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接种发花对茯砖茶主要质量指标的影响

2014-06-27秦俊哲任金玫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渥堆砖茶发酵剂

秦俊哲, 罗 冰, 殷 红, 任金玫

(陕西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言

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茯砖茶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毛茶筛分、半成品拼配、汽蒸渥堆、压制成型、发花干燥和成品包装等工艺制成[1].发花是茯砖茶生产的关键环节,该过程促使有益微生物冠突散囊菌大量繁殖,是形成茯砖茶特有品质和功效的关键所在[2].冠突散囊菌俗名“金花菌”, “金花”多少被视为检查茯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志.

传统的茯砖茶发花均为自然发花,也有添加天然助发花剂[3],如茶末,由于老茶末中冠突散囊菌活性较低,同时菌种纯度无法保证,以致发花效果不理想.以上发花方式均不能保证发花质量,以致茯砖茶的生产存在着发花周期长、发花质量差、杂菌污染率高等问题.为此,本试验采用人工接种纯菌种发酵剂,在不同的生产环节接种,以期找到改进茯砖茶生产工艺的新方法.同时在发花的不同时期连续取样,对微生物的生长以及茶叶理化指标进行试验分析,探索茯砖茶中微生物活动与理化成分之间的联系,以期对后续在生产中提高茯砖茶品质有所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3年7月至9月于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完成.

1.2 试验材料

黑毛茶(泾渭茯茶提供)、发酵剂(用于人工接种,实验室自制)、改良PDA培养基(用于对冠突散囊菌数量进行测定).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与取样[4]

试验分为三个不同处理方式:1是对照,不接种;2是渥堆前接种;3是压制前接种.2组和3组接种量一致.从发花初期(4 d)开始取样至发花结束(16 d),每两天对微生物进行测定,每四天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糖进行测定.

为保证取样的相对一致性、代表性和试验的准确性,试验所用的发花样和成品茶均是在同一批茯砖茶处理组中随机取样,取样后快速进行样品处理和相关指标测定.

1.3.2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采用多点取样的方法,称取茶样5.000 g,置入250 mL装有玻璃珠的9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在150 r/min的摇床上震荡60 min,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逐级稀释与涂布培养[5],三天后对平板长出的菌落形态与数量进行观察和描述.

1.3.3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茶汁的制备:称取1.00 g 茶样,加沸水85 mL,在沸水浴中浸提45 min(每10 min 摇一次)趁热过滤,冷却后定容至100 mL.茶多糖测定时将上述茶汁进行适度稀释.

茶多酚总量测定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6];茶多糖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7];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8].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时期茶叶剖面的变化

(a)发花初期(4 d)

(b)发花中期(8 d)

(c)发花后期(12 d)

(d)发花结束期(16 d)

(e)成品茶剖面图1 茯砖茶不同时期剖面图

图1为不同发花时期茯砖茶剖面图组,1为对照组,2为渥堆前接种组,3为压制前接种组.由上图可以看出,相较于自然发花的茯砖茶,人工接种的茯砖茶发花稳定,第四天处理组3开始能产生大量金花,处理组2有少量黄色金花生成,而对照组1仅有极少量白色菌丝生成,到发花中期1和2两处理组均金花茂盛,整个发花过程发花量和均匀度,3>2>1.分析原因,可能是处理组2接种的发酵剂(含大量冠突散囊菌活菌),冠突散囊菌孢子在渥堆时已开始萌发,由于萌发的菌丝耐热性差,在二次汽蒸时萌发菌丝被杀死,而处理组3加入发酵剂后,直接压制发花,随着适宜的发花条件,快速产生大量金花.对照组1由于未添加发酵剂,初始冠突散囊菌活菌基数低,发花相对迟缓,总体发花率不稳定,冠突散囊菌数量较低.

2.2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本试验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微生物:冠突散囊菌、黑曲霉、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如表1所示,发花初期,处理组3产生少量冠突散囊菌,组2仅有极少量冠突散囊菌,对照组1无冠突散囊菌,随着发花时间推移,冠突散囊菌大量繁殖,发花中期(6 d),酵母菌开始生长,同时出现黑曲霉,黑曲霉持续存在直到发花结束期,发花过程中对照组1偶尔会生长枯草芽孢杆菌.

表1 茯砖茶发花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注:—表示未分离到此种微生物.

总体来看,杂菌污染率组3<2<1,同时冠突散囊菌数量3>2>1.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呈优势生长,但本试验发花中期由于天气潮湿,迎合了黑曲霉喜湿[9]的特性,导致黑曲霉大量生长,直至发花结束期,随着空气湿度的降低,冠突散囊菌生长稳定.

冠突散囊菌的繁殖增长如图2所示,发花初期(4 d)处理组3较组2冠突散囊菌数量多,对照组1为无生长.发花中期,冠突散囊菌生长进入对数期,数量急剧增加,不同处理组冠突散囊菌数量均表现为急剧上升趋势,到发花结束期发花平缓趋于稳定.图中明显看出,组3冠突散囊菌数量最多,人工接种的处理组3高于组2高于未接种的对照组1 .处理组3第10 d时的冠突散囊菌数量相当于对照组1成品茶中冠突散囊菌的数量,由此说明处理组3即压制前接种茯砖茶发酵剂组能显著缩短茯砖茶的发花周期.

图2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活菌数的变化

2.3 茶多酚总量的变化

图3显示,茯砖茶发花中茶多酚含量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处理组2从发花初期(4 d)的17.53%,下降到发花结束(16 d)13.12%,降低了25.16%,成品茶中茶多酚含量有所回升,为15.88%.处理组3从发花初期的15.74%,下降到发花结束的11.23%,降低了28.65%,成品茶中含量为12.77%.对照组1从发花初期(4 d)的14.82%,下降到发花结束(16d)12.30%,降低了17.00%,成品茶中茶多酚含量有所回升,为13.63%.在茯砖茶的发花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冠突散囊菌代谢旺盛,产生各种胞外酶,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多酚类物质极易被氧化,导致了多酚类含量大幅减少.同时,黑曲霉能忍耐较高浓度的多酚类氧化物,将茶多酚中的儿茶素聚合体降解为儿茶素单体[10],使茶多酚含量降低.研究表明,茯砖茶生产发花中茶多酚的变化与微生物活动代谢十分相关,冠突散囊菌数量多,发花效果好的处理组3茶多酚含量降低幅度最大.

2.4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叶品质尤其是茶汤滋味的重要化学成分,能增强茶汤的鲜爽度.如图4所示,在茯砖茶发花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呈递减趋势,处理组2从发花初期(4 d)的4.41%,下降到3.9%,降低了11.56%,处理组3从发花初期(4 d)的4.39%,下降到3.3%,降低了24.83%,对照组1从发花初期(4 d)的4.78%,下降到4.08%,降低了14.64%.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少,却能够影响茶叶的滋味.游离氨基酸在茯砖茶中含量较低,氨基酸与糖发生的反应,是茯砖茶香气成分形成不可缺少的,基于这些反应和转化,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逐渐降低[11].在发花初期和中期,微生物处于生长繁殖阶段,其生命活动极其旺盛,此时茶叶中的氨基酸作为微生物主要的氮源被利用消耗,因此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微生物代谢缓慢进入发花结束期,氨基酸含量也在降低,但降低幅度越来越小.同时,茯砖茶在陈化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容易发生氧化、降解、转化,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

图4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5 茶多糖总量的变化

由图5可知,在茯砖茶发花过程中,茶多糖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处理组2从发花初期(4 d)的0.53%,上升到成品茶的0.74%,处理组3从发花初期(4 d)的0.38%,上升到成品茶的0.82%,对照组1从发花初期(4 d)的0.34%,上升到成品茶的0.75%.张凯农等[12]研究发现,总糖含量在黑茶传统渥堆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可将多糖转化为单糖,单糖可以被微生物作为碳源利用.由于渥堆过程中总糖含量的升高和单糖含量的降低,导致渥堆后多糖含量的上升.因此,在发花初期(4 d)时,渥堆前接种组2茶多糖含量很高.

图5 茯砖茶发花过程中茶多糖含量的变化

茶多糖是由糖类、蛋白质、果胶和灰分组成的一种类似灵芝多糖和人参多糖的高分子化合物, 其相对分子量为107 000[13].多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其可能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及快速代谢并产生分泌物.已有研究表明,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同时在抗凝、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相和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14],因此高含量多糖对提升茶汤营养价值有着积极作用.

3 结论

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发花茯砖茶的方式,分别在茯砖茶加工的两个环节(渥堆前和压制前)加入发酵剂(实验室自制)促进发花,结果表明,人工控制发花通过添加发酵剂可以实现,同时接种环节十分关键,渥堆前接种由于在渥堆过程中,大量冠突散囊菌孢子由于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开始萌发,但萌发的新生菌丝由于热敏感,其耐热性很差,在二次汽蒸时,被大量杀死.压制前接种发花发砖茶,由于适宜的环境条件,冠突散囊菌孢子开始萌发,大量生长,试验表明,压制前接种发酵剂,能明显降低成品茶的杂菌污染率,同时保证发花率100%(试验共生产120片砖,全部发花茂盛).在压制前添加的处理组3,发花时间短,冠突散囊菌数量多,同时茶多酚含量降低率、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率、茶多糖升高率高于处理组2.

多酚类物质是黑茶茶汤的主要呈色物质,氨基

酸有明显的鲜爽味,可缓解茶的苦涩味道,糖类可增加茶汤的甜味和厚度[15].茶多酚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活性成分,还是茶汤苦涩味的主要呈味物质,同时也是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一般茶叶中多酚类含量较高,其含量的减少,有利于黑茶醇和滋味的形成.茶叶中的氨基酸赋予茶汤营养及“醇”的口感[16],氨基酸既是茶叶的呈味物质,又是茶叶香气的重要基质.微生物利用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在胞内酶系统作用下,大量合成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微生物对改善黑茶品质是十分有利的.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大量参与,形成了特有的菌花香[17],并由于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湿作用下,茶多酚的氧化、缩合,氨基酸、糖类等成分之间的聚合、缩合等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形成了茯砖茶特有的品质风味.

研究发现,冠突散囊菌的数量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这些茯砖茶质量指标存在联系,该指标含量的变化均与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活动代谢有关.因此,利用优势菌种冠突散囊菌来发酵茯砖茶,是了解和探索茯砖茶中微生物代谢与茶叶质量指标的有效方式,确定影响茯砖茶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人为加以控制.

[1] GB/T 9833.3-2002,茯砖茶国家标准[S].

[2] 宛晓春,黄继轸,张正竹,等.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杨秀芳,翁 昆,祝雅松,等.加工中添加天然物质对茯砖茶感官品质的研究初报[J].中国茶叶加工,2007(3):24-25.

[4] GB/T 8302-1987,茶取样国家标准[S].

[5] 沈 萍,范秀荣,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GB/T 8313-2002,茶叶标准汇编[S].

[7] 陈建国,胡 欣,梅 松.茶叶中茶多糖的提取和测定方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4):432-433.

[8] GB/T 8314-2002,茶叶标准汇编[S].

[9] 温志杰,张凌云,吴 平,等.黑茶加工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J].茶叶通讯,2010,37(2):26-29.

[10] 范文教,姚 开,贾冬英,等.黑曲霉降解茶多酚中聚儿茶素为单体儿茶素的条件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1):21-24.

[11] 傅冬和,刘仲华,黄建安,等.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J].食品科学,2008,29(2):64-67.

[12] 张凯农,肖 纯.康砖渥堆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J].茶叶通讯,1992(1):19-23.

[13] 王淑如,王丁刚.茶叶多糖对心血管系统的部分药理作用[J].中药草,1992,23(8):4-5.

[14] 汪东风,张阳春.粗老茶中的多糖含量及其保健作用[J].茶叶科学,1994,14(1):73-74.

[15] 欧阳归香,郭则之.茯砖茶发花技术的研究[J].茶叶通讯,1996(2):13-15.

[16] 杨抚林,邓放明,赵玲艳,等.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1):81 -84.

[17] 温琼英,刘素纯.茯砖茶发花中优势菌的演变规律[J].茶叶科学,1991,11(增刊):56-62.

猜你喜欢

渥堆砖茶发酵剂
一种黑茶自动渥堆机的研制及其对品质形成的影响
高效、绿色、环保发酵剂——酵素菌速腐剂
自然条件下单次渥堆对黑毛茶化学成分的影响
泾阳茯砖茶
丽水黑毛茶加工工艺初步研究
砖茶型氟铝联合应用对大鼠牙齿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的差异性比较
喷雾干燥法制备直投式霉豆渣发酵剂的研究
嗜酸乳杆菌NX2-6冻干发酵剂的研究
四川黑茶渥堆中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