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簪缨不替”与“雅道相传”

2014-06-25胡晓明

唯实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家族孝悌子弟

胡晓明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家族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东晋南朝时期以门阀世族为主的家族教育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当时众多的世家大族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一流高门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家族教育方面,这两大家族亦像其门第一样,为其他家族所难企及,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树立了崇高典范。回顾和了解王、谢家族教育,对于今天仍然不乏启迪意义。

两晋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先后以其巨大功业奠定了其一流高门的社会地位,而功业的背后,则是其人才之奕盛。纵观整个东晋南朝时期,王、谢家族能够长期保持家族地位之不坠,也主要仰赖于人才之层出不穷,且其所出人才之优,影响之大,皆罕有其匹。这充分显示了王、谢家族教育的成功。

衡量教育的成功无疑看两点:一是培养出的人才数量,二是人才的质量。从王、谢两大家族中走出的人才,其数量之众,无需一一排比,只要看看《晋书》和《南史》两部正史人物传记的目录即可明了。一般来说,在正史的人物传记中,除了所记皇族中的某些人物以外,其他的皆可称为一时之人杰。在以上两部正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谢两大家族的人物传记远远超过了其他家族,这有力地说明了这两大家族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数量上具有的巨大优势。其次,就人才的质量来说,王、谢家族所出人才,从整体情况看,不仅发展全面,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皆可谓俊彦辈出,表现突出;从人才的个体来说,才能出众,擅一时之美,也是比比皆是,至于独领风骚,超迈古今的亦不乏其人。

王、谢家族之所以在教育子弟方面取得成功,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点:一是优美的家风为人才培养所营造出的良好教育氛围,二是得当的教育方法。正是这两方面的密切结合,为王、谢两大家族的人才成长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六朝家族多以门风之美而称誉后世,陈寅恪先生即曾对其盛赞不已。作为当时一流高门王、谢两大家族,其门风更是当世之标杆。对于王、谢家族的门风,王永平教授在《六朝家族》一书中曾作了全方位的梳理和阐述。从他的研究来看,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虽然这两大家族的门风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也不乏某些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两大家族皆注重儒家礼法,崇尚并践行孝悌友爱精神。

魏晋南朝社会以玄风相尚,王、谢家族也不例外,并产生了像王戎、王衍、王澄、王敦及谢鲲、谢尚、谢安、谢万等一大批第一流的玄谈名士。然在玄谈风流的背后,家族内部却极其重视儒学教育,崇尚礼法精神。在儒家道德观念中,孝悌是维系宗法社会体制最有效的伦理之一,故而最受重视。王永平教授在《六朝家族》中说道:“鉴于家族本位的现实,当时特别强调孝、悌精神,这是世族社会最重视的品德。”虽曰世家大族普遍重视孝悌精神,但是能否真正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而王、谢两大家族,其孝悌友爱精神不仅渊源有自,而且可以说真正地融入了每一个家族成员的思想血液中。如王氏家族,早在魏晋时,王祥、王览兄弟便为整个家族树立了孝悌典范:王祥以孝顺继母而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其弟王览则以敬爱哥哥王祥之悌行而“名亚于祥”。其后的西晋名士王戎在守丧期间更有“死孝”之名,而与之相较的则是同时之人和峤的“生孝”。《晋书·王戎传》记载说:“(王戎)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踰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

这种孝悌伦理在数百年间一直为王氏子弟认真地传承下来,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以孝行闻名于当世的人物。如晋、宋之际的王廞,宋、齐时的王僧祐,萧梁时的王志、王佥、王规,陈时之王猛,等等。面对如此多的以孝悌著称的王氏家族人物,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评论说:“孝悌被当时人视为品德之最上品……而王氏之孝悌行为似乎在当时扮演着偶像角色。”

至于谢氏,在践行孝悌伦理方面,虽没有王氏家族中的一些极端表现,但是,孝悌也一直是家族内部奉行的不二精神。谢氏家族在西晋时便以“儒素显”,后虽染玄风,但家族内部对儒家礼法的重视一点也没有松懈,东晋以来,家族子弟更加重视孝悌之行。其中,风流宰相谢安更是在孝悌门风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高卧东山时的隐居期间,于外暗察天下之大势,于内则集中精力整齐家风,培养家族伦理规范,史书说他“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谢安之后,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谢混、谢瞻、谢弘微等等一些重要人物,无不以身作则,大力提倡宗族内部的孝悌精神。即便如南朝时的谢灵运、谢超宗、谢几卿等行为狂放之人,在家族之内也是恪守礼数,尽孝友之道。如梁时的谢几卿,“性通脱,会意便行,不拘朝宪……然于家门笃睦。兄才卿早卒,子藻幼孤,几卿抚养甚至。及藻成立,历清官,皆几卿奖训之力也”。(《南史》卷十九《谢几卿传》)谢氏正因孝悌之门风闻名于世,故有“德门”之称。到了南朝末期,也仍然有人称赞说:“谢公家传至孝,士大夫谁不仰止?”

这种以儒家道德为本,崇尚孝悌之行的家风,使得家族成员的家族观念极其强烈,遇事皆以家族利益为重,从而在家族内部构筑起和睦友善的家族氛围。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下,家族成员之间,长者鼓励和奖掖后进,幼者则团结友爱,相互激励,蔚为风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朝吴兴沈氏。沈氏家族在南朝时发展势头一度很是强劲,但不幸的是,家族成员间的大肆仇杀,最终打断了这种发展态势。而相互残杀的起因仅仅是沈庆之与其侄沈攸之之间的一点点私憾而已。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王、谢家族,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东晋时,王氏家族也曾发生过一次内讧,那就是王敦之叛。在叛乱的前后,王氏家族大多数成员皆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敦,王导甚至斥骂王敦为逆臣贼子。但是,即便面临这样巨大的政治分歧,也没有引发王氏家族内部的肆意残杀(王敦仅害及反对他的王澄和王棱两人),这不能不说是王氏家族的孝悌伦理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孝悌伦理为主导的家风所营造的良好教育氛围,再配以得当的教育方式,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谢两大家族教育子弟的方式也很有独到之处,各种人才因此脱颖而出。关于王、谢家族教育子弟的事迹,史籍记载甚多。从各种教育实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几点:endprint

其一,身教与言传相结合。王、谢家族对于后代的教育,并非只是一味地刻板说教,而是既重言传,亦重身教。言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当面教育,且多循循善诱;二是通过书面教育,以家书、家训最为常见。身教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自己的德行感召子弟;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能技艺以为示范。这方面最可称作典范的例子便是王羲之对其子的教育。王氏父子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并非完全出自偶然,除了他们天生禀赋外,更重要的应是教育的结果。如王羲之教育其子王献之书法,除亲自作书,以作示范外,还作《书论》,谆谆教导王献之,以开其智。如他在序文中反复开导王献之说:“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而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王献之与其父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其中原因不难想见。

谢氏家族中谢安在身教和言教上亦堪称完美典范,仅《世说新语》一书中即有不少相关记载。如一次家族成员雅集时,谢安问子弟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其侄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而这并非是谢安心中想要的回答。谢安认为“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之句意境最为深远,应该是他们所要追求的“雅”。谢安与子侄们的一番对谈,看似在讨论古书,实是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其二,鼓励、奖掖后进。家族观念极其强烈的王、谢家族,其成员唯恐自己的家族中不出人才。《世说新语·轻诋篇》说:“王右军在南,丞相与书,每谈子弟不令。”以王氏人才之盛,王导尚且忧心“子弟不令”,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家族人才的期望之高。在这种情形下,凡是见到可塑之才,无不倾其所能,鼓励、奖掖他们早日成才。鼓励和奖掖不仅能激励家族中的人才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视人物品评的社会,凡为当世名士所看重,往往一句话即可令对方声誉倍增。王、谢家族可谓深谙此道,故为了抬高家族内子弟们的社会声望,不惜通过各种方式夸耀他们的才能成为屡试不爽的重要手段。如宋、齐时期的王僧祐,他的叔父十分欣赏他的聪明颖悟,抚其头说:“儿神明意用,当不作率尔人。”他的从兄王俭更是“每鸣笳列驺到其门候之”,说:“此吾之所望于若人也。”以王俭在当时地位之重,他这样对待王僧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言自明。所以我们要是看到史籍中那么多王、谢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品评和吹捧的记载,千万不要为此感到惊讶。

其三,重视集体氛围下的教育。以孝悌精神为纽带的王、谢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十分和睦、融洽,这为集体教育家族子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和谐友好的集体氛围下,不仅教育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能在家族子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和激励机制,著名的谢道韫“咏絮之才”即是在这种集体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文献中看到大量关于王、谢家族教育子弟的事迹,很多时候都是一种集体情境下的教育行为,说明王、谢家族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充分重视。

《南史》卷二十一传论赞王氏曰:“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又《南史》卷十九传论赞谢氏曰:“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景恒、景仁以德素传美,景懋、景先以节义流誉。方明行己之度,玄晖藻缋之奇,各擅一时,可谓德门者矣。”无论是琅琊王氏之“簪缨不替”,还是陈郡谢氏之“雅道相传”,既说明了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两大家族人才之盛,也反映了这两大家族在教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看来,实可谓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峨峨丰碑。

以上所论之王、谢家族教育,只能说窥其全豹之一斑。然即便一斑之见,思之,怀之,亦足可为当世之鉴。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家族孝悌子弟
单词分分类
病榻侍母
Class Action
新荷初绽
企鹅大家族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围炉夜话(十五)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企鹅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