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西都市报》“华西评论”的特色分析

2014-06-13张倩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平民化

张倩

【摘 要】“今日话题”是“华西评论”的一个互动栏目。本文主要围绕“今日话题”选题范围广、题材类型多、评论风格平民化、评论篇幅短小、立言意识强等几大特色,结合随机选择的两个月的评论文章来具体分析,并反思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今日话题” 互动平台 平民化

一、“华西评论”简介

《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张都市类报纸,其固定的评论版“华西评论”经常因以不同视角解析当下热点,推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评论,成为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华西评论”有固定的评论版,经常位于A02版,周一到周五发稿,足见《华西都市报》对社会重大议题的重视和关注。作为报纸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是表达立场和观点最直接的手段,观点明确、集中、直指要害,是极有力的传播形式。“华西评论”涉及选题比较广泛,通常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法律、国际等,但从华西评论的风格来看,其社会民生类文章比例高达65%以上。

二、“今日话题”栏目的特色分析

1、“今日话题”的内容特点

(1)关注全国热点。“今日话题”作为“华西评论”的一个固定栏目,笔者随机选择2013年11月至12月的“今日话题”栏目,共发表文章40 篇,其中涉及到四川的题材1篇,篇名为《可以不“女神”但请多微笑》,这篇是针对四川“微笑”女城管的评论,其他的都是全国性题材。由此可以发现,“今日话题”在其选题的比例上,以全国性重大社会新闻为主,同时也适时针对四川范围内的民生热点发起讨论,引导读者积极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

(2)题材比较广泛。评论版面文章的题材是否广泛,一直是影响版面读者阅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整理随机抽取的“今日话题”所发表的40篇评论,其中涉及到时政领域的文章有5篇,经济领域1篇,文化教育领域4篇,娱乐领域1篇,法治领域8篇,剩下的21篇都属于社会民生领域。这表明“今日话题”栏目在题材选择上,涉及领域广泛,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3)贴近民生视角。都市报是市民的贴心人,让市民说话也能体现都市报时评的平民化。“今日话题”作为“华西评论”的一个观点互动栏目,为普通公众提供一个发表观点和建议的平台。评论版面文章作者的职业构成,既能从侧面反映出版面内容的“含金量”,更能反映出报纸整体“开放”程度。在本文所选的40篇评论中,每篇评论反映两位平民的观点和建议。“今日话题”栏目的评论作者从以往的传媒界人士扩展为一般市民、普通职员、教师、律师、法官、公务员、学生、医生等各种职业的人群,丰富了评论的视角。作者中有专业领域的人士,针对涉及专业领域的议题表达比较权威的意见,更多的是非专业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作者,文章内容更注重以个人的见识,从不同的视角表达出读者的真实声音和独特的个人见解。

(4)写作风格的平民化。刊登发表普通公众的评论能体现平民化的写作风格,这主要表现在稿件的语言风格上,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今日话题”栏目中的许多评论都来自于普通市民和普通职员,他们从普通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评论充满个人色彩,经常可以读到一些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采飞扬的评论。

(5)篇幅短小。 “今日话题”栏目的评论篇幅短小,每期发表两个人的评论,每人的评论的字数在120字到250字之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由于微博评论的兴起和冲击,加之快餐式阅读是都市报读者读报的一般状态,篇幅太长会引起读者读报兴趣的下降,反而影响观点性信息的传达效果。“今日话题”栏目大部分所选评论的字数比140字的微博评论稍微多一些,但也很简洁,这说明“华西评论”充分吸收微博评论体现的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特点,同时又避免了微博评论段子化、极端化、情绪化的缺点。

2、“今日话题”栏目“立言”意识强、注重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1)以选题的热点性来引导公共舆论。选题是评论写作的关键,也是能否吸引读者兴趣的关键。正如《人民日报》资深评论员李德民所言:“一篇评论的成败优劣及影响大小,往往不决定于铺开稿纸以后怎么写,而决定于铺开稿纸之前怎么想,确定写什么,确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一篇评论,在怎么写上出了问题,那是小病;在写什么出了问题,那是大病,甚至是绝症。”

“今日话题”栏目作为一个观点互动栏目,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起参与评论者的兴趣,进而关系到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今日话题”所选评论几乎都是热点话题,而且迅速及时,都是针对前一天的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就拿上文提及的40篇评论来说,完全涵盖了“雾霾、艾滋歧视、广场舞、放假消息、延迟退休、顶碗考核、伯母杀婴、人肉搜索、站票半价”等热点新闻,这体现了《华西都市报》作为全国第一张都市报面对全国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民生新闻不失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2)敢于评论敏感话题,尤其是涉及到政府形象的话题。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有些业内人士担心造成舆论导向的错误,所以不敢评,但往往这些敏感话题是广大民众很关注的。媒体应该发挥舆论监督的能力,而互动观点平台的开放改变了“媒介监督”代替“舆论监督”的现象,让广大公众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分析随机抽取的40篇评论的话题,可以发现“华西评论”舆论监督的主要指向是政府和各级权力部门。“华西评论”敢于对所谓的敏感热点话题发起讨论并发表直接大胆的话语,这展现了报纸评论版的胆识,为读者留下好的印象,产生了引导公共舆论的良好效果。

3、“今日话题”提供百家争鸣的意见平台,使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补充

该栏目以开放的姿态,秉持“真理因辩论而明,学术因竞争而进”的理念,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对话空间,争论空间。如2013年11月15日的一篇名为《面对假消息还得分析成因》的文章,报纸同时刊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让两种观点激烈交锋,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读者,为读者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启示读者思考。

三、“今日话题”栏目存在的不足endprint

1、地域化在题材上表现得不充分、本土化特色不明显

报纸发行的主要市场在本地,根据新闻学原理可知,地域上的接近性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阅读选择和兴趣。上文提及的40篇评论中,有39篇是以异地新闻报道为由头,只有1篇是以本土新闻为由头。对异地监督过多,不利于对本地的监督。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天边的大事与身边的恶》一文中指出:“身边的恶虽‘小,制止却难;天边的事虽大,表达义愤却很容易,也没有人身危险”,这表明新闻的异地监督现象很常见。

评论本地化,才能让当地的公众最大程度地知晓与评说,从而为公众利益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然这也会有较大风险,但如果编辑能发挥好把关作用,并引导公众心平气和地表达观点,尽量淡化批评指责的情绪,在批评的同时多提合理可行的建议。

2、“今日话题”部分评论的质量不高,精品不多

上文提及的40篇文章中,几乎每篇的文章标题都是从公众的评论中提炼而来,有不少作者的评论并没有明确的观点或意见,大部分人只是表达出了呼声,并没有清晰的推理或者合理化的建议。这与作者水平的层次不齐有关,同时也表明纸质媒体的互动不够,导致参与度不高,那么难出精品也就在所难免了。为提高互动评论的参与度,“华西评论”可以针对热点话题在《华西都市报》的微博平台上发起网络邀请,以募集到更多的精彩评论,同时将一些精良的评论刊登在微博平台上,以增加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今日话题”栏目作为一种观点的互动平台表现出广泛的参与性,而不是若干“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同时,“今日话题”的选题比较广泛,并且抓住了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同时敢于指向政府等权力部门发声,敢于针对比较敏感问题发声,体现了《华西都市报》对读者声音的重视,对舆论监督、引导舆论的重视。在未来,“华西评论”要进一步融合新媒体平台,不断创新、增强互动性,争取将“今日话题”栏目打造成“华西评论”的一个品牌栏目。

参考文献

①甘逊,《都市报评论的特点、不足及发展趋势》[J].《报刊观察》,2003(3)

②卢鑫,《都市报评论的选题研究》[J].《今传媒》,2013(8)

③李德民:《评论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58

④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南方都市报〉社论的启迪》[J].《新闻记者》,2004(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华西都市报平民化
探析融媒体语境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策略及建设路径
新媒体时期都市报副刊的发展思路
纸与端齐飞 报纸副刊转型新路探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宽窄巷》副刊创新转型实践
浅谈报纸副刊持续性主题报道的策划与运行
都市报的战略转型实践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锐捷网络推动云数据中心“平民化”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