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3年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分析
2014-06-23郑志伟朱志伟朱辉德
沙 菲 郑志伟 朱志伟 周 颖 朱辉德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广东 汕头 515041)
某院2013年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分析
沙 菲 郑志伟 朱志伟 周 颖 朱辉德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广东 汕头 515041)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我院住院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性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抗肿瘤药物使用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其销售金额和比例,统计各抗肿瘤药物用药频度并进行排序。结果2013我院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最多的前3类抗肿瘤药物分别是: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抗代谢类、生物靶向类抗肿瘤药物;用药频度前3位是:卡培他滨片、顺铂针、5-氟尿嘧啶。结论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符合规范。
抗肿瘤药物;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肿瘤药物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我院2013年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性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3年1~12月份每月抗肿瘤药物出库原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其数据准确可靠;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均折算成同一单位后求和为该药物的消耗总剂量,但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则分别计算总剂量。
1.2 调查方法
采用药物应用频度分析法和金额排序法。限定日剂量数(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1]、药品说明书及临床常用剂量综合确定(抗肿瘤药物实际用药时多采用联合用药,本文均以推荐的单药的平均日剂量作为DDD值,当推荐的剂量需要根据体质量来计算时,体质量设定为70 kg;当推荐的剂量需要根据体表面积来计算时,体表面积设定为1.7 m2)。DDD单位为mg。
1.3 DDDs值的计算
用药频度(DDDs)为药品消耗总剂量除以DDD值,该值为判断药物实际消耗剂量,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大[2]。计算公式:DDDs=(用药数量×规格)/DDD。
2 结 果
2.1 各类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情况
我院2013年销售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位69种,2013年1~12月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为68279168.64元。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院2013年抗肿瘤药物销售类别最多的是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的类别,占到全部抗肿瘤药物销售的38.66%,比排名第2类别的抗代谢药物多了2倍,排名销售金额第3的类别是生物靶向药物,所占全部抗肿瘤药物销售的14%。
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主要包括紫杉醇和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类别,根据研究显示[3],植物来源抗肿瘤药在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晚期大肠癌、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疗效肯定,特别是与DDP、5-FU等药联合化疗,效果更佳,故临床应用广泛。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组成的不同化疗方案,各方案中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均不同,作用互补,能发挥共同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比如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卡铂)、TP方案(紫杉醇/多西他赛+顺铂/卡铂)、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等。
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较多,在销售金额中排名第2,共有14个品种,包括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甲氨碟呤、5-氟尿嘧啶等,在临床也是广泛使用,见表1。
2.2 各种药物使用频度分析
用药频度前10位药物依次为:卡培他滨片、顺铂针、氟尿嘧啶针、来曲唑片、他莫西芬片、多西他赛针、香菇多糖针、甘氨双唑钠针、亚叶酸钙片、吉西他滨针。其中,顺铂针有3个规格,加和算出总销售量后,再计算其DDDs值;吉西他滨有2个规格,同理加和后再行计算DDDs值。
表1 各类抗肿瘤药物销售及DDDs排序
表2 用药频度前10位药品
从结果分析,使用频度前10位药品中,口服和静脉的使用途径的药品的基本差不多,其中有3种药品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2种属于激素抗肿瘤类药物,2种属于抗肿瘤辅助类药物。见表2。
3 讨 论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恶性肿瘤病死率位居全部疾病病死率之首。化疗是目前综合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近百种,从表1可知,我院2013年销售的抗肿瘤药物有69种。其中,销售金额所占比例最多的为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类别。在我院中该类别包含8个品种,分别为长春新碱、长春瑞滨、依托泊苷针、依托泊苷胶囊、替泊尼苷针、伊立替康针、紫杉醇针和多西他赛针。其中,多西他赛针在我院2013年的抗肿瘤药物使用频度中排名第6位,多西他赛的药理作用与紫杉醇相似,但抗瘤谱更广,与紫杉醇间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与顺铂、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无交叉耐药,适用于晚期或已发生转移的卵巢癌、乳腺癌,且对顺铂、阿霉素耐药的肿瘤也有效[4]。
抗代谢类肿瘤药物在2013年的使用频度中排名第一,其中,以5-氟尿嘧啶及5-氟尿嘧啶类衍生物在该类别中占据大多数。1957年又Duschinsky等合成抗代谢肿瘤化疗药物5-FU在临床的成功应用,开辟了抗代谢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的新篇章[5]。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5-FU类的抗肿瘤药物疗效是确切的。
作为新一代具有靶向性的氟尿嘧啶衍生药物—卡培他滨,在我院2013年的抗肿瘤药物使用频度中排序第一,有其独特的优势。卡培他滨是经FDA批准的口服氟尿嘧啶药物,作为一种肿瘤内激活的口服细胞毒性药物,卡培他滨具有选择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因此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口服抗肿瘤治疗。
2013年使用频度排名第2的为抗激素类抗肿瘤药物。来曲唑和他莫西芬排列在用药频度前10位之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口服他莫昔芬5年是标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6]。他莫昔芬作为乳腺癌治疗首选药物,价格低廉易获得,用药时间长,因此用药频度较高;来曲唑是新型芳香化酶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防止乳腺癌复发,提高患者生存期方面有明显优势,潜在毒性低,耐受性好,在防止绝经后患者乳腺癌复发和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优于前者,用药频度有增加趋势。来曲唑和他莫西芬这两种抗肿瘤药临床需长期使用,均为口服制剂,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因此临床选择性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靶向类抗肿瘤药物在销售金额排名第3,但是在用药频度上却排名第7,甚至在2013年用药频度前10位药品中未出现。生物靶向类抗肿瘤药物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具有高选择性、肿瘤细胞或组织不易耐药以及毒性相对低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领域的热点之一。许多生物靶向类抗肿瘤药物与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我院亦有多个新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品种,如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等,虽然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小,但因价格高昂,阻碍了临床的广泛使用,目前只能作为抗肿瘤三、四线用药,用量较小。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会有更多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投入临床使用,肿瘤的药物治疗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4-131.
[2] 赵瑞,徐中山,井智勇.DDDs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78-184.
[3] 谢桓,王鸿梅,张鉴.植物来源抗肿瘤药联合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J].药学研究,2013,32(6):360-362.
[4] 张丹华,周恩相.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脂质体以及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癌症杂志,2013,23(12):1014-1016.
[5] 罗兴喜,陈涛.氟尿嘧啶类抗癌药物新发展[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4(4):299-300.
[6] 余之刚,李玉阳.2010版《NCCN乳腺癌筛查和诊断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与体会[J].中华乳腺病杂志,2010,4(4):361-367.
R979.1
B
1671-8194(2014)27-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