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机制研究
2014-06-25田昀艳
摘 要:位于广西都安布努瑶聚居地的婚姻习俗很有特色,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经过恋爱、问亲、订婚、结婚等过程。这些过程都是以唱歌的形式来进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努瑶以歌代言的婚恋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其独具特色的婚恋歌曲也在逐渐消失。对广西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传承
1 都安布努瑶的婚恋习俗及婚恋歌曲
(1)布努瑶概况。《瑶族通史》云:“瑶族是由几个不同的支系构成的民族共同体。”“按操不同的语言的瑶族,可分为四大支系。”这四大支系分别为:“操勉语的盘瑶支系,也称瑶语支系”;“苗语支系,也称布努瑶支系”;“侗水支系,也称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汉语支系”。[1]布努瑶人口分布面积广,但大多数布努瑶聚居在广西河池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最为密集。历史上,布努瑶不与其他民族杂居,而是一个姓氏或有血缘關系的两到三个姓氏聚居在一个寨子里。由于历史上布努瑶长期遭受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直到清末,其社会发展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阶段,饱受土司官族和富豪劣绅的欺凌,迫使他们在深山老林刀耕火种维持生计,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这种状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才改变。[2]
(2)都安布努瑶的婚恋习俗。布努瑶的青年男女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以歌传情,以歌代言,一问一答,增进了解,互相倾诉相恋之情。结婚要经过问亲、订婚、迎亲的程序。问亲时,由男方父母请能唱会道的歌师带着糖果、香烟、酒等物品到女方家里,表达确定恋爱关系的愿望。若女方家同意则收礼物,如不同意则退回。订婚时由男方家族老者带上礼物及亲属前往女方家里求婚,席间双方会对歌,从天文地理到党的政策,双方比口才、比智慧。随后,双方协商聘礼和婚姻事宜。迎亲的成员一般有长老、娅娶、歌手等,进女方家之前和进门之后都要对歌,主要是互相恭喜、互相祝福。新娘即将出门时,女方代表唱“嘱亲词”,嘱咐女儿对爱情忠诚,孝敬公婆等。整个过程体现了布努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3)都安布努瑶的婚恋歌曲。问亲的过程主要是由媒人唱问亲词,女方的父亲或兄长唱答词。例如,媒人唱:问来问去终开口,说他见过你家中,有花一朵鲜又艳,有果一个甘又甜。想摘又怕花有主,想攀又怕枝太高。……女方的代表唱答词:……你家主人不嫌我家穷,结上穷亲他要多谅解;不结亲家是两家,不结亲家是一家,代我转告你家主人,愿同你家结交千百年。[3]订婚的时候,女方代表经常会为难男方代表,如女方代表唱:树矮无鸟站,门低没客来。一定是走错了路,才到这里来;你应去攀更高的门,你该去登更美的寨。男方代表则要机智唱答:桄榔果熟香狸到,梧桐花开凤凰来。怎么走错村,哪会走错寨;我带着千重情,我抱着万层爱,登上你门来。[4]
结婚临出门时,女方代表要唱歌嘱咐新娘日后要孝敬老人、照顾弟妹:进餐要给晚辈舀饭,休息要给老人端茶。晚起要给小弟把脚洗,早起要给小妹梳头发。团结能教六畜兴旺,和睦能使家业发达。开腔不露齿,相亲的语不妨多讲;谈笑莫高声,伤情之语最好不讲。少讲半句话,多干三分活。[4]
2 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的生存现状及原因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赴都安采风时了解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能演唱这些歌曲的布努瑶青年已经很少了,只在一些离城镇较远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婚恋习俗,演唱这些歌曲。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民族融合的大环境下,布努瑶特有的婚恋习俗正逐渐淡化。历史上,瑶族一直不与外族通婚。主要原因是千百年来民族的歧视和封建思想影响较深。其次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如瑶族妇女不会纺织,怕汉人、壮人歧视,不愿与之结婚。三是布努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都很差,汉、壮妇女嫌瑶人生活贫困,不愿与之通婚。虽然,延续了数千年的族内婚遗风仍未绝迹,青年男女大都不愿和别的民族的青年结婚。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消灭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瑶族已经不再被歧视,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关系进一步融合,很多布努瑶青年和壮、汉民族的青年喜结良缘。杂居、通婚都很正常,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外来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冲击,人们逐渐打破了千百年来的婚俗传统,吸收了大都市里和其他民族的婚姻文化习俗,形成了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婚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婚歌恋曲赖以生存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
(2)语言的同化与弱化。布努瑶有自己的语言,布努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但是,瑶族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对婚恋歌曲的传承也是口耳相传。历史上,由于布努瑶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分散,在不同地域生活的布努瑶人在语言方面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别。都安的布努瑶在与壮族、汉族聚居、交往的过程中,较多地运用汉语和壮语,有些人甚至已经不会讲瑶话了。这对于瑶族婚恋歌曲的传承带来了隔阂和困难。
(3)现代文化的冲击。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生活的多样化,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以及手机等通讯方式的介入,使布努瑶流传了上千年的婚恋歌曲受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他们不再像父祖辈那样对以歌传情这种方式抱有很大的热情。婚恋歌曲的交流功能已经被手机等通信设备所取代。而年轻人对传统的婚恋习俗和婚恋歌曲的疏远也正是传承的最大危机。
3 构建都安布努瑶婚恋歌曲传承的新机制
在布努瑶的婚恋歌曲正在逐渐消失,面临失传的危机之际,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关注,加上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心,为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近年来,都安县非常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的举措有:
(1)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机制。组建和培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专业人员队伍。
(2)开展全面普查。组织了6支普查小组在全县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对都安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科学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3)建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运用文字及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对都安县瑶族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采录。对普查资料进行规范的分类、登记和整理,建立电子数据库。
(4)实施多样化扶持措施。通过组织开展培训班、研讨班,提升传承人队伍整体素质。
(5)开展形式丰富的传承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民族节庆活动等有利契机,积极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展演,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调动全社会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的做法,发掘和培育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目前,都安县已有国家及自治区级以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共7人。市、县级传承人66人,并建立了传承人数据库,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婚恋歌曲是都安布努瑶民族音乐和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下几方面来促进它的保护与传承:
(1)将布努瑶特有的婚恋习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它的每一项仪式都饱含幸福、美好的寓意,婚礼过程,既是对布努瑶民歌的欣赏,又是感恩和祝福的情感流露,具有較高的民俗文化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带动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习俗是婚恋歌曲的载体,是婚恋歌曲赖以生存的土壤。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政府对民族婚恋音乐重视,加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2)建设传承基地,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空间。传承基地将会成为传承人最集中的地方。一方面,可以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在此定期举行布努瑶特色的婚恋文化和音乐的表演,唤起本民族同胞对传统民俗的热情,也吸引外来游客进行观看,在保护本民族优秀音乐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
(3)将学校教育作为传承的重要方式。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孩子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为了使布努瑶的民族音乐在几十年之后不会消失,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弘扬布努瑶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走上讲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日益凋敝的民族传统音乐和习俗;组织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4)以发展促保护,以发展促传承。年轻人疏离本民族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已经不符合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赋予作品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将会使布努瑶的婚恋歌曲焕发新的生命力。吸引广西优秀的词、曲作家,以布努瑶婚恋歌曲为题材,创作出优秀的剧目;提取布努瑶婚恋歌曲的音乐元素,创作出为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便是值得借鉴的案例。
(5)加强宣传力度。借助于媒体、网络,对布努瑶的婚恋歌曲和婚恋习俗进行宣传,增进外界对于这一特殊传统民俗和音乐文化的了解;政府举办大规模的比赛和演出,通过媒体,让世界了解都安,了解布努瑶。
4 结语
都安布努瑶的婚恋习俗和婚恋歌曲是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布努瑶人民的智慧与精神。随着瑶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习俗和音乐渐渐地在改变、在消失,挽救这些濒临失传的音乐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奉恒高,张有隽.瑶族通史(上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7.
[2] 韦标亮.布努瑶社会历史[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6.
[3] 罗炳高.布努瑶婚姻习俗[M].载韦标亮——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C].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405.
[4] 黄启先,韦翰翔.都安歌谣集[Z].第29-32,63页.
作者简介:田昀艳,女,硕士,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实践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