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委托管理时期”学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

2014-06-14蔡振辉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整合传承

蔡振辉

[摘 要]为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被委托管理学校进入“后委托管理时期”,若要继续保持委托管理时期的学校办学活力,可依据校情,找准学校今后发展的突破点,从整合各类资源,有序实现学校特色创新角度做起。

[关键词]后委托管理时期;传承;整合;特色创新

为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推行学校委托管理举措。五年多来,已经推进到了第三轮。实践证明,委托管理的实施,打破了过去封闭办学、自成一家的格局,使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得到传播;同时,对薄弱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教学现状有所改变,促进了郊区薄弱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

新农学校作为远郊区农村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托管的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对一所被委托管理的学校而言,进入“后委托管理时期”,所直面的问题是:如何继续保持委托管理时期的学校办学活力,而不至于委托管理一结束学校仍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依旧是薄弱加落后?这正是本人对新农学校的委托管理工作结束以后继续兼任该校校长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两年来的委托管理办学实践,本人觉得,以创建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为抓手来引领被托管学校进一步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学策略。

一、依据校情,找准学校今后发展的突破点是前提

新农学校通过两年的委托管理,教师基本接受了成功教育的“三个相信”这一理念,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能且都可以成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管理也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学校科技教育办学特色有所凸显,取得不少成绩,在区内外开始产生一定影响。

进入“后委托管理时期”,上述校情就转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作为一所经历过被托管的远郊薄弱农村学校,我们在“三个相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人都有潜能,个个都能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且将 “人人”的概念延伸到了教师。

我们之所以对成功教育理念作进一步的植根和深化,是由于像新农学校这样的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加活动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而这些机会和体验被托管学校的教师也同样需要。

在前期的委托管理阶段,学校比较注重特色的创建和发展。虽然新农学校总体而言属于薄弱学校,但其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基础比较好,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争取到了上海市航天科技特色学校和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进入“后委托管理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凸显科技教育这一优势项目,使其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并将此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以此来引领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具体地说,就是如何通过科技教育特色的创建来为师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人人都有潜能,个个都能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上述种种,正是本人在兼任新农学校校长两年内不断思考并努力通过实践去破解的问题,以此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二、整合各类资源,有序实现学校特色创新是关键

一旦找准了突破点,立刻在创建办学特色上下苦功。于是,我们就努力使竞技比赛与普及教育齐驱,让教师与学生并进。

1.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搭建科技教育创新平台

(1)因势利导,不断扩大创新实验教学影响力

校内不少理科教师对实验改进和创新很感兴趣,之前就有许多有关实验改进或原创的实验装置,其中还有学生设计的,而且这些装置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的还在市级比赛中获过奖。于是,学校因势利导积极宣传,以此来保护这些师生的积极性,并积极鼓励有更多的教师参与,扩大创新实验教学影响力。

(2)制度保障,不断充实创新实验室建设内涵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凡在科技教育方面获得成绩的给予奖励,并写入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虽然在一开始实施时遇到一些阻力,比如中考科目的任课教师对此缺乏理解而表示质疑,但在做好有关思想疏导工作后,学校仍然坚持了这一做法,最终取得了教师的理解。特聘专家团队对创新实验室创建工作予以具体指导,使创新实验室的创建工作更有成效。这些专家中,有大学教授、区进修学院的专家,还有像王金宝这样的原托管方的老校长和老专家。此外,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中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开展的有关科技教育活动,学校总是积极支持,特别在经费上加大投入。

(3)不断创新,使创建项目不断深化更具特色

被托管前学校就建有DIS实验室,在金山区初中校中属首创,随后学校配备了录播系统。但被托管后如何让教师在DIS实验室中所上的课同步直播到校园网上,如何研发一套移动录播系统,使校园内所有活动都能在校园网上实时播出?

当然,如果不考虑成本,上述这些都不成为问题。关键是要在学校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的睿智使其成为现实?我们的教师经过努力做到了。为此,上海市教委装备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对新农学校的研发成果大为赞赏。

正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于2012年底,新农学校的理科综合实验室被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新实验室项目,这也是金山区所有中小学中唯一被认定的实验室项目。该实验室项目由此成为了新农学校全体师生的骄傲。创新实验室项目的顺利通过,成了新农学校今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师生对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设达成共识,教师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学校的发展也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2.竞技、普及一体化运行,践行现代科技教育理念

为使科技教育特色更为显现,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一直努力践行着立足校园、融入社会、走进家庭这一新农学校特具的现代科技教育理念。

(1)加强对学校传统优势项目的辅导和培训

加强对学校传统优势项目的辅导和培训不仅针对学生,还包括教师。我们认识到,只有具有实力的教师才能培训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为此,学校特返聘两位已退休的科技教师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并对日常的工作出谋策划。两年中,学校参加的各类科技比赛项目获奖之多是新农学校办学以来前所未有的,面广量大,硕果累累。

(2)以课程做保障,活动做引导,将普及教育落到实处

用课程做保障,主要体现在对部分基础课程的渗透,以及拓展、探究课程的落实和保障中,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整体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特色课程,予以规划和实施。

科技节活动作引导。如2012年,我们利用2012年上海科技活动周金山区青少年活动启动仪式暨新农学校科技节活动,使科技教育活动更具特色。活动中,除了每个年级都有项目,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外,还在以下几个环节上予以创新。

一科技节上设有基础课程展示。所展示的两节基础课程,是我们将实验创新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成果,体现了科技创新教育必须是教师的先行教育思想、课堂中的实验改进、创新的成功经验的综合。而实验改进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实验创新的成果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让这种创新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生产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探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自制教具,正是在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的装置。

二将科普教育融入主题班会中。如主题分别为《变废为宝》和《给太空种子安个家》的班会展示,前者体现了目前科技教育中低碳环保这一世界性热门话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后者则利用学校当时刚建成不久的航空育种科普实践基地和作为上海市航天学会成员这一新农学校独有的资源而设计,是前沿科技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新知识,折射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亮点和特色所在。

三学生、教师与专家的面对面互动。这种互动既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又表现出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为师生零距离接触高层次航天专家提供交流平台,师生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飞船原主任设计师、研究员刘宗映老师互动时,他们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样的场面令人终生难忘!

与科研专家零距离接触的科技教育活动形式,让参加活动的市教委、金山区教育局、朱泾镇政府等有关机构的领导以及各界人士,对新农学校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有了重新认识,而航天种子培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更是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新的增长点。

2013年5月的科技节所设8个项目的摊位中,特邀公安交警和供电公司前来开设交通安全和用电安全知识问答项目摊位。所有这些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体验和乐趣的同时,懂得了其中的科技原理,得到了应有的安全教育,而邀请来参加亲子活动的学生家长,更使整个科技教育活动充满欢乐与和谐。

(3)成果展示做动力

为了让师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特建立了科技成果展示厅,将师生的科技制作成果陈列其中,并对外开放,同时培训小小讲解员作现场操作和讲解。陈列室为师生提供了广阔而绚烂的舞台,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动力。

学校不仅将师生的科技作品放在科技成果展示厅内陈列,还专门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开辟了师生科技作品展示的小橱窗,以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此外,2013年的5月份校园绿化工程启动以后,在科技教师的指导下,有关班级在校园内选址,筑建了三个科技景观:日晷、赵州桥、花草火箭模型,进一步渲染了学校科技教育氛围。

两年的托管办学实践证明,在“后委托管理时期”,被托管学校一方面要传承好委托管理给学校带来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予以创新,将优质学校的教师敬业精神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断内化和积淀,促进学校持续发展,而学校特色的创建不失为最有效的策略。

(责任编辑 尹 杰)

猜你喜欢

整合传承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