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近年来“北雨南旱”现象透视

2014-06-27方淼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4年4期
关键词:雨带季风北方地区

方淼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13年入汛后,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雨量偏多,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平原降雨量创下1951年来的最高纪录。该时段,南方大部地区的降雨量偏少,尤其是湖南、浙江西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0%,部分地区甚至滴雨未下。其实,最近几年,许多中国人都有一个感觉,自己家乡的天气好像越来越怪了,本来干燥少雨的北方,雨水多了起来,本来湿润的南方却常常干旱缺水。科学家们的研究逐渐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推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尤其是降雨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

气温升高 降雨模式改变

1.南方地区酷暑难耐。 2013年7月1日至8月14日,我国高温天气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黄淮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其中,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8.8天,较常年平均的13.5天多出1倍以上,平均最高气温达35.6℃,两个指标均为1951年以来最大值。7月,我国有100个观测站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其中39个观测站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而在8月1日—17日期间,这一数字分别达到了428个和172个。7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偏高2℃~4℃,而8月1日—7日,南方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高4℃~6℃。

2.季风北上加强,北方地区降雨增多。作为中国西北内陆最大的水体,青海湖的水位数十年来一直在下降,而最近几年,这一趋势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青海湖水位正在迅速上升。水文数据显示,从1959年到2004年,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3.78米,2004年水位到达海拔3192.86米最低位,此后水位一直保持回升趋势,最高到达3194.28米,增加了1.42米。青海湖的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短短几年时间内,水面向岸上推进了50多米。2004年,青海湖的湖面面积为4190平方公里,到2012年增加到4402平方公里。科学家对青海湖流域连续的跟踪研究已经超过了10年,对水中化学元素的研究证明,青海湖水量增加主要来源于降水。实测数据表明,青海湖区域的年降雨总量已从300多毫米增加到近年的500多毫米。青海湖降水模式的改变就是最近几年比较集中地下雨,高于5毫米和高于10毫米的降水次数越来越多。

在青藏高原上,像青海湖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统计显示,近30年我国自然新增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有60个,其中58个位于青藏高原以及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徐柏青通过气象资料分析认为,青藏高原最近30年来的增温幅度是每10年大约增加0.3℃,全球的平均增温幅度大概在0.15℃。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的增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加热器,对大气进行加热,像吸气泵一样,把周边的大气向高原上吸,把热空气向上推,这个过程就加强了季风,季风是从大海往陆地吹的。青藏高原这种热力作用的加强,导致季风直接北上得更厉害,使得本来应该在长江流域停留的大量的降水云团直接就推到北方,引起北方的降水。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员认为,我国的气候主要受到两个季风系统的影响,一个是东亚季风系统,一个是印度季风系统,季风系统的主导因素是南北半球或海陆大气压力差,大气压力的差值越大,季风就越强。比如,南半球的大气压强很高,而北半球的大气压强相对较低,这两个差值越大,季风就会越强,就会把海洋上的这些云团向越北的地方推进,因此,压力差越大,降水带就越靠北。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个降水带正向北移。对我国来说,以前季风降水带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最近几年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致使降雨带一直在向北方推进。

这种降雨格局变化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全球范围而言,每年的总降水量或10年之内的总降水量一般基本是稳定的,变化不会太大,而不确定因素在于降水的位置。它在哪一地区多降水了,另外一块地方的降水量必然会减少。因此,我国北方地区一旦降水偏多,南方就必然会干旱。第二个特点,就是降水越来越集中、强度变大。比如,北方以前可能多下淅淅沥沥的小雨,现在,也跟南方一样变成常下阵雨,甚至有强暴雨天气出现。近几年,北京夏季发生的暴雨,甚至是超强暴雨就属此种情况。第三个特点,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总降水量在增加。

北雨南旱 福祸相伴

1.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较为乐观地认为:“北雨南旱可以说是福祸相伴”。就2013年来说,全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江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旱情的严重程度和2003年类似。但是,由于北方雨水充沛,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加之当地排涝工作开展顺利,作为全国“粮仓”的东北尽管降雨明显偏多,但只是沿江的局部地区受涝严重,其他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因此,2013年我国东北、内蒙古和华北平原大部地区粮食丰收,并且该年全国夏粮也获得了好收成,这些都弥补了南方干旱带来的粮食损失。

此外,我国目前的粮食供需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调”,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已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步转移,即便是商品大米的主要输出地也由江南地区转移到了东北地区。北方已成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能够向国家提交商品粮的省份中,前5位中有4个是北方省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南方只有江西一省能够输出商品粮,其他多数省份需要从北方输入或基本自保。因此,东北、华北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决定了全国粮食产量的“丰歉”。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了6亿吨的大关,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了2.1%,实现了粮食生产10年连续增产的喜人局面。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粮食生产相互之间有一定补偿,但是仍应高度重视国内粮食安全问题,必须采取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2.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目前,我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已于2013年年底正式通水,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主体工程即将在2014年完工,按照工程设计最终每年通过这两条线路调取200多亿立方米水到北方。那么在雨带北移的气候背景下,南方是否还有充足的水分可以调往北方呢?endprint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认为:“虽然近两年来北方降水明显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减少,但总体说来,并不会影响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分布的气候特点。”

我国长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以上,即使每年减少100毫米的降水,也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9%左右。而北方地区即使参考降雨较多年份,也只会在年平均降水量上基础上(600毫米左右)增加70毫米降水,即降雨量增加的幅度约达到12%。但是,降水量的变化只是一个叠加在平均降水量上的变率,可以改善北方的供水状况,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和北方的气候格局。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的一个有利条件是,能够有效减少北方地区地下水的使用量,因此该工程的重大经济效应不会改变。

3.对我国北方防汛的影响。既然雨带北移到了一直“喊渴”的北方地区,那么是否这种变化带来的都是有利影响呢?由于雨带北移使北方暴雨风险显著增加,需要“睁大眼睛”高度关注未来北方地区的防汛工作。

如果真的出现“南旱北涝”的气候格局,那么北方地区降水的气候背景就会发生改变,暴雨的重现期就会减少。过去50年一遇的降水,未来可能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属于“南旱北涝”的气候格局,那时北方夏季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场暴雨,而这种暴雨造成的洪水往往是持续和剧烈的。譬如1963年8月海河特大洪水、1958年7月黄河中下游地区和1975年8月上旬河南地区由大范围暴雨引发的洪水。

可见,在“南旱北涝”的气候格局下,北方地区暴雨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都会明显增加,防汛形势则会持续严峻。

例如,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此次降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暴雨导致北京市内城区发生内涝灾害,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暴雨导致超过500个航班取消,超过8万名旅客滞留。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事件给我们敲响了应对北方城市防汛的警钟。

“北涝南旱”趋势言之过早

根据近年来的观测记录,我国雨带北移的现象的确比较明显。从2000年开始,主要的雨带就已经从华南和长江流域移到了淮河到黄河流域之间,有的年份可以到达华北,2013年的雨带则到达了东北地区,所以在近十多年里,南涝北旱的格局确实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但是回顾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气候格局呈现出的实际上是“北方多雨、长江少雨、华南多雨”的形势。目前,雨带北移的现状只持续了十几年,而通常一个气候平均值要基于20年至30年的连续数据。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证明这种趋势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所以还需要参考未来5年到10年的天气气候状况。丁一汇院士表示,根据目前国际上和中国气象局气候模式预测,未来几年雨带偏北的可能性依旧比较大。

不过,虽然雨带北移现象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雨带主要还是集中在淮河和黄河流域,未来雨带能否继续北移,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黄平博士认为,从气候学看,某地区的气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国降水的分布也是如此。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一般可把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年度变化,比如2013年多雨、2012年少雨;二是年代际的变化,如某地近十年多雨,再过去十年少雨;三是更长周期变化,如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黄平博士认为,中国最近几年降水分布的变化,应属年代际变化或更长周期变化范畴。人们在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可明显感受到一些浅显的气候变化特征,如近几年华北雨水增多,但更全面、准确的气候变化特征还需长期、稳定、精确、大范围的科学观测资料来证明。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降水分布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出现南方多雨、北方少雨的状况;但2010年以来,则很可能存在一个新的年代际转折,转变成南方少雨、北方多雨的状况。黄平博士认为,这些都在正常的气候变化范围内,变化是在循环波动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雨带季风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雨水蒸发冷却对热带气旋螺旋雨带外雨带生成的影响
绿水青山图——海洋季风的赞歌
北方地区大规格梅花观赏树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户撒刀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万马奔腾
各种各样的雨
最大熵算法在气象雨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北方地区养殖鱼类肝胆综合症成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