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对照研究
2014-06-26王润泽马元业
焦 金 王润泽 马元业 王 霞
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五维症状群之一,临床上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孤僻内向为主要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是精神分裂症致残的主要因素,有效地治疗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主要目标之一[1]。国内外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疗效肯定。有研究显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2],但韩刚亚等[3]发现氨磺必利与其他新型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疗效相当。为探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为对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ease,third edition,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病程1~60月;③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评分≥20分;④头颅CT、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均正常。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过敏史;②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③孕妇及哺乳者。符合入组排除标准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氨磺必利组)和对照组(利培酮组)各36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29.42±6.22)岁,病程1~60月,平均病程(28.08±8.86)月;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29.44 ± 5.99)岁,病程1~60月,平均病程(26.53±9.59)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PA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天水市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疗效评定 采用PAN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两名主治医师和一名副主任医师各评定1次,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6。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在治疗第4周及治疗结束时各进行血、尿常规、心脑电图、肝肾功检查。采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氨磺必利组痊愈15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72.2%,有效率为88.9%;利培酮组分别为11例,15例,5例,5例,显效率72.2%,有效率86.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1,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PANS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第6周末开始,研究组SAN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1;两组同期比较,b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结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TESS评分分别为(3.53±1.63)分和(3.14±1.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8,P>0.05)。研究组有15例(41.7%) 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失眠4例,头晕2例,嗜睡7例,静坐不能6例,便秘2例,肌张力障碍3例,震颤4例,口干5例,心动过速1例;对照组有12 例(33.3%) ,其中失眠3例,头晕3例,嗜睡9例,静坐不能4例,便秘4例,肌张力障碍2例,震颤3例,口干4例,心动过速4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 。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阴性症状,有资料显示阴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1],因此,治疗中选择一种能有效改善阴性症状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尤为重要。目前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基底核等区域的多巴胺功能下降有关[4]。氨磺必利属苯甲酞胺类衍生物,主要通过选择性地与边缘系统的D2、D3受体结合,低剂量时以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间隙量增加,使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功能活动增加,缓解阴性症状[5],高剂量时主要阻断突触后受体,使多巴胺结合位点减少[3],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8周治疗后,两组PANSS总评分、阳性病状分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0.01);组间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都能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治疗结束时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1%,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第6周末开始,氨磺必利组在SANS减分方面优于利培酮组,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氨磺必利在缓解阴性症状方面优于利培酮,与李于林[7]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其可能的机理为氨磺必利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突触增加,从而改善阴性症状有关[8]。
治疗结束时,氨磺必利组TESS评分为(5.20±3.65)分,而利培酮组为(4.80±3.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氨磺必利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优于利培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观察的病例数较少,研究时间短,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1] 任艳萍,周东丰.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2):89-92.
[2] 黄素培,张瑞岭,王来海,等.氨磺必利的药理学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8):679-683.
[3] 韩刚亚,严冬梅,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随即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J].医药流行病学杂志,2012,21(6):257-259.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4-398.
[5] 王宇.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465-466.
[6] 陈妍,陈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1):83-85.
[7] 李于林.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对照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981-982.
[8] 刘荣芹,赵龙,张娜,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