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红利”从何来

2014-06-20许海

前线 2014年5期
关键词:养羊草场红利

许海

近年来,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发展告别了以前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阶段,向注重知识和创新的“制度红利”阶段转变。那么,“制度红利”从何来?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并非所有制度都会“当然”地带来“红利”。

在“公地悲剧”中,不同制度的对比曾有所体现:一群牧民在同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每人都想多养羊来增加收益,虽然明知这样下去将使草场质量下降。但私利驱使他们仍然这样做,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结果,悲剧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所有牧民破产。为了避免悲剧,人们制定了新的制度——明确产权,而不是继续土地不知其主的旧制度。这样,每个牧民都竭尽全力维护自己所拥有土地的长远利益,“公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事例表明,不同制度将导致怎样的不同后果,“红利”只能从合理的良性制度中来。

制度不仅能带来“红利”,也能形成“陷阱”,而且当事人经常是浑然不觉。在《三国演义》中,蜀汉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制度建设上。刘备虽然善于识人,结拜得关、张,败途遇赵云,南征收黄忠,用计降马超,恃“五虎上将”的威名,一时势大。但依靠个人“偶遇”识人,毕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偶然性,不能形成广纳贤才的环境。而魏国在曹操“求贤令”的鼓励下,广开贤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数量大大多于蜀国。到了后期,魏国的这种“制度红利”更加明显。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但始终未形成选拔贤才的良性制度机制,结果,蜀国人才青黄不接,以至于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被动局面,命运可想而知。从一定意义上讲,三国的最终结局,是制度力量对个人力量的胜利。

当然,我们无意苛求古人。只是意在说明,制度作为总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量要比个人大得多。这是因为,制度是社会行为的共同规范,具有超越微观个人的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带来“制度红利”,促进事业发展;不良的制度环境则形成“制度陷阱”,形成发展障碍。

但是,创建理想的制度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红利”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陷阱”。据有关专家研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固然可以通过“拿来”的制度设计,发挥“后发优势”,缩短探索和“试错”的时间,在短期内学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经济社会面貌有较大的改变。然而,全方位的发展不仅是高楼大厦和GDP增长,相应制度体系的建设也要同步跟上。而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逐步积累和完善,涉及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发展方式的深刻调整、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等多个方面,如果忽略了这些深层次问题,就会制约自己的长远发展,短时间的“红利”可能会带来长时间的“陷阱”。

因此,要长期获得“制度红利”,就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显然,由于制度的惯性和惰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将不会一帆风顺,不仅建立新的制度需要莫大的勇气,落实制度更是一个多方调整磨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才是“制度红利”的根本和终极源泉。

猜你喜欢

养羊草场红利
听不见
草场
分头行动
养羊人的惊恐叙述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续写《亡羊补牢》
羊群莫名蒸发疑案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青青草场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