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之美为真美
2014-06-13项伟林
项伟林
【摘 要】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字正腔圆”是指语音准确规范、声音圆润集中,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吐字发声的共性要求与衡量标准。“字正腔圆”其实是美的代名词,然而在现实中却常常成了呆板拘谨、装腔作势的“替罪羊”。规范并不是一种枷锁和束缚,它其实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由和美。在众语喧哗、人声鼎沸的大传播时代,我们应努力在规范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愉人”。
【关键词】语言传播 字正腔圆 美感
正如常有人对“播音腔”口诛笔伐一样,谈及“字正腔圆”,多少也存在些偏见和误解。著名语言艺术家言菊朋先生说:“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字和腔密不可分,所谓“字正”,是指语音准确、明晰规范,“腔圆”则是指声音圆润、集中自如。
从广义上讲“字正腔圆”是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的对语言艺术的要求,即语言的清晰纯正和声音的悦耳动听,以及感情的生动自然。具体到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它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吐字发声的共性要求与衡量标准。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常用“字正腔圆”来形容说话拘谨刻板或装腔作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际上在这个表述中,“字正腔圆”的所指是一板一眼、矫情做作、拿腔拿调等与“字正腔圆”的真正涵义背道而驰的说话状态或言语方式。所以“字正腔圆”便成了语言功力不足、偏离创作道路的“替罪羊”,但是这也较准确地映射了受众的真实反馈:希望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扎实锤炼语言功力、提高业务水平。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开幕之际,一段约20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播报同一条消息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大家非常热烈的讨论,该消息的内容是:“高举旗帜,奋力开拓,铸就辉煌业绩;领航中国,信心满怀,共创美好未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八号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各位主播的播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央视一哥”康辉明快自如、铿锵有力的播报风格赢得了观众一致赞赏,他的语音规范、态度鲜明、感情真挚,所以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而有的主持人则像说大白话似的、连滚带爬一读而过,字都没说清楚,更别谈情感的集聚和运动,更遑论将全国上下对这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的丰富情感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来,观众听了自然没有太多感染和共鸣。康辉自成一体的娴熟播报风格早已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的解说中,在对2012年世界末日谣言的精当点评中,在党的十八大报道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播读中,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现场解说中……康辉也都是字正腔圆、字字珠玑,他“字正腔圆”的语言功力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1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康辉温馨俏皮地播读新年祝福语:“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先暂且不论文字的构建和组织,以及话语样态的自如转换,在各种语体“字正腔圆”的表达中,并不会让人觉得呆板乏味、生硬违和,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诚自然、温暖亲切,倍感能量和鼓舞!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迅速发展、传播资源的日益丰富以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纷繁多样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其实国家层面的政策方针早已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在今年1月5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文字语言,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其中,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众所周知,不仅仅是在中国需要推广标准语言、增强语言认同,国外亦是如此。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同样是招募拥有纯正伦敦音、“字正腔圆”的播音员、主持人来捍卫英国本土的标准语,因为规范使用共同语言,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正因如此BBC才能成为全世界各国学习标准英语的范本和标杆,正如《新闻联播》在汉语学习中的地位一样。
“字正腔圆”包含着规范和美感两个层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方明老师说,好的播音,应该让人“听清字儿,听懂事儿,品出味儿”,即张颂教授曾提出的语言传播的“对不对”、“准不准”和“美不美”三个层次,它是从通俗易懂到明白晓畅再到清晰优美逐层提升的概括。首先之于规范,在实际播音创作中,很多人认为一“规范”就不美了,认为规范束缚了情感的生动表达、捆绑了个性舒展的拳脚,①于是沉迷于自我的“风格”中闭目塞听、足之蹈之,然而却离“风格”越来越远。实际上任何风格的形成都不是空中楼阁,它们都是以扎实牢靠的语言基本功为底座的,“字正腔圆”是其基础也是核心部分。从齐越、夏青、林田、费寄平这四座高峰,到如今的方明、于芳、赵忠祥等一大批播音名家,他们都是基本功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规范和美感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即规范并不是美的桎梏和枷锁,二者是以“相看两不厌”的关系融合于语言表达之中,某种程度来说,规范也是一种美,规范之美是为真美。
艺术美感是对有声语言传播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要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还要让受众在历时的信息传播中获得共时的愉悦享受,在时间的约束桎梏中获得空间的情感共鸣,即在“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之外,还要“以情感人”。“字正腔圆”隐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度美,迅速脱离与 “萎靡、绵软、粘滞、干瘪、扁平、消极”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声音状态、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它是一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下的审美观照,是一种渗透儒家“比德”人格道德的美育精神以及道家 “畅神”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张。②“字正腔圆”就像建造高楼的每块砖都合乎规范标准,才能把房子盖好,但并这不妨碍建筑师设计不同的构造,展现多样的建筑风格。③央视新闻频道女主播文静的播音风格轻松而不失庄重、播音口语化但又不失规范性,生动活泼、真诚大方,同样也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2013年,有一次文静在《新闻直播间》的直播过程中说出了“我去吃块巧克力,一会儿见!”的“出位”话语,出人意料的是,这被很多观众赞为生活、亲切、接地气。文静灵动活泼、朴实明快的播音同样是以深厚的语言功力为支撑的,她的吐字发声扎实稳当,而不是囫囵吞枣、敷衍做作,她的口语化也不是市井大白话和自言自语的废话,因此她在节目中真正是如鱼得水、如鸟在林,和节目产生了“鱼水效应”和“融化效应”。纵观所有能够直指人心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新闻播读,必定是蕴含了传播主体丰富真实的情感的,正如《诗经所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有很多人认为美感并不一定来源于规范,不规范也可以产生美感,于是大张旗鼓地去追逐所谓的“接地气”、“自然”或者“艺术”,你追我赶地营造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氛围,试图将规范淹没在人声鼎沸和众语喧哗之中。凡此种种,不过是“对域外传媒的夸大其词,对殖民心态的追新猎奇,对强势媒体的自惭形秽,对庄重规范的无力创新。”④
在红遍中国的《中国好声音》里的“中国好舌头”华少,他的确语速超群,但是仅仅针对宣传而言,不得不承认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噱头,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但是真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到底是什么呢?可能仅仅是语速本身和节目优势制造出来的立体效果。其实受众想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费尽心思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味迎合“上帝”的好奇心,赚收视、博眼球。也许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说:“绝大多数普通人终日劳作、精打细算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特殊选择标准和欣赏习惯。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实感、市井常言、闺房碎语,不避琐碎,喜爱离奇。”但是并不意味着大众媒介就要迎合大众的兴趣,消费观众的好奇心,不是什么犄角旮旯、奇闻怪谈都可以登上荧屏、进入传播渠道,我们应该清楚,语言传播不是对日常生活原汁原味的全景式反映,它有规范有标准,需要我们主动去筛选和过滤。如果连“信息共享”、“认知共识”都做不到,更不用谈“愉悦共鸣”了!在“形于内而成于外”的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要感同身受,真切深入地理解稿件,积极想象受众的存在和反应,这样才能做到让广大受众赏心悦目、喜闻乐见,准确呈现出作品的规范之美和艺术之美。
诚如张颂教授所言,规范的语言,带给人们的将是广阔、高远、独特、深邃的优美意境。它超越了地域方言的狭隘、日常语言的粗俗、市井俚语的平庸、人际交流的浅白,进人了审美的层面。它气盛言宜,字正腔圆,珠圆玉润,余音绕梁;它准确鲜明,情真意挚,清晰畅达,人耳动心;它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声画和谐,赏心悦目;它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落落大方……⑤□
参考文献
①④张颂,《关于规范意识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二十五》[J].《现代传播》,2001(4)
②赵琳,《论新闻播报“字正腔圆”的文化传承价值》[J].《现代传播》,2012(5)
③孙艳梅,《关于“字正腔圆”的误解与辨正》[J].《东南传播》,2013(3)
⑤张颂,《播音语言规范化三题》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