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赎罪》的“赎罪”的主题

2014-06-25周沙沙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赎罪

周沙沙

摘 要:《赎罪》是英国著名小说家麦克尤恩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麦克尤恩充分展现了小说中的叙事之网和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这种叙事策略不仅体现为小说文本自身强烈的“自我意识”,还在于麦克尤恩把这种“自我意识”上升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从叙事伦理视角深入分析《赎罪》叙事文本中的多维度对话,有助于我们对其“赎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

关键词:麦克尤恩;《赎罪》;叙事文本;叙事理论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继小说《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后,2002年《赎罪》(Atonement)再次入围此奖。《赎罪》(Atonement)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故事。主人公布里奥妮(Brion)幼年时因一次误会导致姐姐赛西莉娅(Cecili)与恋人罗比(Robbie)分离至死,自此花费一生时间创作小说《赎罪》,以求为自己早年的错误赎罪。《赎罪》的成功,有赖于麦克尤恩在叙事技巧上大胆改进、锐意创新、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然而正是小说的这种后现代叙事手段,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本文从叙事伦理视角对小说的赎罪主题进行解读。

1 赎罪的缘由

《赎罪》开篇形式很新颖,以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中的片段作为题记,描述了《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对好人蒂尔尼上将的猜忌,与小说中小布里奥妮猜疑姐姐塞西莉娅的恋人罗比的情节相契合。小说中多处描述了小布里奥妮终日沉迷于虚构的文学世界,她对于写作的狂热很大一部分出于“她对于条理的喜爱得到了满足,因为一个无序的世界完全可以在写作中条理化”。[1]她的剧本《阿拉贝拉的磨难》完全传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宣扬理性克制情感。

从故事世界里的人物小布里尼奥的伦理情境来看,理性主义的伦理判断对她日后的几件重大事件的阐释判断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步一步导致她最终对罗比的错误指认。首先,在“喷水池”事件中,“她看到罗比高傲地抬起一只手来,姐姐开始飞快地脱去自己的衣服”。她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对此做出了模糊、不确定的阐释判断。如果说小布里奥妮对这一事件的阐释判断尚且不能归入她的理性秩序里,接下来的“情书”事件则让她豁然开朗。她阅读了罗比误送给塞西莉娅的情书草稿:“在梦中我亲吻你的阴户,你那甜美湿润的阴户。在我的脑海中,我整天与你做爱。”[1]她据此重新认识罗比。依据这两个事件,她做出了所谓理性的伦理判断:罗比是个危险的色情狂。后来的“藏书室”事件充分体现了她对罗比已有的伦理判断如何影响和制约她对所见情景的阐释判断。她把藏书室中看到的罗比和塞西莉娅做爱的场景,她看到的场面与她的预期不谋而合,因此她眼中所见到的情景必定或多或少地受到她已经知道的,或者她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情况的影响。最终,在“强奸案”中,她作为目击者看到表姐罗拉被侵犯,尽管她并没有看清楚疑犯的面貌,但她认定疑犯就是罗比,罗比因此含冤入狱,三年后被送上二战战场,她也将从此用她一生的时光来进行赎罪。小说《赎罪》前三部分是根据大部分读者的伦理判断而叙事的,读者往往会陷入小说家的叙事陷阱,也很喜欢皆大欢喜的故事结局。例如,第二部结尾处,罗比对同伴说:“七点前叫醒我。我保证,你不会再听到我说一句话。”此处已经有很强的暗示:罗比不可能再醒来。然而,读者在读到第三部分罗比与塞西莉娅重逢叙述时往往乐观地接受这一事实,虽有重重疑点,但读者乐于接受这一事实,因为这与他们的预期吻合。

2 赎罪的过程

麦克尤恩在《赎罪》中展示了其高超的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他对同一事件采取从不同视点进行描述,形成叙事线条中的若干支线,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成年的布里奥妮试图在其小说《赎罪》中努力进入到不同人物的意识,全面、客观地展现事实真相,以求达到通过小说赎罪的目的。于是,她对“喷水池”事件、“藏书室”事件都从多视点展开了叙述。这种看似不评价的姿态事实上并没有实现她不介入的目的。对“喷水池”事件和“藏书室”事件,布里奥妮都分别从罗比、塞西莉娅和小布里奥妮两个不同视点展开叙述,一方面还原了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也令读者了解到小布里奥妮犯下的“罪”的背后的善意及其不可避免性,大大减轻了对小布里奥妮伦理判断的负面程度。在小说的第二部中,罗比从他的视角回忆了布里奥妮十岁那年,故意落水的一段往事:小布里奥妮为了证实罗比会不会在她落水后冒死相救,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水中,并在罗比奋力救出她以后,向其深情告白:“我爱你”。从罗比的视角来看,正是小布里奥妮对自己滋生了情愫并且最终由爱转恨,才导致她在强奸案中对其进行中伤、诬告。

小布里奥妮版《赎罪》实际上是麦克尤恩借布里奥妮之手对其叙事文本进行了这样的处理,意在向读者揭示“小说家终究无法实现其救赎”这一主题,正如麦克尤恩借布里奥妮的自述所表达的,“一位拥有绝对权力,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上帝般的女小说家怎么样才能获得赎罪呢?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在她身外,什么也不存在。”小说家拥有绝对权力,他的上帝之手可以在其叙事中创造一切,毁灭一切,他终究摆脱不了人性之弱点,对其叙事对象进行重组、删减,对自己进行趋利避害的处理。

3 赎罪的伦理价值

麦克尤恩终究在他的《赎罪》版本里揭露了残酷的真相,麦克尤恩通过元小说结尾体现的是后现代文本对现实主义的回归,在伦理层面,试图“重新唤醒文学的社会责任”。在叙事层面,继承现实主义的“写实为主的大原则,在此基础上,也进行叙事技巧的新尝试”。麦克尤恩以原小说的形式揭露了事实的真相,但同时指出“我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绝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我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1]这是麦克尤恩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麦克尤恩的《赎罪》里有布里奥妮之罪,罗拉之罪,战争之罪,这些都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下来,不会也不该被人们遗忘,这里也有钟情相恋的人,哪怕罪恶最终无法救赎。

4 结论

作者的叙事判断有时候控制着读者的反应,能够让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赎罪》最后借布里奥尼之口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者更高的形式是她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小说是否能够帮助解脱,很难定论;但小说叙事的多样性能让创作者和欣赏着获得自我满足。我们通过了解《赎罪》的叙事技巧,展开了一场“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多维度的对话,对其“赎罪”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析。从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的交互作用、叙事中的不同视点、叙事的伦理价值角度,对《赎罪》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评判予以了肯定,这些无疑彰显了小说家麦克尤恩高超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 张军府.现代小说叙事伦理[J].文艺评论,2011(3).

[2] 伊恩·麦克尤恩.赎罪[M].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 Ian McEwan,David Lynn.A Conversation with Ian[J].The Kenyon Review,2007(2).

猜你喜欢

赎罪
赎何罪,孰之罪
《赎罪》电影语言浅析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心理变化过程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例谈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修辞译法的影响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论小说《赎罪》中的陌生化技巧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