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试飞研究》的情报信息价值

2014-06-22屈玉池李丽华

传媒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报研究情报信息专业

文/屈玉池 李丽华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科技交流的重要园地,科技期刊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新观点主要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布,并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8000多篇论文,其中80%以上科技情报信息都发表在科技期刊上,并且,研究人员40%~60%的信息是从期刊中获得。

科技期刊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主办的,针对本专业技术发展面向本行业发行的期刊。由于刊号资源紧缺等原因,很多科技期刊是以内刊的形式出版,科技内刊成为行业内部情报信息发布、传递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创新成果积累等重要功能。《试飞研究》正是我国航空飞行试验领域唯一综合性情报信息内刊,虽然是内刊,但其情报信息价值却很高。

试飞研究与刊物发展历程

我国试飞行业特点。在我国,涉及航空试飞领域的单位,还包括各航空主机制造厂设立的试飞站与航空部队。一直以来,各主机制造厂试飞站的主要任务包括:特定型号研制生产中的攻关试飞验证、新研型号的试飞转场与首飞保障。而各飞行部队的试飞(飞行)任务主要包括:飞行员训练与新飞行员培养、新型号适应飞行培训、各类战法战术研究等,多数任务只涉及试飞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试飞研究。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院,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是我国唯一综合性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基地,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以及国家进出口产品商检局授权的飞机适航认可的实验室,肩负着我国飞行试验技术研究、试飞方法、测试技术研究和试飞员培训等重要职能。试飞院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新型号研制试飞任务,它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直属单位,还负责归口主机厂、所试飞业务的指导和宏观管理。

纵观我国航空试飞业务划分、承担任务能力以及各单位的特点,可以看出,试飞院无论在试飞技术软实力/硬实力,还是试飞研究领域范围,都处于我国试飞研究龙头和主体地位。因此,《试飞研究》不仅在试飞院内部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试飞行业也同样具有情报信息价值。

刊物发展历程。《试飞研究》是由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主管、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航空飞行试验情报信息类刊物,创刊于1972年,以跟踪世界各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动态、评估试验研究技术现状与分析发展趋势,服务和促进我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为宗旨。创刊40年来,累计出刊130余期,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900余篇。其主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试飞研究》应情报信息交流需求而生。在我国1959年创建飞行试验研究院之初,随着科研试飞迅速上马,调进了大量前苏联技术资料急待翻译。在当时信息不畅、媒体不发达的时期,为了加强信息积累与交流、为科研室和部门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于1960年成立了情报科,并出版了第一本供领导参考的刊物。由原情报科组织人员集中翻译、整理,不定期提供给科研人员和领导参考。1972年按照出刊目的与刊载资料特点,才把该出版物确定为刊,刊名为《试飞研究参考资料》,系不定期油印出版,标志着《试飞研究》刊物的诞生。

《试飞研究》在科研试飞需求牵引下逐步发展。1980年以后,作为情报信息刊物不断发展,即使在1990年后国家对军工行业投入陷入低谷、发展最困难时期,仍然坚持办刊。1981年,改进为定期的铅印出版,每年四期。1985年,再次更名为《国外试飞》,每年四期,定期出版,每期10万字左右。1998年,又一次更名为《试飞研究》,延用至今。

2000年以来,《试飞研究》的刊载内容、编辑加工质量及印刷装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并逐步规范化。虽然刊物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刊物费力前行,由于定位准确、特色显明,在历年陕西新闻出版局和陕西航空局的审核/审读中,均顺利通过。为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检索的需求,自2007年始,《试飞研究》在试飞院内网开始了电子版发行,纸质和电子版同步传输,加快了情报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刊物的利用和影响力,更加体现了科技内刊情报信息的价值。

《试飞研究》的功能定位变化

随着我国航空科研领域的深入发展和试飞技术、方法的进步,《试飞研究》编辑部针对不同时期作者群、读者群的需求,不断修订办刊方向,调整学术导向定位,优化版面装帧,以适应试飞研究发展与试飞技术创新的需求。

作者(译者)群的变化。创刊时的作者群。创刊初期,由于是不定期地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主要围绕技术、设备引进开展资料翻译,《试飞研究》主要作者群是专门情报机构——情报科的专业科技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以及部分具备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员,主要目的是把技术资料翻译作为项目的服务保障。

逐步发展时期的作者群:在1980年以后的逐步发展时期,《试飞研究》作者群主要是掌握更多国外信息资源并具有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课题主管、项目主管以及部分专业情报研究与专职翻译人员。课题/项目主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技术积累,而情报研究与翻译人员的目的是情报信息与技术资料翻译服务保障。

稳定发展时期的作者群:从2000年开始,由于情报研究和专业技术翻译的细分,早期的“情报翻译”概念淡出,加之科研人员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作者来自于科研试飞一线,形成了一线科研人员、情报研究人员和专业翻译人员作者群。据统计,《试飞研究》2004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373篇,副高级以上职称作者投稿比例平均占总数的68%,本科学历以上作者占87%。

刊文特点及栏目设置。创刊初期(1985年以前),由于航空工业处于基础建设与发展初级阶段,外文技术资料翻译需求的特殊性、译者群特指性明显,主要为资料翻译,情报信息与动态报道较少。

所刊载论文80%以上是由专门情报机构组织专职情报、翻译人员,不定期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大多内容主要围绕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开展的资料翻译。因此,无法进行栏目的规划设置,只能依据技术资料专业所属进行粗略分类。

逐步发展时期(1985年~2000年),由于航空飞行试验整体处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为基础建设、基本技术与方法的学习、了解与模仿,各试飞专业的分工细化并趋于固定,《试飞研究》刊物栏目由原来的按照技术资料专业所属粗略分类,逐步发展为主要试飞专业特征明显的专题栏目,如综述、试验技术、飞行技术、推进技术、试验设备、机载设备、航空生理等。

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由作者根据个人专业兴趣搜集选择并进行翻译投稿的,大多情报文献信息源于美国试飞工程师协会、AD、PB、NASA等,专题内容分散,难以匹配栏目要求。同时,部分刊文仍具有资料翻译特征,如:为当时大型试飞数据处理系统“骊山系统”的引进、电子与特设试验机的论证、选型等,刊登了大量技术翻译资料。

2000年以后,《试飞研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由于航空飞行试验基本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掌握了基本的试飞方法,试飞技术发展转为对国外的全面系统了解、重点学习,着重进行现状对比分析找差距,开创新的试飞研究主题,《试飞研究》适应新的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突出技术研究性专题,并加强了综述和理论研究专题。近几年来,其技术专题跟踪航空技术发展前沿,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业学科专题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更多地报道技术发展专题情报研究,成为名符其实的情报信息刊物。其主要专题包括:试飞综述、飞机、直升机与动力装置试飞、航电与武器试飞、试飞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以及飞行器试飞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等。

近年来,由于科研试飞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群大幅扩大,《试飞研究》编辑部接收投稿也相应增加。所投稿件结合技术研究专题或研究课题重点需求,进行系统性情报资料搜集、翻译与编译,进而形成有观点、有分析、内容完整的综合性技术情报信息论文。近5年来,《试飞研究》跟踪报导了大型战略与战术运输机、国外微型飞行器、虚拟飞行试验、精确空投等情报研究成果,对国外矢量推力飞机试飞技术等进行了跟踪报导。《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刊发稿件按照情报信息产品类型分类见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518篇,主要分为8个大类专题,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题情报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专题研究报告超过50%,使《试飞研究》成为真正的情报信息刊物。

表 《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刊发稿件统计

《试飞研究》的情报信息价值。

《试飞研究》作为试飞院出版的三种科技期刊之一,与中文核心期刊《飞行力学》和试飞行业唯一刊物《飞行试验》(内刊)以各自不同的办刊宗旨与目标,一起构成了专业覆盖面与专业深度兼顾、学术研究与技术情报信息交流并重的学术交流阵地,具有其它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众多刊文被型号、预研等项目直接或间接引用,充分体现了其参考价值和情报信息价值。

刊文引用。一是研究型课题的引用。2000年,在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型号课题和情报研究中,科研与情报人员搜集了《试飞研究》1990年前刊载的《F/A-18A飞机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T-4飞机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B-2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试飞验证——一种风险管理途径之一、二》等多篇文章,在进/发匹配课题研究中被型号和预研直接引用。

二是专题情报研究的引用。2011年,在特种机型情报研究课题和发动机空中试车台情报研究课题中,《试飞研究》编辑部为情报研究课题组检索刊载译文20多篇,时间跨度从1990年到2010年。诸如:《CFM 56-7B发动机在空台上试飞》《美国空军试车台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技术》《B747发动机飞行试验台的发展与应用》《国外特种机型试飞浅析》《F/A-18C超大黄蜂侧风起飞着陆包线扩展试验》等多篇文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三是型号试飞课题的引用。由于先进的电传操纵飞机对电源供应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对发动机空中起动可靠性提出了传统起动系统不可能企及的苛刻要求。国外应急动力装置试飞技术已经成熟并大量应用,但我国还未进行研究。在《试飞研究》2003年第3期刊登的《U-2S飞机/F118-GE-101发动机的空中起动飞行试验》译文中,全面地介绍了U-2S高空侦察机所用的“XX应急动力装置EPU”的原理、组成、飞行试验技术和结果,直接对某型号的XX设备研制和鉴定试飞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是试飞试验方法的引用。在1978年第4期《试飞参考资料》中刊登的由汤吉辰、李昭广编译的“飞行载荷测量的应变计的校准方法”论文,详细介绍了飞行载荷测量的原理、设备和方法、校准和数据处理程序,成为试飞院飞行载荷测量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经典参考资料。在研究和消化该资料的基础上,该专业李昭广等将该技术实际应用于 “雷锋式飞行员”王冠杨迫降时损坏的飞机的修复,在该机的试验、验证和鉴定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用研究的结果论文曾在1980年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交流。

五是大型试验设施建设论证的引用。在《国外试飞》1988年第3期刊登的《飞行中进气压力随机脉动的特点》,1987年第4期《对随时间变化的进气道最大总压畸变几种预测统计方法的评价》,1988年第2期《用风洞与飞行试验确定大迎角飞机的迎角传感器修正量》,以及1991年第2期编译的《飞机发动机飞行中性能监控技术的发展和试验》等多篇文章,有力地从技术上支持了某新型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建设的论证报告,使论证报告得到以航空部吴大观为组长的专家评审会的一致通过,在技术上为试飞院建设新的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奠定了扎实基础。此外,所刊载译文在试飞测试、民机、发动机试飞等多个试飞专业、多种型号项目中被引用。

情报信息特点。作为试飞院唯一的情报信息类期刊,《试飞研究》主要具有以下情报信息特点。

专题报道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科技译报类情报刊物,其连续出版物的记录功能为信息的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不可能保持学术交流的连续性。《试飞研究》创刊以来,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800余篇,以型号科研试飞、课题预研为主战场,统一规划,按学科专业归口,合理地组织各类情报文献,系统完整地报道了飞行试验领域的各学科、各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分析出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系统梳理和确立情报研究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这是确保情报研究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有力保障。

情报信息的集成性。所谓集成,系指将系统中各元素、各要素实现整体化,以使系统达到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融合,就是将分散(空间)、多样(外观)和异质(本质)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的准则链接起来,消除冗余和重复,发挥各自优势,达到互补、融洽、和谐。二是组合,就是将有机融合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目标加以组织,构成可方便快捷实施的整体。《试飞研究》将分散的相关知识单元、片断进行有机融合,为知识创新提供最佳实现环境,实现知识单元、片断的优势互补和协调统一。据统计,历史上的发明创造约80%以上都是对相关专业情报知识的整合集成的结果。

情报信息的权威性。情报信息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于情报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重点项目和技术攻关提供解决思路与方案,因此,提供的情报支持必须要做到及时、准确,也唯有如此,情报研究才能发挥其效用。首先,《试飞研究》的稿源来自试飞工程师协会、AD、PB、SDA等科技报告、国外多种权威的学术交流论文集;其次,其多数科技论文涉及专业领域较宽,包括方案论证、技术总结和试验结果分析报告等,绝大多数作者是直接从事科研项目、产品研制人员;第三,其稿件的刊登是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搜集、筛选,具有一套评判机制,经过加工、提炼,形成针对性好、时效性强、准确性高的情报研究成果。重视对国外航空试飞技术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研究,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新思路、新观点,为飞行试验的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这既是情报研究的职能所在,也是新时期情报研究服务能力的体现。

猜你喜欢

情报研究情报信息专业
体育信息情报研究发展趋势探析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面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图书情报研究(卷首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情报研究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探讨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推进方法及实践状况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