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家庭原因探析及应对策略
2014-06-13丛文君
丛文君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鉴于此,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家庭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感恩;青少年;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122-02
一、引言
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有学者也将其称为“感戴”[1],并一直成为人类学家、哲学家及社会学家等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感恩也日益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心理学者的广泛关注。McCullough和Emmons(2002)指出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是个体用感激情绪来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2]。这种情感特质可以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提升其幸福感,具有强大的道德心理效能。目前,国内外关于感恩的研究重点主要以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幸福感、人格等方面展开,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青少年群体则相对忽视。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青少年感恩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长春某家教育机构对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2%的孩子从来不与父母沟通,41%的孩子从来不对父母说感激的话,19%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辛苦。这些数据在充分说明青少年感恩现状的同时,也表明了家庭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
二、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1.家长过度重视成绩,忽视情感感恩造成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时至今日,虽然素质教育已大力普及,但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心理依然存在。因此,家长往往把学习成绩作为教育与交流的主要元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绩为本位”在中国家庭中司空见惯,从而相对忽视子女的感恩情感的发展。与此相应的,青少年也把较多精力用于学习,压力感较重,也因此有个别青少年放任自身的不良品性发展。由此,很多青少年对父母不知感恩,对亲人不识恩,当他人给予自己帮助和恩惠时,在情绪情感上较为冷漠,“谢谢”、“感谢”等感激的语言较少表达。而这些表现和家长过度重视成绩,而忽视对子女的情感感恩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造成了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
2.不良的家庭教养态度及方式导致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养态度及方式主要是父母及养育者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态度及方式。这种教养态度及方式将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更大。感恩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或情感特质,也同样会受到父母教养态度及方式的影响。秦喆(2009)在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感恩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3]。今天的大部分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超过了一切,溺爱极易出现,但由于家长对儿童的溺爱和袒护,会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等不良性格,由此不识恩,不感恩,甚至叛逆、离家出走。吕敬(2002)在研究中发现,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独生子女更容易感恩缺失[4]。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为了生活而终日忙于工作,仅为子女提供金钱和物质,对子女的心理需求和关爱较少,在情感上忽视、漠视子女。由此,对子女来说,较少体会到感激、愉快的情绪体验,当施恩者给予其一定的恩惠或帮助时,也很少能有相应的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出现,感恩也随之降低。因此,不良的家庭教养态度及方式导致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3.亲子关系不良诱发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家庭心理因素。王建平等(2011)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感恩有直接作用,且良好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感恩呈显著正相关[5]。也就意味着亲子关系越和谐,青少年也越容易激发感恩情感,且会随之不断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因家庭经济、家庭成员内部矛盾等生活问题以及失业、工作等各方面形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负担随之加重,主观幸福感逐步下降。当家长对此不能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时,亲子关系的质量也随之下降,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交流逐步减少,情感需求日益被父母忽视,子女的情感发展也会出现异常,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较难激发其感激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恩也随之降低。因此,亲子关系不良诱发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4.家长榜样积极强化的缺位加剧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榜样强化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并模仿父母及重要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在观察过程中,这些行为方式及态度等会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家长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化代理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通过模仿父母外在的行为表现,进一步模仿家长的情感、品德、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内在心理内容。由于今天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对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帮助本就抱以“理所当然”的态度,很难形成积极正面的榜样进行强化。当个体遇到施恩者的帮助时,则较少出现感恩意识。因此,家长榜样积极强化的缺位加剧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
三、青少年感恩缺失的应对策略
1.改变传统的应试“成绩本位”的观念,重视感恩情感的培养
传统的“成绩本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学习、智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应该着重于智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以“成绩本位”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年的神童魏永康从中科院硕博连读被劝退回家的事件,更进一步说明了单纯的高智力、好成绩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在个体情感发展中,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特质,当个体用感激情绪来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时,这种情感特质可以进一步促进个体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从而有益于个体自身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个体的责任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可以推动青少年学习等各方面的良好发展。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改变传统的应试“成绩本位”的观念,重视感恩情感的培养是有益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endprint
2.摒弃不良的家长教养态度及方式,倡导积极民主的家长教养态度与方式
溺爱的、忽视的家长教养态度与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感恩情感的发展,甚至造成了青少年感恩的缺失。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理想、宽容、权威的教养态度及方式可以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互动,父母在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则更加有耐心和爱心,使孩子更多地懂得爱与被爱,感激愉快的情绪更容易被激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曾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富有同情心及感激之心等。桑标在《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发现,宽容型的母亲更能影响幼儿独立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的发展,而父亲肯定的态度和形象更能促进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3.加强亲子沟通与互动,和谐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指重要养育者(多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Emmons &Shelton(2005)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高自我价值评价以及个体自身的应对能力信念,进而推进其应对成功,使个体获得较多积极的主客观经历,从而诱发积极的感恩情绪[6]。因此,在亲子交往中,一方面要积极地增加父母及养育者与子女的互动次数。另一方面,要提高亲子交往的质量,在游戏及其他各种活动中创立良好的亲子氛围,对子女以关爱、拥抱、赞赏,表达感激的情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4.家长积极榜样强化,逐步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情感
家长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自身感恩状况将直接通过榜样模范的形式影响子女的感恩情感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强化积极的榜样力量。因此,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应该自己感恩父母、亲人及朋友,当施恩者给予恩惠或帮助时,应以积极的感激之情感谢施恩者的帮助与恩惠。子女从父母的身教中会体会到相应的感恩情感,当子女能够以相应的模式做出感恩他人的行为时,父母要给予相应的积极的强化,从而逐步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情感。
参考文献:
[1]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基于特质和状态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McCullough M.E., Emmons R. A., Tsang J.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2002,(l):112-127.
[3]秦喆.大学生感恩意识与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吕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8):111-113.
[5]王建平,喻承甫,等.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260-266.
[6]Emmons R.A.& Shelton C.M.Gratitude and the 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 R. Synder & S. J. 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459-4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