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2014-06-27李周

鄱阳湖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李周

[摘 要]本文概括了学界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关性认识上的变化,阐释了作者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性变化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的条件。

[关键词]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3-0005-07

[作者简介]李 周(1952—),男,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研究。(北京 100732)

Title: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Author: Li Zhou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explained the chang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in academia. And on this basis, the integrated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system; ecological system;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关性分析

关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相关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基础论、互换论、互补论和整体论四个阶段。

(一)基础论

顾名思义,基础论是指生态系统位于经济系统的下层,经济系统位于生态系统的上层,因而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具体地说,基础论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生态系统可以完全不依赖于经济系统而独立存在,经济系统却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人类能否仿造生态系统,使经济系统脱离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修建生物圈2号①的探索。耗费巨资建造的生物圈2号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表明,人类已有的知识还仿造不了能与地球生物圈相提并论的人工生态系统。第二,虽然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但经济系统只能叠加在适宜人居的生态系统上,而不能叠加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上。第三,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弱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它的脆弱性又强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系统的冲击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但生态系统的急剧退化又会造成经济系统崩溃,所以经济系统必须适应生态系统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中心论者既讲生态系统是基础,又讲经济系统是重点,生态系统这个基础是为经济系统这个重点服务的。他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既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当时强调土地是财富之母,隐含了生态系统是为经济系统提供服务的侍女的意思。生态中心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强调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作用,试图以生态中心论替代人类中心论,并且认为这种转换宛如以日心说替代地心说。①平心而论,从趋势上看,在基础、重点、中心上纠缠不休的学者越来越少,平等地关注人类、生态、经济等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

(二)互换论

人类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试图用能值密度更大、转换效率更高、利用更为便捷的经济系统,替代能值密度较小、转换效率较低、利用不太便捷的生态系统,由此产生了互换论。所谓互换,一方面是在空间上用人工经济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是用人工经济系统的服务功能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皮尔斯(Dawid Pierce)用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互换的结果。②其中,经济系统创造的价值等同于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提供的服务价值的减量,属于弱可持续性,相当于简单再生产;经济系统创造的价值大于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提供的服务价值的减量,属于强可持续性,相当于扩大再生产。

乐观派认为,人们开展的是具有强可持续性特征的互换活动,而且随着技术进步,这个特征会变得越来越明显。③这是乐观派坚信增长无极限、世界无末日的主要依据。与之相反,悲观派认为,现实中的互换往往忽略价值创造中的负外部性, ④ 从而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减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就必须抑制经济增长,进入零增长状态。⑤

(三)互补论

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互换关系外,还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由此又提出了互补论。具体地说,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可以为经济系统的价值创造作出积极的贡献,经济系统开展的造林、育林、草地补播草籽,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活动,可以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作出贡献。互补论强调的是从共赢入手,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潜在的互补性充分挖掘出来,一方面使生态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的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使经济系统为生态系统增加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化,其结果相当于博弈论中的正和博弈,同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是一个意思。

倘若生态建设能根据其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量得到足额的补偿,那么就可以采用市场机制来推进生态建设。同时必须指出,生态补偿的数量决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量,而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量。由此而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线调查和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监测体系,是开展生态补偿的两个必要条件。

(四)整体论

既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需要且能够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那么就应该利用这种关系,使它们合而为一,整合为一个复合系统,这就是所谓的整体论。①从逻辑上讲,整体论是互补论的升级版。需要强调的是,整体论并非单体论,即整体论强调的是诸多因素内化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重生为一个新的单体。具体地说,整体论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具有多样性。宛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它一方面是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的,另一方面组成因素又有所不同。第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虽然构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因素很多并各不相同,且它们之间既有互适性、互补性,又有互斥性、互竞性,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稳定的。正是这个稳定性,使人们有可能对特定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价。第三,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具有成长性。在现实中,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具有成长性。这种成长性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结果,具体包括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边界扩张以及结构与功能的提升。

二、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协调性变化

有人认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交部分;也有人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笔者认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完整的经济系统。理由如下:将研究对象界定为两个系统的相交部分,研究范围偏窄,且现实中很难把相交部分和不相交部分划分清楚;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主观性太强,且很难将它界定清楚;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它们之间相互映射的关系,则客观地表达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相互适应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变化较为缓慢,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经济系统的变化较快,结构具有逐次升级的特征。生态系统的量级基本上是恒定的;经济系统量级最初很小,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局部和有限的;随着时间推移,两个系统的量级差异会缩小,但经济系统不会无限扩张;随着两个系统的不断相互反馈和不断相互适应,它们最终将达到量级对称、关系融合的境地。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生态系统的演变是自发的。当遭到经济系统不断加大的冲击时,生态系统会发生逆向演替,这种适应性调整会使经济系统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崩溃;当得到经济系统不断加大的维护时,生态系统会发生顺向演替,这种适应性调整会使经济系统得到的生态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鉴于生态系统演变的自发性,要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经济系统必须根据生态系统的要求作出适应性调整。若用大的时间尺度衡量,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表现为漫长的依赖阶段和相容阶段,以及短暂的相斥阶段和持续的融合阶段。①它们从相斥阶段跃迁到融合阶段,不仅是生态理念升华的结果,更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果。

(一)经济系统依赖生态系统阶段

人类最初只是位于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端②的一个不太起眼的物种。人类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消耗的生物生产量可能只占生物生产总量的0.1%。人类同位于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相比,既没有显示出特别强大的力量,也没有对生态系统施加更为重大的影响。此时的经济系统总体与生态系统总体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经济系统可以完全依赖于生态系统。这种状况延续了很长时间。

(二)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容阶段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系统依赖生态系统的阶段逐渐被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容阶段所替代。

人类发展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食物获取的稳定性,并减少获取食物所需付出的艰辛。农地生态系统的创建,使自然界有了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的食物需求主要从农地生态系统中得到满足,是人类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变化具有两重性:它既对小尺度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冲击,又使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

虽然原始农业乃至传统农业所依托的是人工生态系统,但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仍有很强的相似性。例如,它模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主要依靠蚯蚓等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以维持土壤的肥力。所以,此时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相容性。

在人类的需求主要是食物且人口密度很小的历史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替代是小尺度的,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该阶段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容阶段。

必须指出,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容阶段,早就出现了小尺度的相斥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具有点的增多和量的扩张的态势,只是相斥现象尚处于量变积累阶段,尚未引起质变而已,所以从总体上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处于相容阶段。

(三)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斥阶段

如果说农耕文明时期经济系统的量级扩张极为缓慢,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总体上保持相容性的主要原因,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经济系统的量级伴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容性逐渐被打破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由相容转为相斥,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供给方面看,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具有了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系统和所有自然资源的能力。第二,机械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第三,四通八达的陆海空交通系统的形成、保鲜技术的提高和冷链运输装备的增强,消除了农产品流通的所有障碍,由此导致特定空间里农产品自给率下降,使得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对应性大大弱化了。

从需求方面看,第一,医学率先在全球推广,使得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并导致了人口爆炸,由此引发了第一层次的社会总需求的显著增加。第二,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丰富,由此引发了第二层次的社会总需求的显著增加。第三,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比如膳食结构的改善、旅游半径的增大等,由此引发了第三层次的社会总需求的显著增加。三个层次的社会总需求显著增加叠加在一起,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力度越来越大的冲击。

不再敬畏自然的人类热衷于创建人工生态系统。在现实中,不仅工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交通生态系统都是由人类设计出来的,而且农业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类设计出来的。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率,农业专业化生产的量级扩展到区域层级,轮作、套种等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做法几乎被扬弃了。这些缺乏自我循环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又排放出大量废弃物。

更为严重的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潮流。在城市的建筑物里,灯光替代阳光,电扇、空调替代自然风等行为成为时尚,以致房屋的窗户都变得可有可无了。农业部门也是如此。化肥替代了有机肥,农药替代了作物害虫的天敌,提水灌溉替代了自流灌溉,转基因技术替代了品种选优。伴随着人工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替代,原来反映不同级别消费者之间能量转换关系的十分之一定律,也被十卡路里石油能源生产一卡路里食物的十分之一定律所替代了。

必须指出,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斥阶段,仍然存在局部的相容,甚至存在小尺度的融合,只是此时的相容和融合都不是二者关系的主要特征,所以从总体上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仍处于相斥阶段。

(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阶段

人类决不会一意孤行,更不会容忍地球毁灭在自己的手中。随着生态问题不断地显露出来,人类开始反省,开始采取拯救地球的行动。随着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大,采用的措施越来越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将由相斥阶段逐步转入融合阶段。同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由相斥转为融合,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的实质,就是仿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循环机制,将现行的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开放的线型生产体系改造成为封闭的环型的生产体系,将相互分离的生产体系和生活体系改造成有机融合的体系。

二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化。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化的实质,就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有更强的对应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间对应性弱导致的能耗与物耗。

三是制度和技术生态化,提升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这是推行生产和生活生态化的基础和核心。

在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创新,使得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融合,使得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由零和博弈、负和博弈转化为正和博弈,使得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由互竞互斥转化为互利共生、互补共赢。

生态经济融合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追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主体的共存、共生、共荣。第二,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等重要,生态资本和其他资本同等重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第三,重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适性和互补性,同时承认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斥性和互竞性,并试图通过融合实现互斥性、竞争性和互适性、互补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强调顺向演化,既不要求不偏不倚,也不要求三个均衡。诚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进入融合阶段是一个漫长的、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

三、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融合的条件

上面从依赖、相容、相斥、融合四个层面论述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性的变化,但现实中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促进它们由相斥阶段转为融合阶段。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融合,需要从制度、技术和管理三个维度入手。

(一)制度创新

要引导经营者将相斥性措施改为相容性措施,首先要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法律、法规的功能是明确界定所有人需要承担的生态责任。法律、法规通常用来处理影响很大的生态破坏行为。对于一般的生态问题,往往使用课税和罚款等手段。课税和罚款的功能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使私人成本、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社会利益相等。国家有权向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征收税金,以控制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利用强度。为了将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量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政府有权发放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量相对应的许可证。只有拥有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才有权利利用资源。为了规范利用资源的行为,国家还有权进行标准管理,以保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稳态增长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常用的标准有水环境、气环境和声环境三大类,进一步又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

(二)技术创新

在人类发展史上,因资源承载力不足导致的饥荒、瘟疫,争夺资源的战争乃至人口迁徙比比皆是。甚至先行的发达国家,其发展初期人口与资源承载力的平衡也大多同殖民掠夺政策联系在一起。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历史。最近半个多世纪是人口增长最快、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最快的时期,然而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粮食危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物技术创新。人类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升级方面的能力具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物质可分为资源和能源两大类。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只要投入足够的能源,非生物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而生物资源灭绝后却无法再生出来。技术创新的关键是抓住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建立地球与外部星球的联系。如果没有开放性,能源用一点就会少一点,终有一天会导致不可持续性。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在总量上足以持续地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但它的能级太低,无法直接替代化石能源,所以要通过光电、光磁、光热转换的技术创新,提高太阳能的能级,使其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如果太阳能电力达到了能与矿物燃料竞争的水平,能源短缺的危机就被克服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将得以实现。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并维护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技术创新要以自利为切入点,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统一。以自利为出发点,可以把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事实上,无论是知识产权专利制度,还是科研成果评奖制度,实际上都是以自利为切入点,使整个社会受益的制度。在开展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政府有责任给予经济扶持。然而,现有的生态技术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积累起引发生态革命的技术储备,生态技术必须升级。政府的经济扶持要瞄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技术的研究活动,而不是急于推广不成熟的生态技术。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