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建设

2014-06-27胡振鹏傅静

鄱阳湖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胡振鹏+傅静

[摘 要]本文结合案例,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几种生态经济模式及其有益的启示。利用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案例,描绘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创新路线:末端治理—绿色技术的工艺组合—可持续产品及其价值链创造—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江西铜业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表明:以开发废弃物再利用基础创新为基础,在企业的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静脉产业本质上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相比,发展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分类的中介组织和物流系统是发展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静脉经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062.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3-0073-12

[作者简介]胡振鹏(1948—),男,江西星子人,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资源环境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29)傅 静(1989—),女,江西临川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体流动大型浅水湖泊生境变化对氮磷扩散消减的影响研究——以鄱阳湖为例”(41261053)、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与保护、修复研究”(20133BCB24012)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uthors: Hu Zhenpeng & Fu Jing

Abstract: Several patterns of eco-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nd their inspir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case analysis.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economy, which is End-treatment--Process combination of green technologies--Creation of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their value chains--Technology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s described by the case of developing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using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waste.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Jiangxi Copper Company show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conducive social,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the ways of the foundation innovations of developing waste recycling, transforming waste into assets and forming product lines and network in every step, and using effective products instead of non-profit items. The venous industry is essentially a circular economy in social dimension. Compared with internal recycl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waste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 logistics system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ociety level.

Key words: ecological economy; recycling economy; venous economy;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十八大精神,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以过去积累的技术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的奋斗目标,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创建了一批生态经济模式。本文结合案例介绍研究几种主要的生态经济模式,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体会。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征:(1)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利用;(2)提供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3)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4)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5)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乡财力;(6)推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近年来,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由此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畜禽规模养殖产生的粪尿处理为纽带,把农、林、果、牧、渔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一)规模养猪遭遇环境瓶颈

江西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农户利用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养猪成为生猪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赣南农民创造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①,全省20%农户建设了户用沼气池。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户散养生猪逐步减少,规模养猪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生猪年出栏量突破3000万头,其中90%由养猪场提供。按照年存栏生猪500头计算,全省共有规模化养猪场10652个,其中年出栏数达万头以上的258个。

生猪规模养殖是一种专业化生产方式,除了具有规模效益以外,在疫病防治、品种更新换代、销售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农户家庭养猪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生猪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粪尿得不到妥善处置和充分利用,将对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危害:大多数养猪场仅设置了一个堆粪场和沉淀池存放粪尿,猪场周边蚊蝇成群、臭气熏天;猪粪卖给或送给农民做肥料,剩余的任其风吹雨淋,粪水肆意流淌;猪尿和冲洗猪栏废水经过沉淀池后,直接排放到河道、水库中,污染地表水,进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些猪场建在河道或水库旁边,甚至建在四面环水的河流江心洲上,对环境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有些养猪场修建了沼气池,用厌氧法来处理猪粪尿,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了污染物质,但是猪粪尿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沼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沼气朝空中排放,其温室效应是CO2的6~8倍;沼液直接排放到山溪、沟渠、水库或鱼塘中,使得水稻疯长,粮食减产;水库、鱼塘变为臭水塘,鱼儿也无法生存。

猪粪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农耕时代一直是种植业的主要肥料来源。猪粪尿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中含有丰富的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植酸等有机物质。利用沼液、沼渣做肥料或养鱼饲料,建立“农林牧果渔”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不仅可以使物质循环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而且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与农户“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相比,利用养猪场粪尿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其一,农户是一个基本生产单元,可以独立自主地支配各种资源,较灵活地组织独立的生态农业体系。规模养猪一般是专业化生产,猪场业主一般不从事其他农业生产,即使对猪粪尿进行了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除了自己使用一部分外,大部分还需要其他企业或农户来使用。利用场粪尿资源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的引导、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其二,规模养猪是集约化生产,常年产生大量的猪粪尿。许多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具有季节性,需要一定规模、多种形式的产业链才能全部消化大型猪场的粪尿资源。

因此,以规模养猪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不能直接套用或简单放大农户“猪—沼—果”模式,必须根据养猪场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从发展现代农业出发,研究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律、系统结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以沼气、沼液和沼渣有效、充分利用为纽带,使种植业、畜牧业、果业、渔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生态农业的整体功能,多次分层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三类典型的猪场生态农业模式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许多养猪场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猪场产生的粪尿资源带动农林牧渔生态经济发展,形成了许多有效模式,按照猪场规模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类典型模式。

1.小型猪场的生态农业模式

小型猪场一般年存栏牲猪500头以下,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创新组织形式,将农户“猪—沼—果”模式放大,养猪专业户将猪场分散建设在不同的地方,猪场的规模不大,以便周边村民充分利用猪场的沼液、沼渣和沼气。比如高安县的小型养猪场,投入资金50000元修建2个70m3沼气池和一个20m3的储气柜,猪粪尿和冲栏水全部进入沼气池厌氧处理,抽取沼液代替自来水冲洗猪栏,猪场周边闻不到臭气。通过协议的方式,沼气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家用,沼液和沼渣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村民做肥料。当地农业生产以水稻、桑蚕、中药材种植为主,秋冬季节水稻不需要肥料时,桑树、中药材仍需要施肥,一年四季沼液都得到充分利用,养猪专业户与村民的关系十分融洽(见图1)。

2.中型猪场的生态农业模式

中型猪场一般年出栏肉猪万头以下。由于猪粪尿数量较多,简单地放大农户“猪—沼—果”模式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厌氧处理后的沼气、沼液需要用多种形式消化利用。萍乡市泰华养猪场采用“猪场+养猪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猪—沼—农—果”生态农业。①

泰华猪场位于萍乡市湘东区,当地以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泰华猪场的猪舍建在山坡上,南面有一0.4hm2的水塘,是当地农田灌溉水源之一,水塘下面有一灌溉水渠,灌溉全村的水田。猪场一年出栏肉猪4000余头,一般存栏生猪2000头左右。猪场先后修建3个沼气池共270m3。2006年以前,与其他许多养猪场一样,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了自用外,直接排入大气;沼液排入水塘,农户取水灌溉时,沼液也进入稻田。由于氮元素过多,致使水稻“疯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2004年的减产率高达45.5%)。秋冬季节,稻田不需要灌溉时,沼液顺沟渠直接排放到下游水域中,对沿途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007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和南昌大学的支持与帮助下,泰华猪场坚持“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优化组合各种先进技术,包括传统农业中的有效技术,构建规模种养生态农业系统,综合利用沼气和沼液。首先,修建储气罐和铺设管道将沼气免费输送给周边100家农户、镇敬老院和一家工业陶瓷公司作为生活用气。其次,将沼液和灌溉水塘、渠道进行分流,修建三级氧化沟自然曝氧处理,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在任一级氧化沟出口处取用氮、磷等浓度不同的沼液。第三,把分散的养猪户组织起来,成立生猪协会,协会成员将冬闲田交给猪场,用沼液种植无公害蔬菜。第四,在周边山坡荒地种植红薯、油菜和果树,果树下和田边地角栽种狼尾草,用沼液做肥料,将狼尾草的嫩叶一茬一茬地割去做养猪的饲料。如果还有没用完的沼液,经三级氧化后再向下游排放。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泰华猪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系统,使粪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效益非常显著。沼液三级氧化,并与灌溉水分流,保证了农户根据水稻生长需要来配水配肥,从根本上防止了水稻“返青”现象;沼气免费输送给农户、敬老院和企业使用,建立了和谐的邻里关系。冬季在水田里种植的蔬菜,经检验达到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要求,2009年获得利润79850元,同时改善了稻田的土壤结构,增加了肥力,对农户第二年的生产水稻起到有益作用。旱地种植的红薯藤、红薯和狼尾草作饲料喂猪,降低了养猪成本;农户在红壤山丘上栽种的果树年年丰收。表1列出了猪粪尿在厌氧—好氧处理各个环节的废水污染物浓度,最终排放的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①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

3.大型猪场的生态经济模式

大型猪场一般年出栏肉猪万头以上。由于存栏生猪产生的粪尿数量多,周边地区很难将沼液全部用完。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需要采取与中小型猪场不同的处理方法。德安县德邦种猪场是一家规模养猪的省级龙头企业,包括种猪场、商品猪场和饲料厂,共有基础良种猪500头,母猪4000头,另外,视市场情况还饲养一定数量的肉猪,在猪粪尿处理和沼液、沼气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大型猪场,猪粪数量多,直接厌氧处理,需要大容积的沼气池,沼液运输困难、成本高。为了使厌氧处理的污染物减量化,德邦养猪场首先将猪粪与猪尿、冲洗猪栏废水进行固液分离。购买一辆汽车,将猪粪分送给附近的农户,用农户的户用沼气池发酵处理,生产的沼气、沼液和沼渣由农户利用,不收取任何费用,使闲置了多年的300多个户用沼气池焕发了青春。德邦养猪场建造一个常温发酵池和一个中温发酵池,用来处理固液分离后的猪尿和粪水,生产的沼气一部分用来发电,电能供猪场自用和抽沼液到山上的储液池中,另外的用管道输送到猪场所在集镇上,供集镇居民免费使用;发电使用后的冷却水输送给中温发酵池,用于保温。发酵池生产的沼液分三级抽到山顶的储液池中,从储液池铺设管道到山坡、山下的棉田中,大约20亩左右安装一个水龙头,农民只需在水龙头套上塑料管,就可以给棉花施肥,免费使用(见图3)。

猪粪、沼液、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涉及德邦养猪场和一千户以上的农户和居民,粪尿处理和沼液、沼气利用系统由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当地培养了一批乡土技术人员,随时为用户服务。为了保障猪粪、沼液和沼气能够及时、公平地提供、分配,并做好服务工作,所有用户成立了一个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农民沼气协会,德邦养猪场负责人担任理事长,各村(社区)负责人为理事,一位副镇长和南昌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为顾问。

(三)小结

为了追求规模效益,猪场越来越大,产生的猪粪更多。解决规模养猪遭遇的环境瓶颈,用末端治理的方法——将猪粪尿厌氧—好氧处理后排放,受到成本和技术的制约,难以行得通,也不可持续。唯一的途径是发展生态经济,以猪粪尿处理为纽带,变废为宝,农林牧渔果业取长补短、相互支持,争取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上述三个案例大致刻画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轨迹。如果把传统种养模式看做“末端治理”,那么,农户猪—沼—果模式和小型养猪场猪粪尿处理(图1)则属于“绿色技术的工艺组合”,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受益范围仅一家或几十家农户;中型养猪场猪场猪粪尿处理和利用(图2)则成为“可持续产品及其价值链”的产生,技术的推广和受益范围扩大到一个行政村;大型养猪场猪粪尿处理和利用(图3)系统发展到“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这一技术系统在一个乡镇范围内,整合了农户、中小型养猪场的各种绿色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催生了制度创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更深刻、广泛和显著。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等方面的流程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循环经济也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着重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强调经济活动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生态学规律,从宏观的角度将生态和经济相结合,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循环经济根据生态经济理念,侧重于建立起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组分及过程、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强调物质循环使用、能量梯级利用;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为特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循环经济使生态经济微观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江西铜业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79年,在国家和江西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三十年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建设,已成为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大、最现代化的铜生产和加工基地,黄金、白银、硒、碲、铼等稀贵金属和硫化工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全国第二大稀土生产基地,成为中国铜工业的领跑者。公司拥有8家矿山,5家冶炼厂,6家铜加工企业,3家稀散金属生产单位,1家稀土公司,以及财务、期货、国际贸易、物流、地勘、监理公司等增值服务体系。2012年,营业收入1759亿,利税101亿,总资产1000亿,净资产488亿,成为江西省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铜矿是我国的稀缺资源。作为以矿产资源为基本原料的企业,从1995年开始,江西铜业公司坚持“以未来思考今天”的理念,以节约资源的高度责任感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采矿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铜矿资源,江西铜业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千方百计利用低品位的铜矿,减少矿石采掘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图4简要地描述了采矿环节中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其中双线框表示原来的生产流程,单线框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新增的工艺流程。

1.降低设计边界品位,增加低品位原矿入选

为了充分利用紧缺的铜矿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西铜业公司组织进行了“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研攻关,并获得了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将德兴铜矿的可利用的矿石边界品位从0.3%下降到0.25%,原设计应丢弃的1.48亿吨废石(占储量20%)得到利用,多回收铜金属38.3万吨、黄金28吨。

2.攻克“湿法冶金提铜技术”难关,充分利用含铜废石

利用“堆浸—萃取—电积”的湿法冶金技术提取含铜废石中的铜金属,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冶金技术。从1996年开始,在永平铜矿进行难选氧化矿的湿法冶金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重大突破。永平铜矿用湿法冶金技术,共生产合格电积铜870吨。1997年江铜在德兴铜矿建成了千吨级生产能力的湿法炼铜厂,从铜金属比率在0.05%到0.25%之间的“含铜废石”中提取合格的电积铜,共生产商品铜5200吨。湿法冶金提铜技术的运用,既有效地回收了废石中的资源,又减少了铜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3.多方面利用尾矿,物尽其用

武山铜矿采用分级尾砂替代江沙充填井下采空区,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堆放到尾矿库的尾矿数量,延长了尾矿库的使用年限,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1998年以来,武山铜矿用尾砂替代江沙11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722亿元。银山铜矿以尾砂为原料,开发生产出了钙化砖和绢云母等产品,每年消耗尾砂5万吨,既增加了300万元产值,又减少了尾矿污染。

4.酸性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排土场堆存剥离出的废石中铜和硫遇空气氧化,大气降水后生成含铜酸性废水,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因污染对周边地区的环境赔付高达每年300万元。后来,投入5000万元资金,引进加拿大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矿山治理酸性废水的世界难题,经处理后的废水可以供选矿环节利用。

(二)选矿环节的资源循环利用

我国铜矿的基本特点是矿体复杂,伴生金属种类多,品位低。江西铜业公司从选矿环节开始,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提高贫矿、杂矿的金属回收率(见图5)。

1.优化选矿工艺,提高矿山的金属回收率

通过技术革新和完善管理,系统优化采矿选矿工艺,大大提高了“贫、细、杂”矿的金属回收率。2004年,德兴铜矿的选铜回收率为86.60%、选金回收率为62.32%、选银回收率为65.09%,比1995年分别提高了6.6%、0.31%、5.45%,多回收铜金属8503吨、黄金26.63公斤、白银4897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2.运用新技术回收钼

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选钼入选原矿预处理技术”,从铜精矿中回收钼,成功地解决了选钼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的难题。经加工处理后,进一步生产钼酸铵(见图5第1行品业链),每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公司还对湿法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进行回收利用,生产出铼酸铵和钼酸钠,为企业增加产值1千万元以上。

3.科学利用矿山废水,提高工业水复用率

采矿选矿需要大量用水,这些水使用过后呈酸性或碱性,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大,水污染是选矿中突出的环境问题。公司从改进生产工艺入手,把酸性废水用于选硫工艺,把尾矿库的碱性废水用于选铜工艺,其余酸性废水引入尾矿库与库中的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目前,公司的工业用水总量为3.6万吨,其中重复用水率达到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30%,不仅每年节约取水费用2千万元,而且节约水资源3亿吨,大大减少了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三)冶炼环节的循环经济

贵溪冶炼厂是公司的铜冶炼工厂,建设起点较高,整个生产工艺和厂区环境都是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图6中双线框是当时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包括阴极铜、金、银等。为了保护环境,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共建设安装“三废”处理设备100多套。从1995年开始,公司就重视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把“末端治理”转变为综合利用铜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不断延伸产品链,逐步形成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品网。图6简要地描述了该厂主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废弃物利用的流程及产品。方框表示生产车间,椭圆框表示产品,带箭头的工艺流程线旁边标示出原料、半成品或废弃物。概括起来,贵溪冶炼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产品链。

1.废弃物再利用

冶炼铜金属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冶炼厂利用相应技术,综合利用炼铜过程的中间衍生物,加工成有用产品。例如,闪速熔炼、转炉吹炼产生大量的SO2气体,直接排放将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冶炼厂采用洗涤、干燥、吸收、转化等一系列先进工艺,每年用SO2年产100万吨浓度为98%的高品质硫酸,硫的利用率达到96.83%,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6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亿元。在硫酸制取过程中,又产生有害物质砷滤饼,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砷化物处理不当可能产生的危害,用雾化铜粉作添加剂,从砷滤饼中回收砷,制取亚砷酸,年产量达800吨;残渣返回熔炼,残液进一步提取其他金属,确保了环境安全。

2.伴生金属的充分利用

铜矿中除铜金属化合物外,还伴生许多金属、金属化合物或其他有用物质。公司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和引进技术,攻克从废弃物中回收稀有金属和其他物质的技术瓶颈。利用废渣、残液提取出多种稀有稀散金属,如高纯碲、硒粉、二氧化硒、高纯铼酸铵、铼粉等系列产品和铋、铅粉等重有色金属产品。硒、碲、铼酸铵已进入国际市场。

3.能量梯级利用

闪速炉每小时可产生1380°C高温烟气4.5万m3。为了利用这些余热资源,修建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1亿KW.h,约占总生产用电量的11%,按现行电价计算,每年节约电费5000万元。发电后的蒸汽温度较低,直接为其他车间的设备供热。

4.废弃物再利用延长产品链

在利用某种废弃物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又有其他废弃物产生,将新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生产其他有用产品(如图6中硫酸→砷滤饼→亚砷酸→残液→铼酸铵)。这样,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节利用废弃物生产多种产品,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得到进一步延展,最终形成废弃物利用的产品网,上一道工序的废物成为下道工序的原料,能量和物质重复利用,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5.消费领域的废弃物再利用

近年来,公司不断开展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铜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产业,产品经营多样化,不断延伸产业链。采用鼓风炉技术回收不易处理的废铜,年产铜2.5万吨(见图6左下方)。对废弃电动轮胎进行回收,翻新后再利用。一个新轮胎价值10万元,而翻新成本只需要1万元。对废润滑油进行提炼,然后再次使用,不仅节约了油料,而且减少了污油对环境的污染。

(四)小结

江西铜业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回收各种资源,不但降低了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而且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每年的投入大概为16.93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18.26亿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建成“三废”利用与处理装置180余台套;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52项。公司资源综合利用的经营收入每年超过100亿元元。公司及所属子公司曾分别获得“环境优美工厂”、“环境优美矿山”、“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十佳单位”等称号。2007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江铜时高兴地说:“你们江铜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好,真正做到了将资源吃干榨尽。”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归纳起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经验。

一是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企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经济增长、环境友好、技术跨越相结合的原则,先节约、后开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改善生产流程,实现最优化生产、最大限度利用、最小量的废弃。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在铜冶炼的过程中,与铜伴生的铼、铈、锑等很多副产品,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利用传统技术很难提取,循环经济就无法开展。江铜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经费超过20亿元以上,组织研究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减量技术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污染物“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许多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从铜冶炼还原液中回收錸酸铵技术,不仅使回收铼变为可能,而且一举成为我国最大的铼酸铵生产基地,使我国铼产量增长了6倍。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四是完善循环经济产品链,追求整体效益最大。从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某些废弃物生产某种产品可能不经济,即单位废弃物加工成产品的净收益小于废弃物处理后排放的费用。但是,形成了一定长度的产品链或者产品网,在不同环节利用废弃物生产多种产品,所有的循环经济产品的效益叠加,对整个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还是显著的。贵溪冶炼厂从砷滤饼中制取AS2O3的收益与生产费用基本持平,这一产品基本上没有盈利,由于其他产品的收益替补,整个循环经济的效益相当可观。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外部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用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利用废弃物加工成产品的费用。江铜集团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三废”利用项目建设中,坚持用地优先,除了农民补偿款、拆迁安置费、上缴规费外,地方所得部分全面免收;坚持立项优先,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优先立项、优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了“三废”综合利用奖励政策,从污染治理资金中拿出一定经费,支持企业开展“三废”利用的研究开发;对于利用“三废”制造的产品,按国家规定减免税收等,提高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积极发展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社会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以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静脉产业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他们把废弃物排出后的回收、再资源化相关领域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静脉一样。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使社会上的废弃物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以实现物质循环流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本质上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

(一)丰城市的静脉产业

丰城是江西省重要能源基地,丰城电厂、丰城矿务局等一大批能源型企业坐落市内,由此曾经历过资源消耗过大、环境质量堪忧等问题。近几年,丰城市着力探索循环经济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在资源循环利用中持续发展。

丰城电厂是该市主要企业之一,每天排放的粉煤灰就有1500多吨,过去每年要花1000万元以上的费用进行处理;全市超过100万m3的煤矸石山就有13座。2008年,同宇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产,依靠丰城电厂源源不断的粉煤灰,每天生产800m3的新型环保加气混凝土砌块,一年消化粉煤灰12万吨,生产砌块25万m3,年产值达2亿元,缴纳税收1000万元,同时带来了近800个就业岗位。兰丰水泥厂投资1.8亿元建成新型干法窑项目,年利用煤矸石10万以上,年税收超过1000万元。目前,全市15家关联企业每年可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20多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煤矸石山消失后,原来的堆渣场堆种上了杨树和葡萄。

养鸭是丰城及周边各县农村的重要养殖业。鸭子加工、食用后,废弃的羽毛到处可见。一些农民专门收集这些废弃的羽毛,精加工后分成毛绒、毛片和毛杆,向羽绒制品企业出售。后来,农民自己办起了企业,引进现代化水洗精加工工艺,对收集的羽毛精加工后,直接生产羽绒制品。

许多地方废旧塑料瓶成为“公害”,在丰城却是“宝贝”。江西三维化纤责任有限公司利用废旧塑料瓶拉丝做成涤纶化纤后,进一步加工成无纺布等产品,年加工废旧塑料能力达1万吨。此外还有兰丰塑业、恒泰塑业等一批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制造企业,使废旧塑料加工业成为丰城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羽毛和废塑料再利用产业的兴起,带活了全市200多户废旧物资经营户,甚至出现一些废品收购专业村,在上海、广东等地设立收购网点50多个。

丰城煤矿中含有丰富的煤层气(瓦斯),一直是煤矿安全的重大隐患。丰城矿务局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了煤层气分布零散的难关,掌握了煤层气收集技术。现在,在煤矿采掘之前,将煤层气收集起来,用管道输送到用户,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气;同时还促进了建筑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方便了居民生活。

2007年,经江西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和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江西省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已着手建设,这是江西省第一个省级再生金属回收利用基地。基地坚持“铝业为主、铝铜并举”的方针和“错位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生态高效”的理念,力争走出一条循环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经济增长特色之路。先后吸引了美国兰通集团、上海古山有色金属公司等28家企业落户基地,收集全国各地的废旧铝制品,进行分类、拆解、冶炼,2010年生产再生铝10万吨、再生铅2万吨、再生铜1万吨,销售收入达25亿元,实现税收1.55亿元,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完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取得了江西省工业与信息委员会授予的“江西省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国家工信部已将丰城确定为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十大示范基地之一。到2015年可以形成年产再生铝锭30万吨以上、再生铜棒5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

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还吸引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园,成立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电子废弃物处理工厂,厂区占地面积300亩,以“规范收集、绿色处理”为原则,按照世界先进水平设计,生活用电采用风力与太阳能,生活污水实现完全循环利用,处处体现着“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理念。作为江西省指定的“家电以旧换新”定点拆解企业,一直坚持“消除污染、节约资源”为己任,推行“由循环而经济,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循环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公司从事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池等电子废弃物拆解,年处理各类电子废物5万吨,提取塑料和铜、铝等金属,并进行深加工,目前形成了从电子废弃物规范收集系统、绿色分类拆解系统到低碳产品资源化的处理模式,能够达到无废水、废渣和废气排放。

(二)鹰潭再生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

把鹰潭建设成“绿色世界铜都”是江西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产业布局的重要内容。鹰潭是我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辖区内驻有亚洲最大的铜业企业——江西铜业集团。江铜自身铜矿资源的原料自给率仅占生产总量的1/3,2/3的铜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源风险大,制约着江铜的可持续发展。鹰潭市着力提升铜产业发展层次,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型金属材料,着力由铜材料基地向铜精深加工基地转变。同时将创新思路向两头延伸,向上发展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以铜拆解加工区为核心,确保铜原料的供应;向下则由原来铜原料的加工、铜材料的粗加工,开始走向铜的精深加工,一批大企业纷纷落户鹰潭,带动了铜产业品质的提升,铜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鹰潭市着手规划、建设“鹰潭(贵溪)再生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既解决江铜发展的资源瓶颈,又为鹰潭的循环经济和资源再生产业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使鹰潭铜产业包括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再生铜循环经济基地、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再生铜循环经济基地为江铜贵溪冶炼厂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冶炼厂出产的电解铜又被铜产品深加工企业消化,全国各地的废弃铜材铜料通过物流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送到鹰潭,当地铜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经由物流中心输送到全国各地。

鹰潭(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分为拆解区、精深加工区、物流区三大组成部分,2010年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2011年,江西省工信委为了扶持鹰潭市做大做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进一步推动鹰潭(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授予“江西省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基地的拆解加工区第一期面积已达1.25平方公里,形成了再生铜加工这一明确的主导产业,汇聚了日本万宝至、德国埃斯特、台湾光宝、宁波兴业等16家拆解企业,其中9家获得国家环保部定点拆解加工利用企业资质,批准年拆解指标69.5万吨。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为第四批国家“城市矿产”基地。鹰潭涉铜企业基本实现了铜材料就近取材,年节省运营成本预计达2亿多元。全市铜加工能力达150.7万吨,精深加工项目比重已占全市铜产业的90%以上;铜企业专利技术拥有量达450件,位居全国第一;有50多项产品被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基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个项目完成后,可形成180万吨的年拆解能力,达到年产废铜60万吨、废钢铁80万吨、废铝20万吨、废塑料15万吨以及其他杂废料5万吨的生产规模,最终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三)小结

发展静脉产业,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除了需要企业和各级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外,在国家层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

第一,发展静脉产业,除了将企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外,还将生活消费的废弃物加工利用。因此,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倡科学、文明和节俭的消费方式,反对大手大脚、恣意浪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要从供给和需求关系上建立起需求引导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茶叶、月饼等包装标准,遏制过度包装、浪费资源的现象。

第二,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分类的中介组织和物流系统是发展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废弃物集中、分类和流转的机制与体制,利于回收利用。国家要制定垃圾分类堆放、鼓励再生资源回收的法规和政策,对回收、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优惠。在企业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排污许可证有偿转让制度。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科技进步是关键。国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列入科技规划。组织力量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废弃物再利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第四,国家要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循环经济产品,规范利用废弃物加工的产品的质量,加强监管,防止“地沟油”、“地条钢”之类的有害物品危害社会。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南昌市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探讨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