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2014-06-19刘乐娟
刘乐娟
摘要:成本是钢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钢铁企业已逐步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产品的多元化,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钢铁企业的生产模式,本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意义,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详细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运用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钢铁企业 作业成本法 成本核算
我国钢铁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逐渐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产品的多元化,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钢铁企业的生产模式。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以事后核算为主,按照钢号和产品的规格型号进行成本核算,直接材料的费用根据实际的消耗情况计算,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则是在月末按照成本科目进行分类汇总,再依据产量或者设定的工时系数分摊到相应的产品成本中,此种成本核算方式和分配标准单一,企业普遍重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而忽略了间接成本的核算和分配标准,从而不能够准确的揭示产品的增值过程和产品的真实成本,无法进行产品的多元成本动态核算,不能够为钢铁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影响钢铁企业的的生产经营决策。
一、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涵义和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企业所有作业耗费的资源,根据确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将资源的成本归集到作业成本中,进而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服务成本中,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由于销售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发生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形成作业,作业就会耗用企业的资源,从而产生成本。ABC法是将作业作为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将企业的资源成本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产品中,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意义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注重于费用成本的来源,使成本的分配更加真实准确,有效地解决了钢铁企业运用传统成本法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钢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能够使企业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使钢铁企业的产品定价更加准确合理,企业的利润更加真实。
作业成本法的关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同时关注作业、成本中心和客户等,作业成本法拓展了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视角,并且使钢铁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资源耗用的原因,能够更好的改善内部管理。
(三)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从市场上对钢铁的需求来看,多元化、小批量的钢铁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因此钢铁企业不能再采用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这为钢铁企业在成本核算中运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客观基础。
钢铁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拥有大量的现代化的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许多人工已经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因此钢铁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逐渐下降,而机器设备等的固定成本逐渐上升,这也为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运用提供了可行性。
钢铁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烧结、炼铁、炼钢、连铸(模铸)、轧钢五个环节,各个环节又有多道工序,采用作业成本法时,可以将各个工序作为作业,每个环节作为作业中心,以工序来收集成本,进而以环节归集成本,能够使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已大大提高,尤其在制造企业更为显著,因此钢铁企业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了人才基础。
二、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一)分析和确认各类资源的耗费
钢铁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人工费、燃料动力费、水电费、修理费、运输费等,这些资源首先必须要按照内容划分到相关的成本科目中,例如物资中的“轧辊”要划分到“成本费用构成-生产备件-轧辊”中。由于钢铁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复杂性,因此钢铁企业同种类的资源在不同的作业中心中所呈现的成本性态是不同的,而且同种资源可能会被多项作业所耗费,同时同一项作业又会为多种产品服务,因此钢铁企业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之前,首先要对企业在该会计期间所要发生的资源耗费进行分析和确认。
(二)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并找出增值作业与不增值作业
作业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 ,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首先必须要了解钢铁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然后收集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相关信息,将产品的生产活动分解为若干个作业,并将相关的作业归入作业中心,各作业中心含有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用企业资源的信息和每项作业运行情况的信息。钢铁企业的作业大致分为熔铁进厂作业、钢包炉加热作业、钢包炉与合金成分调整作业和精炼炉抽真空作业等,相应的作业中心包括电弧炉冶炼作业中心、钢包炉加热作业中心、动力作业中心和车间管理作业中心等。通过对各项作业所需的人员、消耗的时间等进行分析汇总,将各项作业的增值能力进行排序并按照“五分法”分为高增值能力的作业、增值能力介于“高”和“中”之间的作业、不得不实施的作业、未必必要的作业和无增值作业五类,从而消除那些不增值的作业。
(三)确定资源动因,分配资源耗费至作业成本库
确定作业与作业中心之后,要为每一项作业创建一个作业成本库,然后将各种资源的耗费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相应的作业成本库中。确定资源动因的原则包括:如果某种资源能够直接确定是某种产品耗用的,则直接归集到该产品的成本中,此时的资源耗费称为“终结耗费”,资源动因称为成本动因,例如材料费的耗用;如果某种资源耗费能够确定是某项作业耗用的,则可以直接归集到该作业的成本库中,此时的资源耗费称为“专项作业耗费”,例如作业中心发生的办公费;如果某种资源的耗费是多种产品或多项作业共同耗费的,则要选择适当的分配标准将该资源分配到各种产品或各项作业中,这个分配标准就是资源动因。endprint
(四)确定作业成本动因,并分配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动因是按照成本动因的分配率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确定作业成本动因时,应依照的原则有:作业成本动因与实际的作业消耗之间要具有相关性,作业成本动因根据相关性可以分为交易性作业成本动因、延迟性作业成本动因和精确性作业成本动因三种类型;降低确定作业成本动因所需的成本,尽量采用数据信息容易取得的作业成本动因,并尽量消除那些不能直接确定作业耗费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应该能够有助于激励业绩提高,应该考虑到对管理者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要能够尽量使钢铁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费用最低化,而且拥有较低的相关联性。
(五)计算产品成本
核算作业成本的最终目的是核算产品的成本,将产品的直接成本与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汇总,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即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产品的制造费用是产品所耗费的各项作业成本之和,每项作业成本=成本动因分配率×作业动因量。
(六)制定目标作业成本
通过对钢铁企业进行全面的作业分析,制定企业的目标作业成本,为企业的各项作业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各项资源利用率,并为钢铁企业的作业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七)进行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作业成本差异分析是将预先设定的目标作业成本与实际的作业成本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钢铁企业进行作业成本差异分析有助于企业降低和控制成本,并且能够为钢铁企业的业绩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能够检验选取的资源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的正确与否,有利于钢铁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品成本的降低。作业成本差异分析包括三个步骤:计算出实际的作业成本,并计算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数额;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相关原因;明确各自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成本的控制。
(八)作业业绩评价与考核
作业业绩的评价与考核是进行作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作业业绩考核主要包括对作业所耗费时间的长短、作业效率的高低和作业工作质量的好坏进行考核,钢铁企业通过对作业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够考察钢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劣,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各个钢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指导员工选取正确的工作方式完成钢铁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冰,翟坤,蒙秋男,宋旭东.钢铁企业作业成本核算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5)
[2]罗伟华,刘卫星.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的运用分析[J].冶金管理,2009(9)
[3]张浩,任南.钢铁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