到了大规模的修缮。通过对清代塘浦圩田史料记载的梳理,直至清末,太湖地区塘浦圩田形成了完整的以圩堤为单位的圩田网络,堤内遍布农田。塘浦圩田不仅能发挥经济生产功能,还具有排洪蓄水功能,其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文化遗产,美学价值也在日益凸显。

3 长荡湖塘浦圩田概况

3.1 长荡湖塘浦圩田演变历史

(1)20 世纪50 年代初期,长荡湖作为太湖第三大湖泊,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金坛区境内湖面总面积占长荡湖总面积的79.1%,为89.47m2。根据记载,当地居民较少建造塘浦圩田,更多的是围湖捕鱼,仅在长荡湖南面零星围湖建圩田。20 世纪50~60 年代,长荡湖南面原有的零星圩堤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连成片。金坛区儒林镇柚山村、东方红农场、指前镇后渎村附近的塘浦圩田面积达1.33km2,开始出现大圩田。(2)1960—1970 年,由于自然因素,太湖水平面上升,居民为了防止洪涝,加速环绕长荡湖进行圩堤建设。大大小小横纵相接的塘浦圩田面积剧增,是20 世纪60 年代的6 倍,面积达到7.53km2。(3)1970 年至今,在长荡湖南面、东面、西北角,为了满足居民耕种和渔业发展,陆续建圩2.5km2,出现大量塘浦圩田。

常州市金坛区长荡湖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塘浦圩田文化景观主要分布在金城街道、尧塘街道、儒林镇、指前镇这4 个镇,总面积达14.883km2(金城社区3.655km2、尧塘社区0.268km2、儒林镇8.068km2、指前镇2.893km2),其中,儒林镇柚山塘浦圩田面积最大达到3.275km2。

3.2 长荡湖塘浦圩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荡湖作为金坛区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塘浦圩田区域占整个长荡湖湖面的26.2%,水域面积过大,会影响长荡湖生境建设。

3.2.1 圩田建设与防洪规划不统一。受塘浦圩田建设影响,湖区面积锐减。一方面长荡湖在金坛区调蓄防洪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湖区面积减少,将会面临旱雨季调蓄水能力减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塘浦圩田防洪规格比湖泊防洪高,会出现塘浦圩田区域内防洪标准与长荡湖防控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大区域水利系统效果的发挥。

3.2.2 塘浦圩田建设呈破碎化、无序化态势。由于长荡湖塘浦圩田建设大多是居民自发性的生产性行为,各圩堤高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整体建设显得破碎化、无序化。

3.2.3 圩田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产劳作型活动不断增多,周边工业化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使湖区内水域污染日益加重。现如今,塘浦圩田多围绕村庄建设,其排水负担较重,长时间排水不畅,容易引起圩田内水环境污染。

4 塘浦圩田保护与继承策略

4.1 统一圩田建设和防洪规划

塘浦圩田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农业水利价值,因此,在防洪规划过程中,可将现有塘浦圩田建设纳入防洪规划总编制。塘浦圩田作为古老的水利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防洪作用,不应割裂防洪规划与圩田水利设施之间的联系。

4.2 退圩还湖,恢复湖区生态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渔业的快速发展,长荡湖湖区围垦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防洪蓄水能力逐年下降。针对景观价值低的部分(占塘浦圩田面积的50%),采取退圩还湖的措施,避免出现盲目退掉长荡湖红线范围内所有塘浦圩田文化景观的情况。

4.3 保护更新自然圩田自然肌理,融合演进人工微地形

保护塘浦圩田现状自然肌理和景观基本要素不变,更新场地内杂乱无章的部分,提高景观质量。在疏林草地融入人工微地形,使自然与人工有机融合,在人工干预下,实现乡村景观的现代化融合。

猜你喜欢

防洪太湖
太湖茭白
夏季防洪防汛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汛期来临!云南铁路全面进入防洪状态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美丽的地方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太湖边的橘子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