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电影《迷雾》中的“乌合之众”

2014-06-21

电影评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卡莫断言勒庞

朱 倩

电影《迷雾》海报

人类是群居动物,孤立的个人在世间极难生存,于是孤立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能量体。因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力量感,使人产生自己摆脱了卑微无能的幻觉,从而产生出一种“攻击性”的、无可匹敌的巨大能量。[1]勒庞认为个人一旦脱离了孤独状态,就本能且自觉地使自己处于一个领袖的领导或者统治之下,群体服从他们的领袖“要比服从政府温顺得多。”

《迷雾》的故事背景是在缅因州的小镇,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宁静的小镇,第二天清晨,一片诡异的迷雾笼罩着整个小镇。所有镇民被逼到一家超市避难,而雾中竟出现不知名的怪物开始杀人。困在超市中的镇民分成两派,一个是以男主角大卫为首的抵抗派,另一个是宗教狂热份子卡莫迪带领的群体。在封闭的环境内,群体心理发生急剧变化,产生“乌合之众”,对事件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从群体心理和群体领袖两个角度分析本电影中“乌合之众”的群体特征。

一、“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

(一)本能——产生从众心理

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人的社会性本质促使人们害怕被孤立。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2],他们认为数量就是正义,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在未知的、有死亡威胁的环境下,超市内的众人本能地要保护自己,并对周围的意见气候进行预测,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在《蝇王》中,戈尔丁创造了一个被海水和对“野兽”恐惧所包围的封闭空间,把一个海岛变成了人性试验场。在恐惧感、食肉欲的刺激下,孩子们开始分裂、对抗甚至残杀。面对死亡的威胁,人的本能反应就是保护自己。在危险来临时,人们会罕见的团结一致,同时各种潜在的冲突就显现出来。

开片,超市中的人们被警车、消防车的警笛和长长的警报声吸引,一个受伤的男人冲进超市,并且慌张地说着雾中有怪物杀人。当超市里的一个人被怪物吞掉时,黑人邻居诺顿不相信大卫看见怪物,于是带着一部分人走出超市。当捆在其中一个人身上的绳子拉回来的是剩下的半截身体的时候,超市里的恐慌出现了。

一个又一个人接连被雾里的怪物吞噬,恐慌的心理在群体中无形地扩散开来,这时他们寻找“领袖”,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并能解决问题的领袖。正如电影中所说“人只要够害怕,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只要有人承诺有办法解决,他们就会盲从。”宗教狂热份子卡莫迪因其表面上的对上帝的忠诚和对于事件的一些断言而成为“群体领袖”,超市中的人们成为“乌合之众”。

(二)传染——决定群体行为倾向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3]勒庞把传染视为一种“群体性催眠”的力量。“对于狼而言,其它狼的嚎叫是自己开始嚎叫的强大扳机……”瑞典人类学家艾瑞克·齐门认为群体在一个紧密的小圈子里会采取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4]

康纳德·劳伦斯在《匿名群体》中描述了鱼群的群体行为。成员之间相互有着某种影响,个体之间有着某种最简单的“共识”的形式,这些使得群体集合在一起。当有一条鱼感觉到危险并逃走的时候,它会用同样的情绪感染其它鱼,使它们也感觉到它的恐慌。[5]

黑人诺顿不相信大卫的话,认为大卫对外地人有偏见,他想证明大卫的荒诞和自己的能力,几个外地人被他的言论所感染,从而同他一起走出了超市,最终走向死亡。每次有人死于怪物之口时,卡莫迪就断言是世界末日到了,是大家触犯了上帝。通过她的巧言令色,对死亡的消极等待和要向上帝赎罪的感情迅速传播到群体中。卡莫迪的“你们触犯了上帝”等言论在群体中得到信任和传播,正是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使其具备了传染病一样的威力。

同时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为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力量的主宰。这时候他的心中笼罩着的是一种悲怆的感情,这种感情会让他表现得完全像是另外一个人。[6]在影片开始可看出卡莫迪是一个长时间被孤立的人,她对向她打招呼的人非常不礼貌;最开始被困在超市时,她害怕得躲在厕所哭,但是对安慰她的人出言不逊并讽刺。而之后她的偏激观点在无措的群体中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作用,对上帝的热爱、扬言自己通灵、能与上帝沟通的能力使她逐渐获得了众人的“青睐”。此时她一反平时懦弱、被孤立状态,成为群体的领袖。正如詹姆斯·麦迪逊所描述的“当他在集群中,并认为这个群体中许多人和他想法一样时,他会变得更有力和更胆大……”[7]

(三)暗示——丧失人格意识

勒庞认为人一旦进入群体,就失去个体或非群体才有的理性,相互传染导致了暗示这种心理力量,人随时会被带入完全失去任何意识的力量。同时,虽然自我的人格消失,但是行动能力还在,于是他就会对导致自己丧失人格意识的暗示力量唯命是从。

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8]在中世纪时期的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鼠疫肆虐欧洲大陆,人们认为它在本质上只能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上帝在惩罚罪人的罪行。于是人们通过大规模的鞭笞寻求上帝的原谅,寻找替罪羊,任何长相丑陋或行为古怪的人都会受到怀疑。

虫子们在夜晚袭击超市时,有三个人死于其口,其中一个虫子落在卡莫迪身上,却没有袭击她,拍拍翅膀飞走了。这样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情景让众人相信卡莫迪是神圣的,“暗示”了是她对上帝的热爱和祷告救了她。这一事实加强了卡莫迪的威望,众人更加相信她的言论并坚定地跟随她。

卡莫迪依靠众人的恐惧逐渐获得信徒和权利,并暗示异见者为“罪人”,应“用鲜血赎罪”。两个士兵上吊自杀后,人们知道了山上的雾和“箭头计划”有关,卡莫迪认为是杰瑟违背了上帝,是杰瑟害了大家。此时卡莫迪站在高处喊:“把他送给怪物当祭品!”在对她的言论赞同的呼声中,群体热情达到高潮,众人殴打杰瑟,最终把他捅死,赎罪的呼声响彻超市。

在封闭的超市内,恐慌的人们进入了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在卡莫迪的鼓吹下,群体陷入一种极度兴奋的无意识状态,对卡莫迪的暗示力量唯命是从。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同时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四)群体特征——冲动、异变和急躁

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人失去自我意识从而导致智力泯灭,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同时群体不承认障碍,群体绝不允许旁人对他们的真理有所质疑,也绝不允许旁人持有他们所认为的谬论。[9]

外界刺激因素的变化,超市中的人们兴奋方式和兴奋程度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服从原始的冲动,随着死亡的威胁一步步逼近,这些冲动表现得极为激烈。正如主人公所讲“把人们丢在黑暗里,他们会吓得半死,什么法律都没有了,你会看到他们最原始的一面。”

超市一名成员在药房与怪物战斗回来后,由抵抗派完全转到了卡莫迪那边。他经历死亡的巨大威胁后,情绪失控而崩溃,在卡莫迪布道活动中一直高呼“救赎”,并直接引起捅死士兵事件,在后来要杀大卫和他儿子也表现得很狂热。他就是群体心理变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因外界因素的变化,冲动、异变而急躁。

最后一个士兵被认为是罪人,被众人捅死时还有一大群人群情激奋地呐喊,之后被当作祭品被扔出超市。面对杰瑟不断用力地拍打门和悲惨的呼救,超市内的群体漠然地看着他被怪物拖走。大卫最后试图走出超市驾车离开迷雾时,遭到卡莫迪和其他人的包围,那些平时彬彬有礼,行为得体的超市顾客们,此刻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目露凶光,拿着匕首,朝大卫几人逼近,两伙人开始混战,在恐惧的情绪下,人的行为逐渐失控并趋于疯狂。但是当卡莫迪被杀掉以后,暴戾的人们迅速放下武器,“乌合之众”溃不成军。

冲动、异变和急躁的特点让群体行为充满暴戾,群体认为数量就是正义,群体不需要承担责任,没有负罪意识。所以面对阻碍,群体会用激烈的手段去摧毁。群体不需要为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不管是法律上的,还是道德上的。“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就会荡然无存,而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10]

二、“乌合之众”的群体领袖

有群体的地方就有领袖,勒庞认为群体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领袖的统治之下。群体领袖是如何形成的?领袖具备什么的品质能够让群体丧失理智沦为野蛮的玩偶?

只有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当宗教狂热份子卡莫迪出现后,强烈的宗教信仰使她的话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她用极其夸张的语气和姿态向众人传播宗教,高喊把士兵送给怪物当祭品,不断把群体氛围带到狂潮。在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中,骚乱的群众冲进王宫,把几个皇家官吏从王宫的窗口扔了出去。有了信仰,能让一个仁慈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了信仰,就能让平时里最温顺的民众,在一瞬间干出杀人放火的残暴勾当来。卡莫迪是群体中最极端的那个,但是正因为极端,偏激的群体迎合她,从而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领袖。其中祈祷的她没有遭受到虫子的进攻,这种偶然性更加大了她在群体中的影响力。群体领袖动员群体的必备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

群体是最极端的,他们情绪偏激时,简洁有力的断言很容易在群体之中产生影响。英国社会哲学家约瑟夫·格兰威尔认为独断者认为只有他自己才是正确的,而且他从来都是如此,否定其他可能。影片开始,当走出超市去取车的人传来尖叫时,卡莫迪就判断是世界末日;在黑人出去时,她断言“你们会没命的”,当绳子拉回来只剩半截身体时,她对众人宣讲“你们相信了吧”;第一个夜晚,虫子袭击超市,又发生了和她预言一样的事情,有人死亡;从药房回来的大卫几个人伤亡惨重,她嘲笑“我说迟早会这样”……一次一次的事件,卡莫迪不停地在断言,断言又不断被证实,博得众人的拥护。此后她认为大卫和士兵们是造成灾害的罪人,直接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当群体已经陷入狂热状态时,无论有人说什么,群体都会相信。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大胆地做出结论,让群体开始振臂高呼。[11]

谚语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断言是事情通过不断重复的手段起到洗脑的作用,让群体接受并坚信。卡莫迪不断重复她的断言:“世界末日”、“违背了上帝”等言论;之后她一直进行演讲,就像卡斯楚的演讲一样;带领群体不断高呼“救赎”,并在一片救赎声中杀死士兵。重复的语言具有惊人的威力,人们无法避免受到影响,使个人失去自我意识最终成为群体意识的机器。

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便会于此启动。[12]卡莫迪的断言不断被“证实”,期间又不断重复,对死亡的恐惧像病菌一样在群体中传染,恐慌加剧了他们失去自我意识和盲目从众的行为,对群体领袖唯命是从。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情绪都会迅速传染,特别是在头脑混乱的状态下。

[1]王小月.“乌合之众”的“浪潮”:浅析电影《浪潮》中的群体心理特征[J].电影评介,2011(9).

[2][5][7][8][9][10][11][1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9-13,49,108-109.

[3][4][6]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6-98.

猜你喜欢

卡莫断言勒庞
von Neumann 代数上保持混合三重η-*-积的非线性映射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特征为2的素*-代数上强保持2-新积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Noreen Carmody诺琳·卡莫迪【瑞士】
玛雅古瓶中的死亡幽灵
玛雅古瓶中的死亡幽灵
玛雅古瓶中的死亡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